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個案例說明什么是產品模型(2):網易云相冊
我做的第一款APP是2011年的“網易云相冊”,除了網易相冊移動端之外,還提供手機相冊一鍵備份,以及私密的相片群服務,試圖解決好友間的相片共享。
APP發布后不溫不火,用戶評價不錯,但也并沒有口口相傳。要知道低頻次工具做到“口口相傳”是特別不容易的一件事,關鍵還是“低頻次”。
商業模式
相冊服務,本質上是低頻次的存儲服務,也是大眾化的基礎服務?;A服務就應該由大平臺來提供,而不是獨立品牌產品。移動端產生相片的便捷性,以及換手機的頻繁性,讓相片備份成為一個全民需求,但它和網頁端相冊的硬傷一模一樣:訪問頻次低,付費意愿弱,存儲成本高。單獨做云相冊一定是賠錢買賣,必須得放在一整個生態里去通盤考慮,用虧損換取生態圈的收益。
所以做云相冊的多為手機OS,或是Google這樣的獨角獸。
回到2011年,網易在移動端既沒有平臺也沒有戰略,自然沒有做大云相冊的計劃。它只是網易相冊這個邊沿部門,刷存在感刷經驗值的小項目,小打小鬧,不成氣候。我作為部門老大當然不甘心,強行拓展了私密相片群服務——這是接下來產品架構要談到的話題。
產品架構
從商業模式順下來,云相冊有三種場景。一是網易相冊移動端,在手機上瀏覽相片,比如把相機拍攝的旅行相片展示給朋友。
二是手機相冊的一鍵備份。通常先備份再刪圖,存儲卡永遠都是不夠用的。換手機時更加需要轉移相片。而一鍵備份帶來的衍生需求是,如何更好地索引海量相片,通常通過“城市”與“人物”兩個維度。前者需要一個城市數據庫,后者需要圖像識別技術。
三是私密群相冊,憋提了,死得很慘。我的解決方案是快速建立一個共享相冊,用密碼進入,交互還算是輕盈,但最后得到的教訓是,用一個低頻應用去解決另一個相關聯的低頻需求,我腦子進水了嗎?低頻次需求或者靠專用APP解決,比如BUMP;或者靠高頻應用的附屬功能,比如QQ文件助手;才容易在記憶中建立關聯,偶爾出現需求時能想得到你。
每一款產品都有自己的天然屬性,云相冊的天然屬性就是相片存儲,而不是相片共享。拓展產品邊界也不是不可以,但低頻應用就是不可以。
最后說到具體的設計,沒什么難度,只要在架構上定義好核心場景與主要功能,再做好交互減法就行了。爛產品往往是因為臃腫,而臃腫又是因為產品設計不甘寂寞自作多情。
PS:昨天有人請我看看最新版本的Google Photos,在傳統云相冊的架構基礎上,新增了圖片處理工具。5年過去了,云相冊還是玩不出多少新花樣來,“產品邊界”就是這么冷酷。
運營體系
存儲類產品的運營主要是推廣,抓住“一鍵備份,永不丟失”這個賣點,但我既沒有推廣經費,也沒有推廣團隊,大公司體制也不允許我自建推廣團隊。本打算靠網易相冊本身的用戶完成冷啟動,再口口相傳出去,我顯然高估了這個效果,半年才做到幾十萬激活量,對于網易來說可以忽略不計。
回想起來,當年如果猛攻一鍵備份,又有足夠的資金推廣,未嘗不能做大體量。用戶的回憶都存放在這里,使用時間越長則黏性越強。但體量越大則虧損越大,商業模式早就判了這個項目死刑,唯一的價值是給團隊刷刷經驗值,作為接下來我創業的鋪墊。
#專欄作家#
純銀V,蟬游記創始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前網易網站產品部總監。一個文藝加文筆好的產品經理。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對于IOS的用戶來說,iCloud本身就可以備份相片,而iPhone的賬號不管換不換手機,都是可以一直用的,所以做云相冊的話,對iOS的用戶應該沒有什么吸引力吧
你要看看這款產品的時間啊。
另外,現在基本上每個安卓的品牌都有云備份照片功能了,是手機系統的標配,和ios無關。
牛叉,練手 刷經驗!其實網易優勢是游戲,游戲中有用到圖片的地方,都可以和云相冊關聯起來;這樣通過用戶導入 ,比推廣好;問題是:會不會影響游戲玩家的反感~ ,公司會不會放開平臺給你去做~ 畢竟他要承受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