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設計方法論 | 看不見的設計,才是最好的設計

12 評論 8367 瀏覽 31 收藏 11 分鐘

不同的用戶需求和認知能力下,每個人看到的對象是不一樣的,看不見的設計是指當用戶的需求沒有激活的時候,這個設計無知無覺,而當用戶需求出現的時候,它會立馬顯現滿足需求,這樣的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

最近看到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產品經理面試題:大部分的井蓋為什么被設計成圓形?

這道題考察的主要是我們的思考過程和應用知識的能力,大家可以靜下心來思考幾分鐘,我相信針對這道題,大家會想到各種場景以及圓形井蓋能帶來的解決方案(有興趣的小伙伴也可以評論回答下這個問題)。

當然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不是這個問題的答案,而是嘗試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這個問題。

井蓋的作用之一就是蓋住下井口,防止行人掉落。而作為每天行走在井蓋上的用戶,在你沒有看到過這道題目的時候,是不是從來沒有在意過井蓋的形狀是圓是方?

這個現象就非常有意思了,我們已經替井蓋的產品經理找到了圓形方案的眾多優勢,但作為用戶的你卻沒有感知。

井蓋的圓形設計它存在,但又不張揚它的存在。在場景不出現的時候,它如同不存在,一旦場景出現,你就發現它隨時在側,時刻準備著。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產品設計方法論:“看不見的設計” 才是最好的設計。

“看不見的設計”的原理

本著產品經理嚴謹負責的態度,我們先來了解“看不見”背后的原理。

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生一些“看不見”的現象,比如拿著手機卻到處去找手機在哪里,一定要朋友提醒才能恍然大悟。

為什么會出現這個情況?因為我們的“看見”實際上是一種被制造出來的信息成品,而不是一個客觀事實。

任何一次“看見”,實際上都由兩個部分合成的:

  1. 客觀存在的對象
  2. 我們自己的感知方式

而我們根本不會意識到我們“看見“的東西是一個合成的產物,我們會認為它對所有人都一樣,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對象。

當你的感知方式出現偏差時,你就會對客觀存在的對象視而不見,仿佛它根本不存在一般,而你自己卻毫無知覺。只有當你的感知被特殊的需求激活時,你才會看見那個一直就在的事物。

概念可能比較抽象,我們舉一個爬山的具體場景來輔助說明。

想象你今天去爬泰山,在剛剛登山時,你看到腳下的階梯就是階梯,隨著你一步步上爬累的氣喘噓噓,你仿佛看腳下的階梯已經不再是階梯了,它是水平的平整的,它就變成了一張可供坐下的石椅。

所以在不同的需求和認知能力下,你看到的對象是不一樣的。而看不見的設計指的就是當你的需求未被激活時,它不動聲色,而一旦你的場景出現,它會立馬顯現,滿足你的需求。

當然你可能會問,為什么我要做“看不見的設計”?我就不能直接做“看得見的設計”嗎?這是一個好問題,我們就繼續來談談“看不見的設計”究竟好在哪里。

無知即快樂,認知即痛苦

亞當與夏娃二人在伊甸園內看管生靈萬物,生活毫無憂慮。后來夏娃受魔鬼撒旦之誘惑,與亞當一起偷吃了禁果,能知羞恥與善惡,犯下原罪,因而受到上帝的懲罰,被逐出伊甸園。

這一事跡被稱為失樂園。相應的,經過末日審判之后的人類獲得救贖,重新回歸樂園,這被稱為復樂園。

從這里可以看到古人對快樂的定義就是伊甸園這種無需認知的狀態,當然神話故事不能說明太多問題??晌覀兓剡^頭來看看自己本身,想想你是否有過以下的經歷:

  • 覺得發呆特別舒適
  • 看書10分鐘,看劇能通宵
  • 非常懷念幼時無憂無慮的日子
  • ……

為什么會發生上面的場景?因為拒絕認知是人類的本能

作為胎生動物,我們經歷的最舒適的階段就是在母親肚子里的階段,我們不需要視覺、嗅覺、味覺、更不需要思考,這種原始的舒適感深深的烙印在了我們的本能中。

所以我們經常會放棄認知,放棄選擇,因為我們不愿意去思考,這種本能在嚴重時甚至會演變成彼得潘綜合癥。

用戶在剛開始接觸我們的產品時就等于是一個小白,他只會基于自己的本能與原有認知去使用產品。

如果你的產品中加入了大量“看的見的設計”,用戶會產生明顯的焦慮感,因為對他而言,看得見就要去認知。而我們知道用戶不喜歡停留在焦慮去,因為他總希望回到他熟知的那個世界。

我們舉個真實的案例來進行說明:很多工具型的產品非常喜歡在用戶第一次使用產品的時候加入滿滿當當的幫助說明與引導頁,回想下你當時針對這些幫助說明和引導頁的操作,是不是選擇了關閉或者跳過?

設計的出發點是沒有問題的,希望幫助小白用戶了解復雜的功能,但如此顯性強硬的設計即沒給用戶留下好印象也沒給達到產品的設計目標。

而我們再來看看微信,從工具到平臺,功能不斷疊加,但作為用戶的你基本感知不到它對于功能強硬的引導和介紹,而你在使用這些功能時仿佛一切都是如此的自然,這就是“看不見的設計”的魅力。

如何設計“看不見的設計” ?

很多產品經理在設計功能時喜歡鋪陳,在一個頁面不停的添加功能,導致頁面的功能越來越多。

對他們而言用戶只是要一個功能而已,我省時、省事、省精力的把設計往上一丟就可以了。殊不知這種無數的短視行為最終累積成為了一種產品的混沌和無序,用戶根本無法快速準確地找到他要的功能。只要轉移成本不高,當一個更好的競品出現時用戶會迅速的進行轉移。

所以我們一方面要盡可能的滿足用戶的需求,另一方面又要防止我們設計的功能像陷入雜物柜一樣混亂,而看不見的設計就是我們的解決方案。那到底要怎么做呢?

針對這一個問題,我們可以參考你的大腦。如果我讓你去鋪陳你腦海中的知識,你是不是完全無法做到?但如果把你丟到一個實際的場景中,你一下子就能將那些知識高效的運用起來。

要知道大腦的復雜性可要比我們的產品來的大的多,為什么它能輕易找到相應的知識點?

因為在這個實際的場景中,它為你提供了無數查找與定位知識點的線索。重要的不僅是知識點,而是關于這個知識點的線索。只要留下合理的線索,這個線索就會在用戶需要時被激活,而這個線索就是看不見的設計的核心。

我們還是以微信為例,它是如何通過線索幫助用戶完成一次信息交流的:

  • 新消息進來時微信會進行聲音提示,并留下徽標
  • 點擊微信圖標后,相應的聊天對象也會有相應的徽標,并置頂
  • 聊天對象的頭像與昵稱(備注)幫助你定位對方是誰
  • 點擊列表項進入聊天詳情頁底部會有聊天窗口
  • 點擊聊天窗口調用鍵盤開始輸入
  • 點擊發送,向對方推送相應內容
  • 發送過程中通過加載樣式來提醒信息的發送情況
  • ……

以上只是截取了微信聊天的部分流程,可以看到微信預留了大量的線索幫助用戶快速調用已經學會的知識儲備來完成本次對話。

聊天的后續功能都在微信首頁里“看不見的設計”。但一旦用戶的需求被激活后,通過合理的線索設置,用戶會根據線索找到相應的聊天功能,完成本次聊天的場景。

小結

張小龍分享過微信的一個基本價值觀,他認為一個好的產品是一個用完即走的。

任何產品都只是一個工具,對工具來說,好的工具就是應該最高效率的完成用戶的目的,然后盡快的離開。

當你的需求產生時,我一直都在,當你的需求消失時,我也已經走開。

用完即走或許就是“看不見的設計”的真諦吧。

#專欄作家#

Pirat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前沿科技與教育行業,擅長產品設計與數據分析。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井蓋除了圓形不會掉下去,還可以怎么從產品角度考慮呢(抓頭,想不出來,求教?。?/p>

    回復
    1. 再比如移動的時候圓形可以滾動,圓形可以最小面積的讓人體通過等等

      回復
  2. 很好的文章

    回復
    1. 感謝

      來自浙江 回復
  3. 井蓋怎么沒人回答?我先來一條:圓的直徑是最長的弦,無論怎么放都掉不下去,方形能從最長的對角處掉下去,后面接上!

    回復
    1. ?? 這的確是其中一個原因 可以再想想別的

      來自浙江 回復
  4. 用完就走的真實解釋是:就是有這個功能我才用你的產品,需求達到果斷走人(說明這個產品很純粹,流連忘返的機會都沒有)

    來自上海 回復
    1. 所以當你的需求消失的時候,我的產品就和不存在一樣 這不就是’看不見’嗎? ??

      來自浙江 回復
  5. 同一樓一樣

    回復
    1. 哈哈哈 案例的話可以去看看深澤直人的設計

      來自浙江 回復
  6. 前半部分的引入很棒,但戛然而止,感覺案例還沒看夠 ?

    來自廣東 回復
    1. 哈哈哈 案例的話可以去看看深澤直人的設計

      來自浙江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