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面解讀:社區類產品設計如何迭代?

3 評論 8279 瀏覽 62 收藏 14 分鐘

社區產品作為一個復雜的產品形態,要解讀它必定是個復雜的事情,那么本文我會用最通俗易懂的語言來和大家解讀一下社區產品和部分功能思路,也歡迎各位大大們一起指正探討。

導讀:

  1. 什么是社區產品?
  2. 社區產品的核心是什么?
  3. 一款社區產品包含哪些功能板塊?

一、什么是社區產品?

互聯網發展至今,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產品在滿足用戶內容獲取、通訊的需求上仍以不同形式進行升級迭代,但大家有思考這些產品迭代的思路是怎樣的嗎?

在此我總結了一下大致的迭代思路,可以分為以下的幾種:

  1. 媒體:滿足人獲取內容的需求,即人到內容的鏈接。
  2. 通訊:滿足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的需求,即人與人之間的鏈接。

但是時代的發展中,衍生出很多未滿足的需求,比如普通人創作、分享內容的需求,用戶與創作者之間的溝通需求、以及大家對于一類內容的討論、對于興趣同好的挖掘……

所以便誕生了社區這個多向鏈接的生態體系。(見下圖)

【小默】全方面解讀社區類產品的設計思路

由圖我們可以得知,社區是一種在純媒體與純通訊工具兩個邊界之間的一款產品。它即滿足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交流,也滿足人與內容直接的深度鏈接。但這只是個理論框架,我們可以發現現在的很多通訊工具和媒體工具,也在逐漸往上圖中的“社區”功能做衍生和拓展,比如:微信增加朋友圈的功能,增加了人到內容,內容到人的鏈接。而一些專業的媒體資訊平臺,也從原來門戶化的專業創作,到全民皆可自媒體。

可見“社區”不僅僅是一個社區,而是人、內容鏈接的生態體系。而且隨著時間的發展,社交、媒體、社區之間的邊界會越來越模糊。

社區產品的核心是什么

既然社區是一個多向鏈接生態,那么它究竟包含哪些生態呢?

1. 內容生態

作為一款社區產品,用戶分層中創作者只屬于少部分人群,大部分人群還是參與者與觀看者的身份,所以滿足這類用戶消費內容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核心,也是影響產品存亡的一個關鍵因素。

【小默】全方面解讀社區類產品的設計思路

這其中包括幾個要素:

  • 內容要精準匹配用戶:這也是很多平臺費盡心思改進推薦策略,研究用戶喜好,拼了命的想要用戶不知不覺“上癮”,覺得你這個產品怎么這么和我胃口呢!
  • 內容要足夠多且新:光精準是遠遠不夠的,一個精準的內容天天推給你也沒用呀~足夠的數量去滿足用戶無上限的打發時間的消費需求和不斷推陳出新讓用戶眼前一亮是持久的目標。這也是很多平臺砸錢找創作者、推成功案例吸引創作者、搞各種活動挑戰去獲取更多內容的原因。

2. 社交生態

說完內容,怎么能少了人呢。我把這類產品的用戶主要分為2大類,創作者和消費者。而這兩類用戶有著一個共同的社交需求:關系鏈的升級。

【小默】全方面解讀社區類產品的設計思路

關系鏈升級?什么鬼?

在這里我的關系鏈升級概念可能比較廣泛一些,比如從看你的內容,到產生問題咨詢,這個過程產生的互動也叫關系鏈的升級,從原來的看客升級為咨詢者;我從一個不認識你的人,到天天看某個KOL的內容成為忠實粉絲,也是一種關系鏈的升級;我從一個內容里找到了很多有這個興趣和我一樣的同好,一起打卡興趣項目,也是關系鏈的升級……

可見社交的本質,就是關系鏈不斷的升級,而信息內容作為一個很好的鏈接載體,給了我們升級關系鏈的理由和動力。

而對于平臺來說,社交有助于提升整個平臺的氛圍感和用戶的歸屬感,可以大大的提高用戶的粘性和留存,是這個平臺持續發展的助力劑。所以很多平臺都想做社交,想增加用戶之間的互動關系~

三、一款社區產品包含哪些功能?

和大家扯了那么久,究竟一個社區產品要怎么設計,要包括什么功能,我要如何選擇?哪些功能要做哪些不做呢?做又應該怎么做?我將從產品的發展流程和你描述下社區產品應該添加什么功能(基礎功能暫不詳述,以下只描述一些核心功能的思考)

首先產品得有內容,這時你需要思考產品的內容展現形式,包括圖片、文字、視頻等多種形式的組合。每一種形式匹配不同的發布工具,目的都是為了讓產品能有內容。至于具體選擇哪種形式,就因每個社區的定位而定了~

這時你發現產品的內容信息越來越多,那么為了更好讓用戶與內容鏈接,我們得去創造一些邊界,提升用戶獲取內容的效率。這個邊界可以包括分類、標簽話題、圈子等功能來實現。

1. 分類、標簽話題、圈子各自的特點和設計思路

(1)分類

描述:具有明顯的邊界,屬于大的分類,基本由官方發起。比如:我們經??梢钥吹缴鐓^里有美妝類、美食類、生活類等等大分類選擇,用戶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類內容進行瀏覽。

【小默】全方面解讀社區類產品的設計思路

其中關于分類需要思考的問題是,分類需要顯性還是隱性

  • 分類顯性,有助于用戶高效導航,但是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用戶的操作路徑。
  • 分類隱形的話,就需要更強大的推薦算法幫助用戶高效導航。

所以對于是否顯性還是隱形,判斷標準是你目前團隊能力提供給用戶獲取精準內容的最優解,這取決于團隊技術、資源等綜合能力判斷。

(2)標簽話題

描述:對于與分類來說,標簽話題的邊界會弱很多,且話題開放性高,它的高傳播、跨邊界、多邊界的情況很普遍。所以標簽話題是一個更輕、更容易讓用戶獲取同類內容的快捷方式。

作用:可以用話題舉辦活動、幫助用戶討論、協助用戶搜索建立鏈接、協助媒體推廣……

話題的創建:話題的創建門檻較低,語義重復度高,所以會容易出現雜亂的情況。但因為話題形式本身比較輕,所以對于這種現象并不需要過多管控。

話題的管理:基于話題輕功能的概念,話題的管理也是基本沒有的,所以會出現很多不符合話題的內容出現在這個話題tab內。所以對于話題管理最好的方式,就是通過推薦機制把不精致的內容堆下面吧~

(3)圈子

描述:剛剛在描述話題的時候,有人可能會說,我就想給話題加管理功能、我就想管話題的分類不想話題那么雜呢?

那這就涉及到圈子了,圈子是升級版的“話題”,是通過一個主題,聚集同圈層的人群,分為開放型和封閉型,圈子具有更強的邊界。圈層內強連接,圈層之間的連接就較弱一些。

2. 圈子要開放還是封閉?

封閉:比如知識星球的圈子,就是一個封閉型圈子。封閉的圈子能夠給圈子成員帶來更強的歸屬感,成員之間的粘性也更深,也更容易產生更有價值的信息內容。但是圈子之間的鏈接基本全無,對于平臺整個信息流通和大平臺關系鏈接增加了很大的阻力。且圈子的歸屬感不屬于平臺,有了更好的工具圈子可以進行大規模轉移,對于平臺來說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

開放:開放型的圈子可以說是功能更強大的標簽。比如快播王欣的新產品“好記”(也是我正在運營的產品哦~),它即滿足封閉型圈子的一系列功能(圈子管理、內容篩選等)。還解決了圈子內容激勵、圈子成員拓展等一些列問題(建議大家下載體驗哦~)

所以是否開放還是封閉,取決于產品定位和方向,根據各自利弊取舍即可。

3. 圈子的建立權應該給誰?

有2個角色:用戶或官方。

用戶建立的圈子自由度很高,但是會導致圈子重復程度高,用戶就會出現選擇困難,比如我要加入“唱歌”圈子,還是“K歌”圈子呢?

這就是為什么百度貼吧,經常要吧與吧之間合并去解決這個問題。如果是官方建立的話,就可以很好的解決上述的問題,但是用戶的自由度不高,比如我很喜歡的一個類別搜不到。

所以還有一個綜合的解決方式,比如:用戶申請官方審核呢?

4. 圈子的管理權歸誰?

①圈子創建者

那么這時候的管理就像是古代皇帝選官員式管理了,創建者可以自己管理,也可以找一些靠譜的管理員一同管理。這時出現的問題就是圈子的好壞很大程度取決于創建者的能力,如果創建者能力不強又創建了一個非常大類別的圈子,會嚴重影響平臺的運營哦。

②選舉式管理

參考百度貼吧,能者上,不能就下。這種方式能大大解決圈子被不能者浪費的情況,但是如果也會造成很多不熱門圈子沒人認領的情況,畢竟能人少哇!

③官方管理

那創建者也不行,選人上也不行,我自己來總行吧!平臺方管理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圈子數量多,平臺人力有限,這樣的管理是極其耗費人力資源的。

所以關于圈子的管理平臺們可以辯證的去看待,找到一個綜合的方式去平衡上述問題才是關鍵。

5. 社交需求

關于內容的部分和大家講了這么多,接下來就需要解決用戶社交的需求了~這時可添加的功能有彈幕、評論、私信、群聊、直播等。

【小默】全方面解讀社區類產品的設計思路

關于不同工具的取舍,取決于產品的所處的階段,不同產品階段有不同的目標,對用戶直接的社交深度目標也不同,用戶需要的社交功能也不同,需要根據產品實際定位、階段去判斷。

因為一款產品涉及的功能沒有幾十也有上百,本文篇幅有限并不能每一個詳細描述,只截取了部分功能和大家探討。如果大家有其他idea和看法歡迎一起參與討論。

 

作者:小默愛運營;WeChat:haojicom

本文由 @小默愛運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請問好記app是沒有在ios上架嗎,好像搜索不到呢

    來自廣東 回復
  2. 最后一個社交需求,以B站,或者斗魚舉例,解決用戶社交的需求~這時可添加的功能有彈幕、評論、私信、群聊、直播等。(對于80以上用戶,他們可以沒有評論,沒有私信,沒有群聊,,,不能沒有彈幕,彈幕是對視頻創作者內容得最直觀反饋,直播時也是,所以你的排星是按你的想法來的,不是用戶
    )產品初始期,種子用戶,切入點是啥,想想B站的彈幕

    來自廣東 回復
    1. 我的互動深度的敵營不是需要程度,而是以人與人之間交流的程度,比如涉及的參與對象有幾個,可以交流的信息有多少,是否能進行來回回復,應答速度等評估的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