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種類的按鈕,怎樣設計才是正確的

7 評論 5793 瀏覽 56 收藏 10 分鐘

作為WEB端和移動端的組成部分,按鈕承載著引導用戶的作用,遵循怎樣的設計原則,才可以讓按鈕真正起到作用,同時不造成誤解呢?

按鈕對于現在的我們來說,不管是WEB端還是移動端,已經非常常見了。但是對于早期互聯網來說,樣式比較少。當時只有超鏈接,也就是文字鏈接,點擊一次,就可以直接到達。

這種超鏈接也就是目前我們看到的樣式,文字+藍色下劃線。

還有一種就是Button,有方形的、圓形的、立體的、hover的、按下的、釋放的等等種樣式。

這是早期的谷歌首頁,兩種按鈕樣式還是對比很清楚的。

現在的互聯網較之前相比,按鈕樣式越來越復雜。因為現在的信息越來越多,為了更清楚讓用戶分清主次,就需要不同的樣式來表達。

現在我們常見的按鈕樣式無外乎就是文字按鈕、普通按鈕、圖標按鈕、標簽按鈕、懸浮按鈕這幾種樣式,我先簡單介紹一下。

文字按鈕

對于文字按鈕,既定的規則是通過藍色或者加下劃線表示,當然不是必須是藍色的,也可以根據產品換成其他顏色。但是需要形成對比,具有可識別性,讓用戶知道這是一個可以點擊的鏈接。

比如百度的搜索熱點,用藍色向用戶傳達:我是可以點擊的;而旁邊的不可點擊的數字則以黑色做對比,告訴用戶:你看看就好了,不要花時間來點我,對用戶來說非常直觀明了,用戶看到后基本不會去花時間去試試能不能點擊,除非個別人就想試一試的。

而對于加下劃線的超鏈接,和其他文字對比,也是直觀明了。

普通按鈕

普通按鈕則分為幽靈按鈕和填充按鈕。對于大家來說,這應該比較常見了,視覺層級上來說,填充按鈕肯定高于幽靈按鈕,一般引導性的操作都會使用填充按鈕。

在這兩種按鈕上,每個按鈕都會包含一個文本指令,它會告訴用戶這個按鈕的功能和指向。所以,按鈕上的文本要盡量簡潔、直觀,并且要符合整個網站風格的語音語調。

當用戶點擊按鈕的時候,按鈕所指示的內容和結果應當合理、迅速地呈現在用戶眼前,無論是提交表單、跳轉到新的頁面,用戶通過這個按鈕應當獲得他所預期的結果。

圖標按鈕

圖標按鈕在WEB端和移動端也非常常見,用圖標意形的方式直接告訴用戶,點擊這個按鈕可以達到什么結果,比較形象化。

標簽按鈕

標簽按鈕則可以進行分類,標記不同的屬性和維度,可以進行編輯操作,比如“添加”和“刪除”。

懸浮按鈕

而懸浮按鈕可以說是代表用戶在界面上最高頻次的操作。

由于懸浮按鈕通常承載的是主要的、有代表性的操作,通常它應該是個積極正向的交互,比如創建、分享、探索等;不應該執行破壞性的操作,比如刪除。

高德高航的兩個懸浮按鈕則為“回到原位置”和“查找路線”。

總結

無論對于什么按鈕來說。

操作前,操作結果可預知”這個原則很重要,這個按鈕是只放圖標就可以了?還是要寫上文字用戶才清楚?——這是經常會遇到的問題。

要做這個判斷,我們得先確定:需要讓用戶清楚到什么程度。應該盡量讓用戶能猜到點擊后將帶來什么結果,這樣用戶才更敢去點擊。

是不是只放一個圖標,用戶就沒法猜到后果?那也不一定。這要看產品里的上下文情景,還有用戶對產品的熟悉程度。相機APP里,只放一個拍攝的圖標,幾乎所有人都知道是拍攝。

寫到這,突然想到了之前在設計彈窗按鈕的時候,遇到的一個問題,是“確定在左,取消在右”,還是“取消在左,確定在右”?

同時用過Windows和Mac系統的用戶,應該清楚,這兩個系統對于這個設計是完全相反的。Windows是“確定在左,取消在右”,Mac則相反,那到底哪個才更合理呢?

Android 的設計規范中則規定,“‘取消’操作的按鈕始終處于左邊,當用戶執行這個操作的時候會回到上一個狀態,而正向操作的按鈕則安排在右側”。也就是說,在Android規范當中,“取消”按鈕是在“確認”按鈕的左邊。

根據古騰堡原則:人們在瀏覽頁面的時候,都趨向于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的眼球運動規律。左上角是視覺的第一落點區,而右下角是視覺最終落點區。用戶的視覺中心往往在頁面的左上方,而結束瀏覽時視線往往落在右下角。

既然用戶的最終操作行為是“確認”,我們是不是就應該把“確認”按鈕放在最終視覺落點區呢?這樣用戶既不會錯過“確認”這個重要操作,也保證用戶在這之前都掃描到了所有的操作。

所以根據這個原則,建議是放在右邊。但是按照遵循設計規范來說,平臺的一致性原則優先級較高,用戶有可能會有錯誤或者遲疑的風險,這個就需要通過用戶反饋來調整了。

同時在我們設計彈窗時,應該讓每個彈窗都盡可能明確,不能只是為用戶提供選擇而已,明確的標簽能夠幫助用戶在選擇的時候不遲疑,更迅速和準確的去點擊。

比如以下這個案例:

第一個彈窗中,“No”僅僅是回答問題,但并沒有指向性,并未指出這么選擇的后果。而第二個彈窗則好了許多,“Cancel”和“Discard”兩個選項,后者和前文所提出的問題相對應,指向性明確,Cancel 的含義更加清晰。

當然在設計彈窗時,我們還可以自定義落焦點。當首選操作是正向操作時,視覺重量要大于次要操作,比如“保存”;而反向操作時,不可逆的操作比較高,所以為了避免用戶出錯的風險,此時在速度和正確性上相比,正確則是比較重要的,比如“刪除”,所以這時設計師就需要把引導性做好。

好了,按鈕設計就聊到這,下篇見。

 

本文由 @謙元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你好,我不是老師哈,當然可以轉載的,我目前沒有公眾號,你直接轉載就可以啦。

    來自廣東 回復
  2. cancel按鈕拼錯了,吼吼

    來自廣東 回復
    1. 真細心 ??

      來自廣東 回復
  3. 學到了

    回復
  4. 學習到了,謝謝

    回復
  5. 感謝分享

    來自北京 回復
    1. 謝謝觀看 ??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