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點思考:關于用戶體驗設計

12 評論 11608 瀏覽 72 收藏 19 分鐘

作者回顧了之前的工作經歷,總結了自己對用戶體驗設計的幾點思考,與大家分享。

本人是一個二線城市的野生PM,本文闡述的是自己從事產品經理以來對于用戶體驗的幾點總結,歡迎大家討論。

但是以自身的學識來說無意爭高低也爭不起高低,畢竟第一篇文章現在回頭看看,雖然個人感覺對于入門的人來說有些幫助,但真的寫的挺low的。

簡約至上,不是幫用戶做決定,而是讓用戶更簡單的做決定

提到用戶體驗,大多數產品經理的第一反應是微信和蘋果設備,因此大家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更多的會采取模仿他們的UI和交互的方式來減少設計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這本身沒有錯,畢竟這可是兩款能夠培養用戶使用習慣的產品,在同樣的場景下如果擁有相同的交互方式,用戶基本都能按照習慣進行下一步操作。

可就是有那么些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照抄。比如上面提到的刪除,微信很多地方的刪除都用的是和蘋果一樣的側滑拉出隱藏的刪除按鈕,點擊后刪除。遇到一個老板,對于訂單系統里面的刪除方式不太滿意,認為刪除按鈕既占格子看著礙眼,點了刪除還得確認太麻煩,于是要求將訂單的刪除方式改成跟微信聊天列表的刪除方式一樣并且不要確認。

即使我就用微信的設計跟他說微信還有個確認過程,也敵不過他有理有據的:“用戶既然側滑看到了刪除,并且還點擊了,那就說明他就是要刪除?!蔽艺f如果誤操作呢?答曰:“用戶應該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當時心中騰的冒出四個大字:大佬,霸氣!

各位看官是不是以為這就結束了?是啊,我也以為這就結束了。直到他看到了蘋果手機刪除通話記錄的方式……的方式……的方式……(此處請跟我一起放空自己循環100遍)。

很多產品決策者,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產品要有亮點,要讓用戶用起來方便、實在、越簡單越好……”可實際操作起來就是“這個頁面內容太少,這邊還可以加些XXXX讓用戶看到更多的東西,多做些彈窗減少用戶訪問層級……”之類的內容。

“產品要有亮點,要讓用戶用起來方便、實在、越簡單越好……”這句話本身沒有什么錯,可為什么真到做產品的時候卻變成了“這個頁面內容太少,這邊還可以加些XXXX讓用戶看到更多的東西,多做些彈窗減少用戶訪問層級……”呢?

因為在說第一句話時是從用戶需要出發的,而在實現過程中變成第二句話是因為從自我感覺用戶需要出發的(更多的是因為自己也不知道用戶要啥心里發慌的),所以導致了南轅北轍而不自知。

最近上知乎看得東西越來越少,因為不知道自己的什么操作導致知乎給我推了N多關于三體和科幻小說的問答。我真的沒看過三體,無意間點開三體相關的一個問題是不知道為啥推給我了,然后誤點進去看了幾個回答啊,真的沒必要這樣轟炸我(雖然我現在有買三體看得打算)。

我的愛好很廣泛,廣泛到幾乎沒有愛好可言,政治、歷史、金融、體育、文學、影視、音樂、游戲、段子、服裝、小手工、薅羊毛等等等等,只要回答精彩我都想看看??!

以《三體》話題相關為例,咱能不能這樣:第一次點擊如果看了不止一個回答(有些回答很精彩也比較長,閱讀時長會比較久)且有效瀏覽時長(頁面變化)超過一定時間(比如3分鐘)就給我偶爾推送一下三體相關的問答一個(否則不再推送),如果第二次推送時我也點開看了并且和第一次瀏覽時一樣就給我增加一點推送量,第三次推送我又點開看了并且和第一次瀏覽時依舊一樣就繼續給我推送……

然后每連續N個問答(比如10個)都沒有點開三體相關的話題就減少一些推送,可不可以?給我一個問答不被三體屠版的機會好不好?!

還有就是如果該用戶的連續瀏覽的N個問題(比如20個)都沒有重復性,則給他隨機推送知乎熱點問答。無論用戶偏好是啥,每天至少隨機推送一次知乎熱點問答和一次當下熱點,給大家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可不可以,別讓我覺得看知乎還跟練級似的一不小心就把號練廢了啊,好不好?

人是極其復雜的,認知隨時會因時因地因環境而變化,如果產品只是停留在對用戶的第一次認知上,很快就會被用戶所拋棄。

時間就是金錢,雖然只適用于很小的一部分人,但是時間對于每個人都是有意義的(即使是浪費),所以當產品消耗的用戶時間對于用戶來說超過了自己的所需時,用戶就會開始對產品產生不良情緒。

產品服務于用戶的需求,所以產品應該是管家或者秘書的角色,當用戶遇到問題來找你時,他需要的是“心滿意足”的解決方案,然后再決定是否按這個方案解決。

和用戶成為朋友,你會更有競爭力

我曾無聊時將一些想法寫在了《兩個R級產品經理的對話》中,未發表過,后來自己刪了也不記得有些啥了:

Q:東北人為啥那么能扯?

A:自古冰天雪地,在家待著不嘮嗑還能干啥?

Q:支付寶一直想做社交,為啥做不起來?

A:你看它的首頁多么豐盛。

Q:如何看待羅永浩的TNT?

A:開局一張嘴,裝備全靠吹,出門一PK,什么鬼?!

Q:為什么BBA開始走低端市場了?

A:面子不重要。

Q:為什么越來越多的人寧愿買BBA低端,也不愿意買其他品牌高端車型?

A:面子很重要。

Q:那面子到底重不重要?

A:看你的面子值多少錢咯。

……

之所以提到上面這個事情,是因為每個人都會有那么一刻希望能閑扯淡一下或者說吐槽一下,尤其是在緊繃的環境中,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字節跳動才出了那么多爆款。愉悅,這就是用戶的一個隱性需求,是很多產品在設計時并不會考慮的東西。

很多產品都會對自己的用戶進行畫像,在不斷立體化用戶畫像的時候我們是否可以考慮在不經意間給予用戶一些驚喜,例如bilibili的登錄頁設計。

曾幾何時我還是個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的質量管理員時,我只用QQ而不用微信,因為我覺得溝通工具一個就夠了,何必用那么多呢?

可是最終我的QQ還是被我的微信所取代,大勢所趨只是一個方面,我想說的是另一方面:QQ里面更多的是朋友同學同事和一些陌生人,而微信里有我的親人,有他們的一畝三分地(朋友圈)可以讓我和他們保持聯絡。

(說到朋友圈,不得不說一下題外話:細節決定成敗,同樣的QQ空間由于給予的地位不足(入口層級不是最高)而被朋友圈打?。?/p>

產品服務于人,不管你是toC也好,toB也好,最終面向的使用者或者決定者都是人(例如釘釘,是服務于企業的嗎?不,釘釘是服務于管理者的,因為用不用是他們說了算,也只有他們覺得好不好用才能體現出釘釘的價值),所以當產品擁有溫度、能和用戶有交流,甚至于和用戶成為朋友的時候,咱們的產品是否比其他產品更具競爭力呢?

看看曾經的“親”、奶茶店的留言墻、外賣和網上店家的留言貼紙等等促銷手段為什么讓人那么受用?因為有一種被當成朋友的親近感??!

藝術源于生活,線上源于線下

自從外賣興起之后,涉及點餐的設計基本都是左側分類+右側加購的展現方式。第一次使用這種設計的時候其實不習慣(畢竟剁手多年養成的操作習慣),但是身邊有些不怎么網購的人用起來卻十分順手,我一直不太明白為什么,直到有一次去吃蘭州拉面才發現這個設計真的絕了。

這個設計完全就是把堂食點餐的展現方式引用到了移動端么?XXX分類下面有哪些食物,價格多少,規格幾何。而整個點餐過程是否和線下的實地場景一一對應?看著墻上的分類,食物名稱、價格和規格(菜單頁),然后告訴店員自己需要的東西和數量規格(加購支付),點餐就結束了,找個座位等服務員上菜就好了(配送)。

所以很多設計其實真的來源于生活,只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將其演化到終端操作罷了。

再說回到商家的菜單頁,面對眾多選擇的時候,用戶希望能有人給他提供參考,但并不需要幫他做決定,所以對于菜單頁的可進化方向,個人覺得抖音或許是一個不錯的參考方向,畢竟現在有太多選擇困難癥用戶,或許他們看到合適的就點了,不過存在個隱患,就是看著看著忘了點了(/捂臉)。

很多制造業的ERP項目都是從公司的組織架構出發,通過將每個部門的職能程序化來實現對整個公司的管理。生活是最好的老師,它已經把很多線下實體行業的操作流程沉淀完善,只等著想要將這些行業線上化的人去學習然后演化。

用戶體驗的極致是自由

張小龍先生曾經說過:一個好的產品是一個用完即走的,就是用完了我就走了,可能大家不是第一次聽到這個詞。一個好的產品不是黏住用戶,而是盡量讓這個用戶離開你的產品,大家同意嗎?

說同意的都是沒有認真思考的,因為我相信每個人做的工作都是圍繞一點,怎么樣黏住用戶,怎么樣讓用戶盡可能待在我的產品里頭,不要離開產品。

無論產品處于什么階段,用戶黏性都是產品追逐的重要指標,它能給予公司和投資者以希望和信心。用戶黏性越高說明用戶的忠誠度越高,用戶的忠誠度越高意味著產品對于這些用戶有更高的價值,對用戶有更高的價值可以體現出這款產品的價值,而公司要的就是這款產品的價值(無論是當前價值還是潛在價值)。

第一次聽到張小龍先生說的“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的時候,感覺自己突然打開了新世界,好有道理??!可再聽到后面的用戶黏性時發現:好矛盾,無法理解??墒怯钟X得兩頭都對,怎么辦?!頗有一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感(/捂臉)。

滿足自身需要的同時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不受產品的約束,只在于自身的需要。甚至于產品內各類功能的使用都應該是想用就用,不受產品的約束,只在于自身的需要。來去自由,隨需而動,只不過這種自由是有限制的,受限于產品提供的功能和產品提供的交互方式,就如同現實中的自由一樣,只要合法并且你能夠做到你就可以去做。

設想一下兩款相同的產品,用戶使用A產品及其功能時沒有任何限制,而用戶使用B產品及其功能時需要先進行其他操作(甚至是與所需功能無關的操作,比如看廣告),大多數用戶會選擇哪款產品?

同樣的需求在兩個不同的平臺,一個獲取費時費力,一個獲取極其簡單,單就產品體驗(拋開那些運營策略)而論,用戶又會選擇哪個?

可是現在越來越多的產品開始引進游戲的思路,從每日簽到到每日任務,再到今年淘寶雙十一的蓋樓(玩蓋樓的人得是有多閑??!不過也只有這么閑的人才是淘寶及阿里巴巴生態真正的消費主力,只有他們才會有時間在花在“如何更好更實惠地”買買買、剁剁剁吧),不得不在這里吐槽一下今年的蓋樓和定金,我只是想雙十一買點東西啊,要不要這么難!

在各種費時費力以利益驅動用戶使用產品的策略下,用戶黏性隨之提高,可是用戶的忠誠度提高了嗎?我并不覺得,我覺得這樣的忠誠度只是一種陽奉陰違,隨時可以被拋棄。

舉個身邊的例子:身邊很多“能夠熟練使用淘寶、京東、蘇寧等第三方購物平臺的人”都用拼多多砍價0元買東西,可是當他們真正要花錢買東西的時候,拼多多永遠不是他們的第一選擇。

在微信之前,國內的即時通訊一哥必須是QQ,在微信的沖擊之下QQ推出了輕聊版,應對移動辦公又升級成了現在的TIM。相較于QQ那擁有一整套彩虹鉆增值服務和跟其他騰訊產品相關聯的業務涉及,TIM只沿用了移動辦公中所需的功能,而與之無關的功能被全部擯棄。

我只是想聊個天把事兒干了,你給我推送那么多廣告干嘛呀(連聊天框發送按鈕左側的空白處都不放過)!我只是想安安靜靜的把活兒干了你給我推送什么QQ音樂啊,在QQ上班聽歌老板不扣錢嗎?可能大家會說QQ和TIM針對的人群不同,但是要知道微信剛起步時也不過是QQ授權登錄,而TIM是可以通過讓QQ升級直接替換掉QQ的!

強如QQ也在市場的變化中選擇了妥協,強如QQ還是被微信超越了(最近新出的“騰訊QQ”小程序更是令人唏噓)。或許有一天,當微信忘了初心而執著于各類數據的時候,其他產品才有機會。

回到現實,微信如此強大的產品也只不過能有自己的一些選擇,而淘寶這樣強大的產品卻還是不得不配合整個公司的需要進行功能設計,更不用說那些掙扎或者剛起步的產品或者小公司,只能為了各種指標配合市場對產品進行各種運營設計。

做產品的往往會面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如何取舍?甚至能否不做取舍?難!很難!非常難!我太難了.jpeg!

一個好的產品應該如何定義?微信、抖音、王者農藥等等,是好產品,他們滿足用戶需要的同時還能幫公司和投資者盈利。但當用戶過度依賴他們,而耽誤了自己現實中的事情,甚至通過它們來逃避現實的時候,它們還是個好產品么?

講著講著好像扯遠了,可我覺得這樣也挺好,希望大家都能有自己的想法一起探討,共同成長。

讓我們面對現實,讓我們忠于理想

最后,提一個困擾了我很久的問題:白開水,有味道么?

 

本文由 @翻漆粹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半夜拜讀,思路很好,寫的真棒,學習了。拼多多觀點贊同,但是用來舉例可能不合適。鄙人認為:PDD挖掘的本身就是五環外的底部資源。她的粘性也是很大的,只是針對人群不同。筆者生活于1-2線城市。PDD在一二線已經被貼上了LOW。身邊的人不用是有道理可言的。如果要看5線城市或以外的地區。PDD在人民心智中還真不一樣。你敢說她不粘稠嗎,同理可證:快手就不黏嗎,抖音就不黏嗎,B站就不黏嗎。個人覺得,圈層,社會地位,所處環境。你看B站再怎么粘稠,不一樣有很多人不用不知道。個人觀點,不喜勿噴。

    回復
    1. 的確下沉市場才是PDD的主戰場,感謝,也正是在寫文章時想到這一點,所以才加了一些前提(不過沒能簡潔明了的寫明白這個前提,給大家造成了誤解,十分抱歉)。

      來自江蘇 回復
    2. 大佬 PDD是什么意思啊

      回復
    3. 知道了 ??

      回復
  2. 有的觀點比較新穎,比如微信只關注數據時候,其他產品才有機會,有的觀點可能有點太過于主觀,比如人們真正購物時候就不會用拼多多,個人感覺對“好的產品是用完即走”的思考蠻深入。寫的不錯,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是最難得的,寫出來更難得。對與錯都不是最要緊的

    來自浙江 回復
    1. 首先表示對您的感謝!然后關于拼多多的選擇,我在文章中是有前提的(現實生活中,和我年齡相仿的更多會選擇其他平臺,但是長輩們有不少更愿意選擇便宜的拼多多)。

      來自江蘇 回復
  3. 白開水有唾沫的味道(捂臉)

    回復
    1. 那么問題來了,唾沫是什么味道呢? ?

      來自江蘇 回復
  4. 體驗不是空洞或縹緲的詞匯,它是有自己的特定環境邊界,離開了環境談問題不具備重要意義。正如白開水,如果是一個渴了一整天的人喝,它會是甜的,是一個剛喝了奶茶的人喝則會乏味。人群(用戶),場景,任務,目標,這些設定之下談體驗才有意義。比如客戶需要的是快速處理訂單,它考慮的是效率,刪除則是重要高頻的操作,操作可視性則更重要,美觀其次。人機工程學這方面的知識可能對考慮體驗問題有所幫助。

    來自上海 回復
    1. 是的,正因為如此,我才會提問白開水是什么味道的。在文中對于一些設計的前提都沒有具體描述的確會造成誤解, 感謝指點 :mrgreen:

      來自江蘇 回復
  5. 感覺寫的都沒什么營養,都是老生常談的東西 ?? 我覺得大佬您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創新~

    來自北京 回復
    1. 這篇文章的實際指導不是很強,更多的是融入自己日常設計時的思維或者說注意點。至于創新在不滿足基礎建設(學識、資源、前瞻性等等)時還是不宜嘗試的,更何況在有基礎建設的條件下也可能會盲目的創造出TNT這種產品。循規蹈矩做完善未必不是產品人的一條路 ??

      來自江蘇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