為什么喜歡踩雪–看產品的反饋與控制
都說來自北方的狼會在南方凍成狗,然而在南方雪并不多見。好在今天,南京這下了場不算小的雪。雖然有礙出門,雖然年近而立,但每次看到雪內心總莫名歡喜。打不了雪仗沒關系,趁著出去吃飯的功夫,踩踩雪地也能過把癮。
可能有人像我一樣,特別喜歡在干凈的雪地,一步一步“踩”著走路。每一步落下,都會從腳底傳來“吱吱”的聲音。你使力越大,聲音也越短促響亮,倘若你邁的輕點,讓力量從腳跟慢慢移向腳尖,“吱”便拉長形成了小調。走了一會,回頭一看,那深深淺淺的腳印竟像是音符跳動的痕跡。也許我永遠不會認識五線譜,更彈不了某個人的悲傷,但此時此刻我卻能演奏屬于我的歡樂頌!
那么為什么我們喜歡踩雪,其實很簡單,就是因為體驗爽。在我看來有兩個因素構成了這種令人心情愉悅的體驗–反饋和控制。
反饋
在雪地,每走一步,都會收到來自視覺(足跡),聽覺(“吱吱”聲)和觸覺(雪的酥軟)的反饋,并且這些反饋都是舒服的。試想下,如果少了這種立體的積極的反饋,那和我們平常走在馬路上還有多少區別?
類似這樣的反饋生活中其實很常見。比如你進了一家琴店,即便對樂器一竅不通,你是不是也忍不住按兩下琴鍵,彈兩下琴弦?或者你來到服裝店,看到一件心儀的衣服,雖然壓根對服飾材料毫無研究,但你是不是把持不住伸手摸兩下?
放到APP上,看看能有哪些反饋
聽覺
新浪微博下拉刷新后,伴隨黃色提示條的出現,會有清脆的提示音“嗶哩嗶卟”(自行腦補)
視覺
QQ登錄界面,點擊登錄按鈕,按鈕背景色會變深
觸覺
微信搖一搖,啥觸覺不用說了吧
留心一下不難發現,反饋發生在用戶某個操作之后,用以對剛才的操作進行提示說明,或告知你執行了這個操作(如點擊了某個按鈕),或告知你操作的結果(如搖一搖,刷微博)。由于手機的限制,反饋一般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三個感官感受來與用戶進行交互。而且這些交互是自然舒服的,例如顏色不會突變脫離主色調,提示音不會刺耳過長,振動也不會振個不停。
一流的用戶體驗,是離不開積極恰當的反饋的。尼爾森十大可用性原則里的狀態可見原則,說的就是這點。
控制
我在雪地往前邁一步,就會留下一個腳印,傳來一陣聲音。如果我不走,這些現象也不會自己產生。過程可控,結果可見,這就是控制。人喜歡可控的事物,因為可控意味著安全感,而恰恰討厭不可控的,畏懼未知的事物(未知的東西當然也是不可控的)。想想,如果在你面前平白無故出現了一個個腳印,你是什么心情?
同樣,也來一起看下在APP的使用中,有哪些“控制”的例子
撤回操作
重要的不可撤回操作提示
涉及隱私通知
以上例子中的各種提示其實也是用戶在執行某種操作后的反饋,可以看出來,反饋和控制是存在聯系的,正是有了反饋,用戶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動作,會有怎樣的結果,進而做出下一步動作,這個過程就是可控的。
反過來,如果應用沒征得你同意就后臺偷偷上傳手機照片,錯發的信息不能及時撤回而釀成誤會,收藏的珍貴文章因為誤刪而被徹底抹除…這就是失控下的糟糕體驗。
作者:許洵(微信號pmxuxun,微博、簡書號許洵的昵稱),產品經理,4年互聯網工作經驗。
本文由 @許洵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