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賬戶”進行產品設計
文章從心理賬戶角度出發,對其概念和相關應用進行了分析探究,與大家分享。
為什么女生在打扮和買衣服上沒有上限,而男生卻摳摳搜搜(在電子產品領域則相反)?
為什么輕易得來的錢(比如中獎,獎金)我們往往馬上揮霍掉了,但是辛苦搬磚的錢卻不舍得?
為什么同樣是保健品,腦白金卻比其他的要貴?
為什么同樣是結婚戒指,鉆戒往往是金戒的將近10倍,但就真實價值而言,金是有價值的,而鉆石是沒有價值的?
為什么你晚上總是不愿意睡覺,一定要玩會手機才遲遲不舍得入睡?
心理學有一個經典的實驗:
假設一:你花了50元買了張電影票,正要入場檢票時,那張電影票丟了?,F在想看電影必須重新買票,你會買嗎?
假設二:你要去電影院看電影,在你正要花50元買票時,你丟了這50元現金。現在想看電影就必須再拿出50元現金來買票,你會買嗎?
對于理性經濟人來說,丟50塊錢和丟50塊的電影票是對等的,可是統計結果卻出乎意料:
第一種情況下,只有46%的人說會再買一張電影票;而第二種情況,有88%的人會再買一張。
為什么會有如此大的差距呢?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們心中構建了電影票賬戶和現金賬戶,這兩個賬戶的錢是不能相互替代的。
在假設1中,電影票丟了,如果再買一張電影票,那電影賬戶就多花了50元,用100元看一場電影并不劃算。
而在假設2中,現金賬戶的50元和電影票的50元是不相關的,再拿50元買電影票,也只是花了50元看電影。
什么是心理賬戶
塞勒于 1985 年在研究人們的“非理性”消費行為時,提出了 Mental Accounting Theory(心理賬戶理論)。他給出的 mental accounting 的定義如下:
Mental accounting is the set of cognitive operations used by individuals and households to organize, evaluate, and keep track of financial activates.
譯:心理賬戶理論是個人和家庭用來組織、評估和跟蹤財務活動的一系列認知操作。
心理賬戶有三大特征:
1. 不同的收入來源之間,有非替代性
通俗的解釋,就是自己努力賺的錢更值錢。
我有一個朋友,有一天心血來潮買了一張福利彩票,結果中了500元。這哥們興高采烈的就拉著我們去搓了一頓。是他大方嗎?不是的,因為平時大家可都沒有這么揮霍的習慣。
理性上看,辛苦掙來的500元和中獎的500元,本質上是一樣的。但是我們把它們放在了不同的心理賬戶中,中獎的500元屬于意外之財的心理賬戶,在這個心理賬戶中,錢怎么花都不會心疼。
如果朋友只是中了100元,就不會請我們吃飯,因為他還需要從其他賬戶中額外支付400元,才能請我們吃一頓。而不同來源的收入和支出是不可替代的。
2. 不同的消費項目之間,有非替代性
這其實就是不同消費項目非替代性的表現。
大家都知道一句話: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1938年,鉆石的價格急劇下降,戴比爾斯公司(De Beers)向廣告代理公司N.W. Ayer & Son尋求援助,希望扭轉這種頹勢。1939年,后者推出了“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A diamond is forever)的廣告語,將求婚與鉆戒劃上了等號。
從此,鉆戒從奢侈品的心理賬戶“轉移”到了求婚必備的情感賬戶中,為了愛情,為了證明愛她,我們往往是不惜一切。圣誕節的蘋果價格是平時的3倍,依然有人買,也就可以理解了。
男人往往不能理解女人為什么愿意買很貴的化妝品、衣服。是因為男人把買衣服這種衣食住行的支出,算在預算有限的“生活賬戶”里面,而女人是歸在不設預算的“形象賬戶”里面。女人往往不能理解男人對數碼產品、電子游戲、吃飯喝酒的熱衷,也是同樣的道理。
3. 用不同的態度來對待不同數量的收入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月末得了500元的獎金,我們可能拿出400元去買心儀已久的領帶,把剩下的100元作為零用錢。但是如果獲得了5000元,反而沒有動力去買400元的領帶,也許會將5000元錢存入銀行。
明白了心理賬戶對我們決策的影響,那么對于我們產品的設計和運營來說,有什么啟發呢?
為用戶創造心理賬戶,讓用戶掏錢
現在,很多文章提到了一個詞“精致的窮”,指的是很多人表明上光鮮亮麗,但是實際上卻是月光族,沒有存款(比如我)。這是為什么?
很多文章分析,是現代消費主義毒害了年輕人的消費觀,在大家的消費觀中植入了“及時行樂”,“你就應該對自己好一點”,“錢不是省出來的”….這樣類似的觀念。
其實,究其心理原因,是這些觀念在人們的心中創建了一個“對自己好”的心理賬戶,在這個心理賬戶中,花多少錢都是值得的。另外,很多人都是透支的信用卡,花唄。
而在刷卡的過程中,既體會到了買買買的快感,又降低了花錢的心痛,因為信用卡是“未來錢”的心理賬戶,不是“現在錢”的心理賬戶,“短視”的我們并不會關注,也就不會過多的心痛
這個例子舉得可能有點“作惡”哈,但是這一思想值得我們借鑒。
例如,投資理財產品,針對小白用戶,就可以采用發放試用金的形式,為用戶創造一個投資理財的心理賬戶。
比如給用戶發放1000元基金購買試用金,試用一個月,用戶可以拿1000元去購買指定基金或理財產品。一個月后,用戶如果想保留獲得的收益,就必須拿1000元進行投資,如果沒有及時投資,將會損失獲得的收益。
從低價值心理賬戶轉移到高價值心理賬戶讓用戶掏更多錢
鉆石、腦白金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場經典的營銷案例,一句“鉆石恒久遠,一顆永流傳”的愛情宣言,使得鉆石從工業切割產品,華麗轉身為愛情信物。
腦白金本質上只是褪黑素為主的保健品,但是“收禮只收腦白金”的廣告語將它重新定位為禮品,從低價的“保健品賬戶”,轉移到了高價值的“人際送禮賬戶”
在我們的產品定位中,要盡量往用戶的高價值心理賬戶上靠。高價值心理賬戶一般與美好的情感相關,例如愛情賬戶,孝心賬戶,學習成就賬戶,女性的美麗賬戶(化妝品,衣服等),男性的魅力賬戶(電子產品,車,炫耀等)等等
另外,延伸出的一個點是,不只是金錢,時間和精力,任何需要用戶付出的產品,都需要思考如何將產品的定位往高價值心理賬戶靠近。例如,對于需要用戶分享到朋友圈的內容,就要內容上盡量美觀,理由上崇高,提升內容的價值,并轉移到“炫耀的心理賬戶”上去。
不要進入免費的心理賬戶
免費的,輕易得來的東西,都會被放進“免費心理賬戶”。在這個賬戶中,用戶往往不會珍惜,不會在意。
免費發放給用戶的優惠券,常常會被浪費,但是付出努力,不論是時間精力,還是面子等,用戶才會珍惜。雙十一的蓋樓拿優惠券,就是最好的例子。用戶付出了時間和精力,拿到的優惠券,價值超過了優惠券本身。
與情感掛鉤的物品,人們常常難以舍棄。所以,一定要讓用戶付出點什么,才能給予用戶福利和優惠。
延伸的一點思考
為什么你老熬夜,明明很累,卻不愿意睡覺?
這其實也可以用心理賬戶來說一說,是不是很有意思。
在你的心里,工作時間,娛樂時間和休息時間是不同的心理賬戶,他們相互之間是不可替代的。當工作時間遠遠超出心理賬戶之后,因為三個賬戶之間是不可被替代的,所以,你的娛樂時間和休息時間就會被壓縮。
而由于娛樂>休息,于是你就會產生,今天都沒有玩,就要結束了,好不甘心的心理。于是一再延遲睡覺的時間,成了為熬夜族。
這其實,也可以解釋,我們每次休息時間,由于玩游戲,刷抖音而產生的負罪感,因為娛樂賬戶侵占了學習賬戶的時間。
大家覺得,心理賬戶還能怎么用?用在什么地方呢?歡迎留言~
本文由 @Jarva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很多人表明上光鮮亮麗,但是實際上卻是月光族,沒有存款(比如我)“”
在努力就能賺到和努力就能不損失之間決策,后者更容易打動人心。
科普類文章,不錯
舉例很恰當
這個文章與另外一篇相比,舉例就恰當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