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心理學014 | 減少產品操作復雜度的4個方法
程序繁瑣、復雜度高的產品用起來往往用戶體驗不佳,針對這種問題,產品經理該如何解決呢?本文筆者分析總結了4個方法,與大家分享。
你有沒有過這種體驗,一些新升級的產品,剛用起來感覺沒什么。但是一旦用過一段時間以后,再回頭看原來的產品,就會覺得哪哪都不好用。但如果別人問起你來,你又說不清楚這個產品到底好在什么地方?
我以前剛從安卓機換代到 iPhone 的時候,就有很明顯的感受。別人要是問起來,iPhone 到底好在哪里。這個時候,我通常都只能回答到,iPhone 屏幕更大,像素更高,使用更流暢,體驗更好。
后來看到一堆一堆的安卓機開始堆性能的時候,這個時候,我才發現性能真的只是蘋果優勢的冰山一角。
蘋果真正的優勢,在于它的簡單。它把復雜的流程留給自己,把簡單的操作留給用戶。
舉個簡單的例子,最近剛買了 iWatch。原先僅僅認為這就是個小屏幕手機,順帶記錄下運動數據,沒有抱有任何期待。但是當我帶著 iWatch 打開 Mac 時,Mac 提示我,可以自動識別 iWatch 免輸入密碼解鎖電腦時,我就意識到,這的確是蘋果的手表。
它總是在想辦法減少我的操作復雜度,幫我節約時間。
無論是 iPhone X 的劉海屏刷臉解鎖,還是 iWatch 的抬手對話喚醒Siri,還是 Airpods 的自動連接。蘋果產品一以貫之的思路,就是幫助用戶省略不必要的操作,提升用戶體驗。
你可能注意不到這些細節,但是它卻實實在在幫你省了時間。這也是為什么你用了蘋果的產品,再用其他品牌時,會產生不好用的感覺。
那么,我們該如何借鑒蘋果的設計經驗呢?有哪些方法能夠幫用戶減少操作復雜度呢?
四個操作步驟
一般來說,為了完成某個任務,達成某個目標,人們在PC和移動手機上的操作過程,可以分為以下這么幾步:
- 移動:通過移動鼠標或者手指,選定目標;
- 點擊:點擊目標內容;
- 輸入:輸入具體信息;
- 反饋:等待反饋,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每一步都需要用戶做出思考和行動,每一步都在消耗用戶的精力和體力。如果我們想要減少操作的復雜度,對應的會有這么幾種方式:
- 減少移動
- 減少點擊
- 減少輸入
- 清晰反饋
每個方式都有對應的一些具體策略,接下來詳細為大家介紹:
1. 減少移動
常用的人機交互方式是觸摸和鼠標,當我們想點擊界面上的某個元素時,要么需要移動手指,要么需要移動鼠標。移動的距離越遠,自然越耗時。
關于移動距離與時間的關系,前人總結了一個定律——費茨定律。
費茨定律:到達目標的時間是到達目標的距離與目標大小的函數,具體公式為 T = a + b log2(D/W+1)。其中,D為設備當前位置和目標位置的距離,W為目標的大小。
我們不細究公式本身,通過一個圖示,大家就能理解:
設備離目標距離越長(D),移動到目標所用時間也就越長;目標越大(W),移動所用時間也就越短。
案例1:移動距離要小
連續操作時,按鈕之間的距離要近。例如 Mac 或 Windows 桌面點擊右鍵后,會在鼠標的邊上直接顯示菜單。目的就是為了讓用戶方便操作。
案例2:目標區域要大
界面上的可視區域 ≠ 可點擊區域,可視區域可以做得比較小,但是可點擊區域可以做大。這樣用戶就不需要精準選擇目標區域,擔心半天點不中了。例如下圖所示,整個紅框范圍內,都可以點擊,而不僅僅是文字內容本身可點。
案例3:避免頁面跳轉,增加額外移動
這一點對于很多B端產品而言非常重要,如果可以在頁面內完成操作,盡量不要跳轉到新頁面,這樣能提升用戶的處理效率。
當然,如果我們可以去掉移動的操作,像 iPhone Siri 那樣進行語音控制,就更為省事了。
2. 減少點擊
點擊是最常見的頁面交互方式,也是相當耗費時間精力的操作方式。很多點擊都是沒有必要存在的,如果能還原用戶的使用過程,細細梳理每個點擊的必要性,節約掉一些無效操作,用戶的體驗會得到明顯提升。
例如 iWatch 抬手對話喚起 Siri,省略了喚醒 Siri 的點擊,就是在優化體驗。這是個細致的工作,本質上是在堆人力和時間,但的確非常有價值。
下面通過一些案例,幫助大家理解這類優化方法。
案例1:支付密碼自動驗證
早期支付寶進行支付操作的時候,輸入密碼后還需要點擊確認。這其實是個慣性思維,設計者把它當成了常規的賬號密碼輸入。但是考慮到這個密碼是固定位數的,所以確認按鈕并沒有起到什么真的作用。
只要識別到用戶填寫完了全部密碼位數,就可以直接進行校驗,這樣就節省了一次確定操作。在高頻使用支付過程時,能大幅提升用戶體驗。
案例2:視頻自動續播
很多視頻播放軟件,會自動記錄用戶上次播放的進度,這樣就省去了用戶自己手動找播放進度的復雜操作,為用戶節約了很多時間
案例3:允許定制界面
很多信息流APP的頻道特別多,因而它們都為用戶提供了定制化功能。
例如為自己喜歡的頻道排序,將感興趣的頻道放到前面。這樣就省去了每次翻幾頁到最后去找頻道的痛苦。當興趣內容比較多的時候,都可以考慮允許用戶定制。
3. 減少輸入
很多人機交互過程涉及到信息輸入。如果讓用戶一次填寫過多的信息,會給用戶很大的心理壓力,用戶很可能一走了之。
相反,如果只讓用戶填寫必須的內容,并且做好輔助工作,用戶就會感覺非常愉悅。
案例1:替代輸入
輸入文字,其實是最麻煩的方式。相比之下,語音輸入的成本很低,人們更樂于使用。很多產品會提供一個語音輸入功能,或者語音轉文字功能,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
用微信的時候,經常就能收到這種語音信息,現在很多下沉社交和咨詢產品,也都在利用這種語音溝通方式。
當然,如果可以通過圖像識別,完全不用動手動嘴,那更省事,用戶也更為喜歡。下圖就是一個財經類APP,能夠通過拍照的方式,把銀行卡信息錄入,省去了用戶手填信息的麻煩。
案例2:輔助輸入
根據輸入歷史進行聯想輸入,或者根據輸入內容,自動預測,都是不錯的輔助輸入方法。
很多產品的搜索欄,都會自動預測用戶的目標,并實時進行提示。這樣用戶不需要輸入完整,就能看到想要的結果,省去了打字的麻煩。
當然,也有一些產品,會預測用戶的后續行為,并給出整體打包方案。例如 Google Chrome 會允許用戶選定關鍵詞,一鍵搜索。
這種操作完全省略了打開搜索框、打字等麻煩行為,降低了使用成本。
案例3:避免二次輸入
我們在填寫一些表單的時候,最害怕的結果就是保存的信息丟失了。然而,一些產品在校驗信息的時候,如果發現錯誤,會清空整個表單。這對于用戶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
這種大表單,最好是拆分步驟一步一步填寫,一方面能避免一次清空全部的惡劣影響,另一方面也能減少用戶的心理壓力。
當然,話說回來,用戶提交完表單后,一定要盡可能保存下用戶的填寫記錄,二次填寫的時候,只需要修改補充即可。
小結一下,在所有需要輸入信息的地方,不妨留心思考以下問題,優化產品體驗:
- 這個信息的輸入是否重要,能否取消;
- 能否幫助用戶更容易的輸入信息;
- 目前用戶輸入的過程中,是否遇到明顯阻礙,有沒有相關的用戶吐槽。
4. 清晰反饋
用戶做任何操作,都希望獲得一個結果。要么達成自己的目標,完成任務。要么任務失敗,有提示信息。如果沒有任何反饋,用戶往往會很疑惑,甚至認為系統出錯了。
當然,也不需要每次完成任務,都給用戶一個強彈窗提示,例如“打開頁面成功,恭喜!”,這樣會非常干擾正常使用過程。
通過一些簡單的動效和提示性文案,讓用戶明白發生了什么,該做什么新的操作,就是非常好的反饋。
下面是常見的幾種反饋方式:
(1)消失與展現的過渡動效
頁面元素的增加或者刪除,就需要用動效提示用戶,否則一閃而過的操作后,用戶完全不知道什么發生了變化,很容易懷疑自己是否做了正確的事情。
增加一些交互動效,能夠緩解用戶的焦慮,讓他們明確發生了什么。
對于B端產品來說,這個反饋尤其重要,因為B端產品往往涉及大量的列表操作。下面是一些具體案例:
1)內容增加
2)內容刪除:
(2)及時反饋處理進度
一些操作如果特別耗時,是一定需要告知用戶處理狀態的,否則用戶很可能一走了之。
例如常見的加載動效、進度條等等
(3)失敗的反饋
以前發短信的時代,我們經常會擔心消息發失敗了,別人沒收到。以至于有時候,重要信息我們會發多條。
但是自從用了微信以后,這個擔心就沒有了。一方面當然是因為隨著科技進步,網絡狀況在慢慢變好。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微信消息發送的反饋機制做得很棒。一旦真的發送失敗,微信就會很明確的提示用戶。
(4)提前容錯
出錯的代價如果很高的話,需要提前提示用戶,避免出錯。
例如 iPhone 在更新系統之前,系統都會判斷用戶的電池電量,如果不足50%,就會提示用戶充電。否則在更新到一半的時候,突然沒電了,手機可能直接變板磚,風險非常大。
刻意增加復雜度
當然,話說回來。不是所有時候都需要簡化步驟。有時候為了達成目標,一些產品甚至會主動設計一些復雜功能。
例如為了避免用戶誤操作,iPhone 把關機設定為了滑動關機,不影響正常功能的前提下,盡可能避免誤操作。
總結
與產品進行交互,做出一些操作動作,是非常消耗時間和精力的。如果可以按照用戶的操作過程,細致優化各個環節,減少不必要的步驟,就能讓用戶感覺到省時省力,提升使用體驗。
一般來說,我們有這么幾種優化方式,例如減少移動、減少點擊、減少輸入、清晰反饋。當然,有時候我們也需要權衡功能需求,主動增加一些復雜度。
請你思考
你感覺哪些產品或者服務是非常復雜的,如果減少步驟的話,你覺得應該如何設計?
參考資料:
- https://ant.design/docs/spec/introduce-cn
-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B4%B9%E8%8C%A8%E6%B3%95%E5%88%99
#相關閱讀#
作者:劉子勛,微信公眾號:子勛說。搜狐高級產品經理,北師大心理學碩士,一個深愛心理學的產品汪,致力于讓科學心理學成為人人會用的工具
本文由@子勛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大大的贊
感謝分享!
iOS系統為什么沒有重啟操作,只有直接關機,等它關機我又得重新開機,我認為是在增加用戶的操作。如果不是,它們的設計有其他考量嗎
這是操作復雜度和知覺復雜度的權衡吧,如果增加一個重啟按鈕,界面元素會增加,需要擺放關機/重啟/SOS/醫療急救4個按鈕,識別難度會增加。一鍵重啟使用頻率本身沒那么高,操作復雜度減少有限。應該是兩相權衡后,做出的這種選擇吧
蠻有收獲,謝謝分享!
看完之后還是有些收獲的,感謝!
如:替代輸入。內容增刪已動效展示。等。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