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案例說明什么是產品模型(1):開場白、網易相冊、網易攝影與網易愛拍

8 評論 19415 瀏覽 426 收藏 14 分鐘

1

我高中的時候,同學的哥哥問我,人生最爽的事情是什么?

我說,是游戲。

他微微一笑說,不,是女人。

我大學剛畢業的時候,還是這位哥哥問我,人生最爽的事情是什么?

我說,是女人。

他微微一笑說,不,是飆車。

2

2010年的時候,很多人,也包括我,都覺得成功的決定性因素是“產品做得好”。

2013年,我改變了看法,產品太容易同質化了,差異化的競爭要點是“產品運營得好”。

2015年,我又改變了看法,設計和運營都沒那么重要,決定性因素其實是“產品模型搭得好”。

不知道2017年,我又會怎樣看待這個問題……

3

最近一年,我經常在微博上提到產品模型,但又解釋不清楚,像個神棍。

一定要講出來的話,產品模型=商業模式+產品架構+運營體系。

商業模式指產品的市場潛力,綜合了用戶與營收價值。

產品架構指產品設計上的框架與核心系統。

運營體系與產品架構類似,指運營上的組織流程與重點難點。

這么講,我大約還是像個神棍。

4

上周發微博說,產品模型在理論上決定產品的數據上限,商業潛力,生命周期;而產品與運營團隊只能在這個理論值之內,試著走得更遠一點。更有趣的事情是,APP的產品模型在前半年就定了下來,以后幾乎不可修改。

這也就是我經常說的“產品宿命論”。一款產品的命運,在你發布它的時候幾乎已經預定好了,只是那時你還不知道而已。接下來的一年兩年三年,都只是一點點去接受既定的那個結果。

信奉這個道理之后,我在2015年更快速地上項目,也更快速地撤出項目。

APP時代已經不存在“總有一天熬出頭”這樣的事情了,一擊不中,抽身而退。

5

為了慶祝即刻將我的產品文章設為推送主題,本周放一個大招,用10款我做過的產品案例,來講解什么叫做產品模型。

這也是講清楚產品模型的唯一方法。

對別人家的產品,我也可以分析產品模型,但不知道具體的數據與背景,總免不了隔靴搔癢,所以還是分析自己的產品比較穩妥。

從2009年說起。

6

2009年,我接手了網易相冊。上任后一看數據,近期掉得厲害,直接原因是博客相冊搶走了大量用戶,獨立的圖片存儲平臺已無上升空間,我們不妨套用產品模型來分析這個局面。

商業模式

2010年前的存儲成本還很高,但用戶存儲相片的重復訪問率低,付費意愿也低,每年虧損驚人。如果不能做大圖片分享場景,那么既不可能做到500萬量級的日活(大眾服務的競爭力指標),更不可能實現收支平衡。

然而在博客、QQ空間等平臺出現后,相冊已無法拓展分享場景,日活做不上去,成本降不下來,服務又不能關停,于是從前臺退到后臺,變成了內部基礎服務,為其他業務提供圖片存儲支持。比如網易博客,比如沖印業務線上的網易印象派。

產品架構

本體是圖片存儲空間,要求的是存儲穩定性與交互易用性。

理論上可以拓展邊界,去做分享平臺,但剛才提到過,絕無可能與個人空間&社交產品爭鋒。

也可以拓展邊界,去做攝影產品,這部分我在下一篇文章里再分析。

單純看存儲空間,難度在海量存儲管理的后端與運維,前端簡潔易用即可,創新拓展的空間并不大。產品團隊沒得打,只需一年迭代一次交互。

運營體系

存儲空間主要靠07年“無限量存儲”的策略去推廣,當時大火一把,但也帶來極高的成本。很快丁老板看清楚相冊的投入產出比太低,之后不再支持無限量(原圖)存儲,再加上社交網站崛起,相冊數據下落,運營方向也沒得打,僅僅在違規內容審核上把好關就行了。

結論

相冊業務本體的商業模式已經觸到了天花板,產品策略以維持為主,可以試試圖片衍生業務,但不值得主動追加投入。

7

接著說網易攝影,它是我在2007年用門戶資源拉起來的一款攝影產品,2009年跟著我并入網易相冊。在攝影分享社區(不包括攝影論壇),流量居于POCO之后的第二位。

商業模式

以國內的攝影大環境,攝影產品很難有成熟的商業模式。體量最多做到100萬量級,盈利主要靠賣廣告,從商業上來看,只是一筆垂直市場的小生意。除非把攝影圈內的影響力做到振聾發聵,靠影響力變現,才能提升到下一個層次。

產品架構

攝影產品有幾個方向。

一是媒體,側重于優秀用戶的作品展示。

二是社區,側重于攝影愛好者之間的社交互動。

三是論壇,重話題討論,而作品展示的效果平平。

不同的方向,做法完全不一樣。其中論壇的產品形態老化,而媒體的想象空間不夠大,于是我選擇了社區,但后來有點后悔,待會兒再解釋。

社區也有好幾種做法,我在2007年用分類展示,2009年拓展關注動態,2010年拓展小組與活動,都沒有很好的效果。數據還能看,但帶不動亮眼的上升曲線。

2011年,我慘然總結道,產品架構并沒有錯,然而目標用戶群的定位錯了——這是運營體系的范疇。理解到這一點,我做社區產品才剛剛入門。

運營體系

社區運營最重要的事,是定義你的核心用戶群。

我下的定義是“攝影愛好者”。

問題是,國內的攝影愛好者又分成很多種類。老法師,小清新,器材黨,學院派,旅行攝影,商業人像……更多的是剛買數碼相機,熱情很高昂,姿勢很難看的攝影小小白。這些人混在一起亂了套,互相瞧不起,就像是龍貓同籠一樣很快掐起來。

所以運營需要定義清楚,誰是我的核心用戶,先伺候誰,不伺候誰。

一開始,我來者不拒,門戶自然導入的流量以偽攝影愛好者為主,社交最活躍的是老法師,內容質量最高的是商業人像。2010年以后,運營向小清新傾斜,這時龍貓同籠的麻煩就來了。垂直社區并不是靠流量推起來的,口碑傳播更重要得多,如果產品氣質不純,那么社區的吸引力也不強,而攝影這個主題圈子里,用戶群的差異實在太大,合籠必然損毀掉鮮明的氣質。

做產品,減法永遠是王道。

在這個致命的背景下,具體的運營動作怎么做都是平庸。

好的社區運營,是從一小撮核心用戶身上生長起來的。彼此氣味相投,惺惺相惜,產品設計與運營動作圍繞著他們去展開。有了鮮明的社群氣質之后,品牌形成,自然擴張,在這個過程中再漸漸吸收多元化的用戶,同時也冷酷地干掉背離社群氣質的用戶。

這樣就能理解我之前說的“后悔選擇社區”,從門戶導入的流量構成太雜,對垂直社區幾近于作死,但不借力于門戶,我又缺乏平地里做一個社區起來的信心?;叵肫饋?,或許借助網易的門戶品牌,走媒體路線是更好的選擇,但產品經理都有一個愚蠢的社區夢。

8

很少有人知道我在2010-2011年還做了一個婚紗攝影的電商平臺,網易愛拍。

它的模式和現在點評網做婚紗攝影業務相似,商家入駐開店,為婚紗攝影提供定制的展示服務,用戶獲取短信優惠碼進店打折,網易則得到一單數百元的提成。

在愛拍上,你可以按不同的風格、顏色、服裝來篩選婚紗照的樣張與買家秀,借助于我做網易攝影的經驗,展示效果相當出色。即便在兩三年后,這個網站看上去依然不錯,找不到另一款能與之相比的“挑婚紗”產品。

然而它死相難看,2011年即停止運營。

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上沒有任何問題,雖然只是個垂直小市場,但有著剛性的消費需求。如果我們能幫助用戶找到更滿意的婚紗照,就能在高毛利率的婚紗攝影店里拿到豐厚的傭金。按我當時計算的一二線城市體量,一年做到幾億流水很正常,橫向拓展到更大的婚慶市場后,盈利前景更佳。

產品架構

產品架構也沒什么問題,主題商店街嘛,關鍵性的商品展示與篩選都做得很好。你甚至能篩選全站所有粉色系、古典風格的旗袍樣張,或是所有在馬爾代夫外拍的買家秀。拍過婚紗照的人都知道,套系說明非常復雜,非?;H?,而愛拍實現了套系商品的標準化,支持對比不同商家的套系細節。雖然商品評論還不夠強,但只要有流水,遲早能把評論給做起來。

運營體系

對頭,這一回我還是死在運營上面。

這倒不是BD的鍋,當時杭研BD組特別支持我,試點城市天津的婚紗攝影店TOP100,入駐了70%,不少還給了我們特別的折扣。那我是怎么掛的呢?

要知道,婚紗攝影雖然消費剛性,但頻次低到……你能理解的對吧。它是一個在人生的特定時間段,突然出現又很快消失的強需求,所以幾乎無法建立產品品牌。我的推廣渠道是網易郵箱的登錄頁與EDM,前者給了一個月,后者只給了幾百萬的量。哪怕EDM點擊率優化到了3%左右,但郵箱部門并不能容忍我不停發垃圾郵件(他們是對的)。

愛拍上線三個月后,我發現自己失去了大部分的推廣渠道,或者換個角度說,門戶無法為這種突發性的消費場景提供有效推廣渠道。由于這三個月的銷售數據(對于網易)并無驚喜,我無力在內部爭取后續推廣資源。雖然天津婚紗攝影店紛紛表示,你們一開始做到這個量已經很不錯了,網易大廠牛逼!愛拍前程似錦!但我自己明白,產品已仆街,有事請燒紙。

那么誰才能抓住突發性的消費場景呢?

想想看,傳統婚紗攝影店是怎么做的。在鬧市區開店,吸引過往人流的視線,日久天長留下印象,真要拍婚紗時,就會去留在腦子里的那條街,那家店。而在互聯網上,“鬧市區”就是熱門的本地生活網站,“店招牌”就是穩定的頻道入口。產品本身的差異性在這里近乎于零。

#專欄作家#

純銀V,蟬游記創始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網易網站產品部總監。一個文藝加文筆好的產品經理。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

    來自湖北 回復
  2. 我也覺得有點神棍了,事實擺得挺好,解決辦法幾乎沒有,

    來自四川 回復
  3. 這個意思是“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嗎?

    來自廣東 回復
  4. 產品模型=商業模式+產品架構+運營體系,怎么感覺市場+產品+運行三塊業務產品經理都管了,實際上這三塊業務產品能有多大話語權嗎?出發點是好,但貌似有點手長了啊

    來自北京 回復
    1. 不是話語權,是需要考慮。 立項的時候這些都會考慮的。

      來自四川 回復
  5. 所以,還是沒分析出什么是產品模型

    來自福建 回復
  6. 我之前也有個類似的想法,原來是這樣,需要品牌的,App中產品的差異幾乎為0 ?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