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個工作階段中,UI設計師對應的工作方法
今天跟大家聊一下UI設計師在日常工作中如何理性地思考,如何將理性思考結果應用到工作中的一個方法,文章會針對UI設計師在接到產品需求時,我們應該如何支持需求?如何讓我們的方案更好地滿足需求?以便更好地解決問題,最大化地提升設計師的個人價值。
首先提個問,如果大家在接到產品經理發過來一個需求時,例如:增加一個A功能、或優化B功能等等,諸如此類需求,面對產品需求我們應該怎么做?接下來就分享一下我在日常工作中是如何支持產品需求的。
首先我把設計師的工作周期分為5個階段:
一、需求池
需求池主要是產品經理前期整理需求的階段,可以根據戰略目標、用戶反饋、線上問題等整理需求的過程,最終產出我們設計師看到的需求(也就是我們經??吹降脑蛨D)。
其實,設計師可以提前與需求方多聊聊需求與想法,如果有機會多參與一些需求評審階段的事情,相信我,這會讓你受益匪淺。
通常有的產品經理會直接告訴設計師,按照我的原型圖美化一下就好,如果我們只是按照產品經理的需求進行美化,如下圖:
那只能說你是一個合格的美工(當然也不要為了改而改,任何一個元素在頁面中出現都是有原因的),文章主要討論如何利用理性思維去判斷,利用多個維度思考不同的解決思路,最終產出更好的設計方案,讓我們成為一個具備全局觀的設計師。
二、需求分析階段
需求分析階段是對于設計師,以及整個項目的重要部分,關乎著方向是否跑偏、是否合理,這也是很多設計師容易忽略的部分。
這部分主要目的是讓我們最終設計的方案能夠更具理性思維,讓我們方案可以更經得起推敲,還能讓設計師在設計評審階段有理有據的闡述設計方案(有很多設計師的設計方案都經不住3層的追問)。
1. 現狀是什么(背景)
首先設計師在接到需求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了解背景是什么?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現狀——目前產品遇到了什么問題?是否需要現在解決?以及線上數據是什么樣的?(確認優化或改版前的線上點擊率或轉化率等)一定要把這些基礎數據了解清楚。
2. 為什么要做(價值)
了解需求的價值,也就是需求方為什么要做這個事情?需求解決什么問題?是滿足用戶需求?還是實現商業目的?又或是提升用戶體驗?
設計師只有充分了解需求價值后才能明確我們的設計目標及方向,當然設計師要判斷并決策需求是否真的能夠實現目標,是否還有更好的解決方法(例如:可以從策略、交互形式、展現形式等多個維度去思考解決方案)在需求分析階段只有不斷層層追問,最終明確目標,才能使我們的設計走上正確的方向。
如果方向都錯了,再炫酷的設計也是無效的,設計師應把70%以上的時間來分析需求和導出解決思路,千萬不要過早的把大部分時間放在設計方案上。
3. 確認解決方案(目標)
這個階段主要是設計師對需求進行整體梳理,根據需求方目標,在結合設計師對需求的深挖后給出的建議,綜合推導出達成目標的關鍵因素(解決思路),如下圖:
也就是說做哪幾個方面的事情可以滿足目標,結合一些現實情況(如外部渠道合作問題及內部開發實現成本等各類因素)再篩選出當下最優的關鍵因素(前提是確認對應的關鍵因素能夠滿足大目標)再依次推導出設計目標,設計目標就是具備可執行落地的設計任務。 如果上圖沒有太理解的話可以看下圖,下圖我拿減肥為例:
獲得的具體任務還可以進行細化,如:一小時要鍛煉核心、腹部、腿部等,盡可能讓你的想法轉化成可操作執行的任務。
- 用戶是誰?這個用戶并不是說產品的用戶是誰,而是針對這個需求的目標用戶,產品全部用戶中的哪一類(如新用戶、老用戶、付款用戶、免費用戶等)細分的用戶也會影響后面方案結果。
- 預期效果(驗證目標)?設計目標明確后,要與需求方確認本次需求的預期效果,最好能有具體的數字指標或其他可衡量的方式,如提升點擊率多少?提升轉化多少?收入帶來多少?因為需要驗證本次設計的效果如何,最終是否能達成目標(還要確認埋點是否可以驗證最終的效果)。
三、設計階段
只有前期設計師了解并確認了背景、價值、目標、用戶、預期效果,設計師才能在設計階緊緊圍繞大目標去執行設計方案。
1. 信息結構優先級排序
根據前期關鍵因素拆解的設計目標,確認設計目標信息的優先級,對應的設計目標會有對應信息,確認頁面信息展示優先級,如下圖:
上圖展示的A、B表示信息展示優先級(優先級要結合用戶需求和商業需求來排序)。
2. 信息結構分析與提煉
主要對需求方提供的文案進行再優化,因為有的產品經理寫的文案過于產品化,沒有站在一個用戶的角度去理解文案,本來產品想表達的是“前門樓子”,用戶卻理解成了“胯骨軸子”,一個合適的文案在傳達信息上至關重要,所以設計師需要在文案上在做一些優化,然后再與需求方確認。
3. 方案設計
這個時候可以根據確認的信息優先級進行設計工作,這是設計師最熟悉不過的階段了,可以先是調研一下競品是如何做的,當然如果只是看一下怎么做的,就按照人家的去做,就缺少了一些思考。還應分析競品的特點,了解他們是為何這樣做?為何不那樣做?他們有什么優勢?以及他們有什么限制條件?哪些地方做的好?哪些地方做得不好?
最終結合競品的分析結果在結合自身產品的特點,輸出符合自身品牌性格的方案,前期都可以先發散的去想各種設計方案,這個階段如果產品已有設計規范,則在設計方案時還要考慮到自身的規范組件是否能夠滿足設計目標,最后輸出不同的設計方案,下圖為舉例示意:
在多個方案中選擇最終最適合的方案,方案確認后還要與開發確認方案可實現性、時間成本及風險等,以便保證后面設計評審的順利。
4. 設計輸出
整理最終設計方案,輸出完整視覺交互稿,并附上:背景、價值、目標、用戶、預期效果等,如下圖:
主要是為評審階段讓其他同學快速了解需求,然后在對設計成果進行走查,可以做一個Checklist,如下圖:
從多個維度去檢查方案是否存在問題或疏漏,完成以上部分整個項目中最重要的部分就完成了,在確保以上部分全部完成后進入方案交付階段。
四、方案交付階段
1. 與需求方確認方案
這個時候,設計師要把最終的設計方案與需求方確認,確認設計方案是否能夠滿足需求方目標。
2. 評審及排期
一般在需求復雜或大版本迭代的時候都會走視覺評審流程(其他小需求可跳過)評審會上,評審前做一個大綱,梳理會上要講的內容,主要圍繞設計方案是如何滿足需求目標的方向去講,然后把各種交互狀態描述清晰,盡可能講的細一些,講的越細,后期溝通成本就越低。
還有就是提前想好其他同學會提怎樣的問題,提前做一些準備,考慮到評審中可能會出現的狀況,應該如何對應等等,總之就是從不同角度多考慮一些。
五、方案驗收階段
1. 成果驗收
排期結束后,就需要設計師與開發確認方案驗收時間,可以不定期詢問開發同學開發進度,剩下的就是后面的驗收工作。
很多設計師在驗收環節就松懈了,導致上線后效果慘不忍睹,我給我自己的標準是開發同學要還原交互效果及設計稿樣式的95%以上,之前在做規范組件的時都是100%還原的,開發同學都說我太吹(shi)毛(le)求(ba)疵(ji)。
驗收工作到這里還沒有完,這時設計師還需要在日常環境下進行測試,雖然設計師不是專業測試,但可以從幾個簡單的方面進行測試:流程是否走通、交互狀態是否完整、是否存在卡頓情況、是否存在BUG、交互及樣式在不同手機機型下顯示是否正常,總之就是盡量讓你的設計方案上線后能夠很好的展示給用戶。
2. 上線與數據驗收
這一步也是很多設計師容易忽略的,就是你的設計方案上線后就覺得結束了,上線效果也不管不問,回想一下前面所講的:“預期效果”,就是要驗證一下設計方案最終能否完成前期定的預期目標,一般情況都是產品經理在上線一段時間后,讓數據同學或BI同學幫忙跑一下數據,最終根據數據結果驗證需求是否達成目標。
如未達成,則需要設計師與需求方在進一步討論,看是需求分析階段的方向錯了,還是設計階段的形式錯了,根據偏差點去在進行新一輪的思考。
如果達成了,說明這個設計方案完成了最初的既定目標。
最后上傳一張我總結的流程圖如下圖:
六、總結
1. 需求池
- 多和產品聊聊需求,多參與一下需求評審的階段;
- 多用全局觀視角去看需求;
- 多問幾個為什么;
- 多體驗產品和競品,可以自發推動改善視覺或流程體驗;
2.需求分析階段
- 搞清楚背景是什么;
- 搞清楚價值是什么;
- 搞清楚目標是什么;
- 預期達成怎樣效果;
- 搞清楚需求面對的用戶是誰;
- 思考需求方的需求是否合理,并提出你更好的解決方案;
3. 設計階段
- 信息結構優先級排序,以及優化提煉文案;
- 多體驗競品流程,了解競品設計思路和限制條件;
- 多探索不同的設計方案;
- 完成設計方案并做好最后的走查;
4. 方案交付階段
- 與需求方確認方案;
- 評審前做好充足準備;
- 整理切圖發給開發;
5. 方案驗收階段
- 驗收開發成果,還原設計方案95%以上;
- 日常環境測試;
- 驗收上線后跟蹤數據表現并做后續計劃;
寫在最后
想要成為優秀的設計師,除了日常滿足需求方的需求外,不斷探索產品內可優化的點(包含但不限于:策略、流程、交互、視覺、文案),只要是能完善產品的地方都可以自主推動去做,不要把自己定位一個只會支持需求的設計師,善于發現機會點,推動執行,這樣可以讓設計師從一個支持方成為一個項目的推動者,改善其他人對設計師的刻板認知。
本文由 @Tanruy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看人下菜碟吧,針對有些油米不進,怎么用設計理論說服都沒用、只想按照自己的線框圖出稿的人,只能采取拖著+隨便做做戰略
請問流程圖方便提供清晰的嗎
值得學習
OK,標明出處就可以
你好,這篇文章很不錯,能給個聯系方式嗎?
您好請問有什么事情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