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教你用系統動力圖的方式思考產品
一個產品的自循環很大程度上預示著產品的最終發展狀態,找到其中的關鍵點,進行優化看看能否讓產品更進一步,這是每個產品人都要思考的問題。
前些天,一位做UI設計的朋友跟我說她想自己設計一款產品,希望我幫她把把關,于是把她寫的文檔發給我看,看完之后讓我想到了一個成語造句——小白長得真像大白……
文檔大致內容如下:
原文比這個結構還要亂一些……雖然很絕望,但求生欲讓我硬著頭皮也得做下去。在這個過程中,我摸索出了一些個人覺得非常有效的方法論,或許對大家也有幫助,故在此分享。
第一步:看清
為什么需要看清?要看清什么?怎么樣做到看清?
劉潤有一句話我很喜歡,“不抽象,就無法深入思考,不還原,就看不到本來面目?!?/p>
在將這個概念用于產品思考之前,我們可以把它放到一個更加抽象的邏輯系統——數學中來理解這三個問題。
這里引用一個眾人皆知的例子:
歐幾里得從五條基本公理和五條幾何公理出發,通過推導論證構建出了一個嚴密的邏輯體系——幾何學,他構建公理化的幾何學的過程是這樣的:
- 首先,遇到一個具體問題,要做相應的定義,比如什么是夾角;
- 其次,從定義和公理出發,得到相關的定理;
- 然后,再定義更多的概念,用公理和定理推導出更多的定理。
我們在其中抽出幾個關鍵詞——公理、定義、定理和推導,然后用更為直白的語言進行還原。公理其實就是出發點或者基本盤,定義就是看待問題的視角,定理就是符合出發點的對于問題的解釋,推導則說明他們之間是如何進行聯系的。
現在我們再來看一下上面的三個問題:
為什么需要看清?
只有當你的出發點是正確的,看待問題的角度是正確的,你提出的觀點才是正確的;并且只有當你的觀點之間的聯系也是正確的,你才能一步一步地往前推去解決問題。
要看清什么?
這個問題其實在“為什么需要看清中”已經有答案了,但如果要將它歸納得更精簡,我認為可以提取為這兩個詞:要素和聯系。
那怎么樣做到看清呢?
簡單來說就是提取要素、建立聯系。其實,這個時候我們可以使用一個非常有效的工具——系統動力圖來幫助我們思考,那具體要怎么做呢?
以我在背景中的例子來講,我們已經建立了一個認知——這份文檔讓人看著頭大……
首先,我們要做的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將里面的關鍵詞抽取出來,這些就是我們需要提取的要素(起碼讓人不那么頭大了),于是我替她提取了以下要素:
- 背景1
- 背景2
- 背景3
- 需求
- 功能1
- 功能2
- 目標
其次,我們需要建立起這些要素之間的聯系。
拿出一張紙,動動筆、動動腦,根據你的理解將這些要素用帶箭頭的線連接起來,并寫上他們之間的邏輯關系和正負影響(+或者-),于是我讓她根據她的理解建立了如下聯系:
ok,以上我們算是從一堆讓人頭大的信息中理清了她的想法,但這還遠不算真正的看清??赡芗毿那矣薪涷灥呐笥岩呀洶l現了這張圖透露出的問題,別著急,我們繼續往下走。
第二步:驗證
在第一步中,我們算是畫出了系統動力圖,但在看清的要求中還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形容詞——“正確的”,我們建立了聯系,但是你在每個要素之間建立的聯系都是正確的嗎?
你的腦子里應該有一個不留情面反駁你的小人:
- 有沒有可能你所建立的聯系只是在部分情況下成立的?那么它成立的條件是什么?
- 有沒有可能你所建立的聯系并不能直接成立,其實是另一個你沒想到的要素才是更直接的因素?
- 有沒有可能你所建立的是一個復合聯系,需要好幾個要素疊加才成立,而你沒有考慮周全,或者是搭配不當,甚至是內部會有矛盾,摁下葫蘆起了瓢?
- 有沒有可能你建立的聯系根本就是錯誤的,其實正好相反?
- ……
他應該一直在你的腦子里嘮叨,直到你驗證了每一個聯系。
比如本文例子中的“背景1、背景2、背景3「導致」需求”這個聯系,它是整個架構的出發點,一旦這個聯系出了問題,整個產品大廈就會轟然倒塌,因此需要格外謹慎地把上面提到的這些可能性(或者更多)都想明白。
那怎么驗證呢?
這個涉及面太廣,沒辦法一一列出來,或許后續可以再寫文章聊一下。目前只能簡單地說,看你建立的聯系是不是能夠邏輯自洽,有沒有相關的調查、研究或者理論支撐,這就得靠讀者朋友見招拆招了。
第三步:優化
經過前面一系列的努力,終于到了第三步,一些了解系統動力圖的朋友估計已經被上面那個圖憋壞了。由于這里不涉及具體的產品信息,所以僅進行系統動力圖結構層面的分析。
原生的系統動力圖中各要素之間有正相關(+)或者負相關(-)這兩種聯系,以下用一個經濟發展與碳排放的例子來具體看一下:
在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各行業產值增加會使GDP也增加,這個就是正相關(+),減排成本增加會使各行業產值減少,這個就是負相關(-)。
系統動力圖最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循環:當一個聯系鏈條構成循環之后,整個鏈條中的要素就會自發地向著某個方向累積影響,根據方向的不同可以分為正反饋循環和負反饋循環。
「各行業產值+GDP+生活水平+人口+勞動力+各行業產值+……」,這是系統中的一個正反饋循環,各要素會往越來越偏離初始狀態的方向進行迭代,在這里是各要素變得越來越好。但正反饋循環還存在另外一種糟糕的情況——各要素變得越來越壞。
「各行業產值+GDP+能源總量+碳排放量+減排成本-各行業產值+……」,這是系統中的一個負反饋循環,各要素會往回歸初始狀態的方向進行迭代,在這里各行業產值增加后最終會使減排成本也增加,而減排成本的增加反過來又會使各行業產值減少,最后各要素趨于一個穩定的狀態。
我們在設計產品的時候都希望產品能夠建立一個正向的正反饋循環,這樣只要系統建立起來之后,產品就會處于一個自增長的狀態,用戶越多,產品實現用戶需求的能力就越強。而產品實現用戶需求的能力越強,用戶就會越多,如此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用戶增長,走上人生巔峰,估計做夢都得笑醒。
但現實沒有那么理想,產品通常會處于一個更為復雜的系統之中。你可能已經構建了一個上述的正反饋循環,但于此同時在你沒注意的要素之間,卻又形成了負向的正反饋循環。比如,用戶越多,服務器的并發越高,用戶使用產品的穩定性就越差。
這種時候通常需要你先找到循環交錯的關鍵點,生動地說就是齒輪之間咬合的地方,然后對關鍵點的屬性進行權衡,以取得效用和成本的最優解。
回到本文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到,在這個系統動力圖中產品想要實現的「目標」和產品的出發點「背景」之間是一個負相關關系,整個循環其實是一個負反饋循環。這從邏輯上說明了這個產品不會實現自增長,這對于一個產品來說是致命的;因為無論你怎么努力,它最終都會回歸一個平衡態。
這個時候我們可以考慮以下優化方向:
- 通過改變負相關關系中的兩個要素,使他們變成正相關關系,這種方法只適用于兩個要素不都為客觀條件的情況;
- 通過增加新要素構建另一個正反饋循環,但這種方式構建的循環通常只能做到局部正反饋。
如果嘗試了各種優化的方向都無法挽回,或者沒有辦法產生更大的價值。那只能說明這個產品傷太硬,能力有限,愛莫能助。
如果你成功找到了優化的方法,也先別急著高興。首先還得回到第二步進行驗證,否則最后可能會竹籃打水一場空,讓你白高興一場。
寫在最后
受查理芒格和斯科特佩奇的影響,近段時間對模型思考的學習與實踐非常感興趣,尤其是如何將其遷移到產品思考當中,形成產品模型思考法。
本人還是一名大三學生,深知水平有限。如果文章內容有不妥之處,煩請不吝賜教,如果有同樣對這方面感興趣的朋友,希望能夠和你交流學習。
本文由 @Alfredchen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