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驗設計的三點教訓總結

0 評論 4022 瀏覽 47 收藏 12 分鐘

追求產品體驗的極致,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在過去比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只停留在字面層級上。埋頭甄選一個美觀的交互,倒頭來卻并不受市場好評;想要讓用戶體驗被設計得出彩,卻不明白用戶究竟要的是什么。正好與女朋友討論體驗設計的坑,方覺犯過的錯誤很多,特意將思考與總結寫出來。

蘋果公司兩年前上線了一支可稱得上極具情懷的廣告片,里面有一句廣告文案是:

“我們把大量的時間,用在少數(shù)偉大的東西上。直到我們觸及的每個想法,改變了它所觸及的生活??赡苣愣紱]注意到,但你總能感覺得到。”

貫穿始終的產品路徑中,在由產品經理進行“用戶場景”和“解決了什么問題”的產品規(guī)劃后,通常在技術開發(fā)之前,需要進行交互與視覺設計的工作。這部分工作有時會由產品經理完成,有時則由交互設計師或體驗設計師進行具體的視覺體驗設計。由于產品的開發(fā)規(guī)劃需要著重考慮用戶體驗,這些交互細節(jié)又通常決定著用戶對產品的印象,所以這部分工作就顯得尤為關鍵。

“可能你都沒注意到,但你總能感覺得到”。這是對用戶行為精準的把控形容。交互體驗過程的設計工作,特別需要注意以下三個關鍵之處。

一、設計要為功能服務

產品策略先行制定,決定了目標用戶群和市場定位, 這就是產品初階功能的形成。設計為功能服務, ?就是不能脫離產品策略的大前提,交互過程和留下的用戶體驗中保持產品印象的一致性。

比如,手機中的美圖軟件,是大部分人日常都會用到的圖片編輯美化工具,由于我們使用手機或移動辦公的關系,對這些軟件的需求就是簡單易用,因而在這些軟件中通常在視角重心位置安放了明顯的工具選項或濾鏡菜單。這樣,我們不需要理解復雜的圖片參數(shù)邏輯,就能進行簡單的圖片處理。但是,對另一些設計專業(yè)人士呢?他們需要進行復雜而專業(yè)的圖片處理,同時辦公場景通常是桌面級的,這個時候Adobe的專業(yè)制圖軟件就顯得尤為好用。

難以想象,如果把PS軟件的界面布局設計和手機里美圖軟件的布局設計相互調換,使用起來會是多么的糟糕。產品功能定位差異,可能來源于產品端的側重點不同,可能來源于特殊用戶群的劃分,也可能來源于產品訴求和商業(yè)模式的額外需要。但總之,設計不是獨立在外的繪制方法,而是為功能服務的套路。

二、設計要創(chuàng)新,也要傳達思維慣性

(1)創(chuàng)新

創(chuàng)新聽上去比較好理解,也就是做出那些不隨大流,讓人感覺眼前一亮的細節(jié)設計。關于此,重要的是經驗的積累,基于大量實踐才能腦洞大開,靈感迸發(fā),這里不深入探討,只簡單舉例兩類細節(jié)創(chuàng)新的例子。

第一是微博,微博體驗設計中有幾處確實比較出彩,例如去年被發(fā)現(xiàn)出來的微博彩蛋:在設置菜單中隱藏了一個彩蛋入口,進入后可以進行涂鴉繪制。

design 2

后期,微博對這個功能進行了擴展,用戶還能加入自己的照片進行涂鴉,一個小小的功能不僅增加了產品的趣味性,還相當于為產品開辟了一個測試窗口,分析用戶行為和喜好,以此為下一代產品設計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和分析依據(jù)。這是細節(jié)創(chuàng)新中同時體現(xiàn)著好玩又實用的好范例。

第二是新版的Path移動客戶端。用戶常用的功能有沒有更好的表現(xiàn)形式,可不可以在提升效率的情況下讓操作變得更簡潔而美麗?Path的體驗設計做到了這一點,它拋棄了千遍一律的模塊展現(xiàn)方式,還將呼出菜單形式變成了類似老式電話一樣的弧形菜單,這樣在同等屏幕長度內,可以放入更多的元素,也讓界面變得生動又美觀。

設計3

(2)思維慣性

“思維慣性”咋聽似乎是一個不好的詞,在產品體驗設計的過程中,對“思維慣性”的堅持卻不只意味著一味守舊,而很可能是在尊重用戶心理學理論,對用戶習慣的合理利用。需要明確的是,在設計過程中,我們要盡可能去挖掘那些用戶不擅長表述,卻靠“感覺”就能進行迅速甄別的體驗細節(jié)。以微信為例,我們來看那些“可能你都沒注意到,但一定感覺得到”的設計表達。

我們在微信的“我”tab菜單中,點擊頭像可以對所在地區(qū)進行設置,設置的界面如圖所示:

設計4

圖中清晰可見,界面先是放置了定位圖標,標示了所在位置。其次在TableView中將所選地區(qū)放置到了第二分欄的首位位置,選擇方式也是上下滑動的扁平化選擇方案。這種選擇方式,類似于微信的“通訊錄”好友菜單,或者分享界面的用戶選擇菜單,由于所用到的此界面形式場景眾多,但都離不開類目選擇的主題;并且,好友人數(shù)、聊天列表都有條目眾多的特點,因而,這種交互方式就顯得比較適合。

對比微博的地區(qū)選擇功能,就能更好理解微信體現(xiàn)出來的“慣性”。微博在交互設計上使用的是浮動凸顯的樣式效果。

設計6

再比如,微信在“微信”消息模塊,有用戶可以通過向左滑動單條記錄來選擇“刪除”或“標記未讀”的設計。拋開IOS系統(tǒng)組件限制,我們試想一下,如果把這里的交互設計方案中的向左滑動呼出菜單改為向右滑動呼出會怎樣?即便我們可能一時難以說出這樣會有什么錯誤,但總會感覺這樣是奇怪的、不順手的。究其原因,關鍵在于軟件既有的動畫過渡都是這樣的:向左滑動,推出新界面。當我們點擊“朋友圈”或其他任何可以呼出新界面的按鈕,都會看到新界面是從我們的右手邊向左過渡而來。

這就是產品對我們潛在的信息灌輸,你在有意識或無意識中接受著這樣的訊息:“新的東西總是藏在右側”。因此,向左滑動呼出菜單,意味著菜單原來正是潛藏在右側而不是左側,從右側呼出就顯得具有設計依據(jù)了。

另外,微信還在你向右滑動時,似乎可以不必設計拉動效果時,設計了抖動余量,以體現(xiàn)交互的一致性,因為我們在這里的思維慣性成了:左右滑動意味著左右都要存在可以活動的空間。這微量的間隙體現(xiàn)的正是對體驗細節(jié)的思考,和對“思維慣性”的準確傳達。

三、設計要取舍,不要成為產品阻礙

炫目華麗的交互效果可以提升產品的美觀度,也容易讓我們迷失在過度追求效果而忽視產品本來面目的情形之中。的確,我們總是被各種各樣的體驗交互方案所吸引,打造產品時往往就會去記憶中搜尋那些特別突出的方案以作參考。但就像第一點說到的那樣,體驗交互終究只是服務于產品策略,在進行開放式思考的同時,總需要另辟視角在總體上去審視產品的價值傳達。

這一點上我有深刻的教訓。去年我和朋友用業(yè)余時間開發(fā)了一款中國風的IOS游戲,我為了追求華麗的交互效果,在許多頁面加上了花樣各異的動畫,在許多場景過渡中累加了自以為美觀又華麗的動作切換。甚至為了讓用戶看到這樣“精心設計”過的交互內容,我還有意延長了單個動畫的持續(xù)時間。過分強調交互的絢麗多彩,導致游戲在整體上顯得臃腫又拖沓。交互確實被用戶意識到了,但卻在用戶那里成了卡頓的主觀感受;場景過渡有了,用戶卻嫌棄它慢、不夠迅速。

當我從身邊朋友反饋中意識到這個重大的問題時,我顯得有些難過,那畢竟是自己花了更多時間去故意營造的游戲氛圍啊。但我很快就總結了經驗并且留下了不再遺忘的產品教訓。

用戶只對自己的感覺負責,交互體驗再狂炫拽酷,都不應該成為使用產品的阻礙;產品體驗只對結果負責,我們特別容易陷入自我感動而用戶不為所動的尷尬境地。

這就是事實,為了保證使用產品的順暢,我們不得不學會舍棄那些即便是世界上最美麗動人的“特技”。明白這一點再回過頭去理解身邊的產品就越發(fā)清晰,主流產品中都比較難見到繽紛的交互動畫,因為那實在太花時間,會成為產品的阻礙。Instagram上發(fā)布只用點三下,Meerkat上發(fā)布內容更是只用點一下,既有知名的平臺上那些交互方式,踐行著效率最優(yōu),兼顧美觀的取舍之道。

 

作者:奉政坊(微信號mr-lan1),從開發(fā)工程師轉行產品,現(xiàn)做創(chuàng)業(yè)者,策劃運營過“未來醬”等電商項目。

本文由 @奉政坊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