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種賬號體系,看賬號的演變歷程
本文從四個賬號體系——自定義賬號、郵箱賬號、第三方賬號、手機號賬號,分析了不同體系的特點與發展規律。
自互聯網服務興起開始,賬號作為用戶在網絡世界的身份證,是用戶在使用系統時創建身份,然后系統開放用戶讀取和寫入數據庫的權限的唯一ID,從PC時代到移動互聯網時代,主流賬號體系幾經變換,但始終朝著為用戶提供更便捷方式的方向發展,只為讓用戶從現實進入網絡更便捷。
所以本文想講的,就是嘗試追溯各時代主流賬號體系的特點,發現其演變歷程的規律。
自定義賬號
自定義賬號起源于互聯網蠻荒時代,應用服務剛起步,還沒有出現較為普遍的大家都有的認證方式,于是通過用戶在平臺注冊時,自定義的幾位數字、字母、符號或者漢字的組合,作為用戶的賬號,先一步流行起來。
在家用電腦都沒有普及的時代,自定義賬號的方式以其便捷性的優點,成為了當時主流賬號體系的選擇,特別是主流論壇類社區/聊天室的賬號體系,比如天涯論壇。
但隨著應用服務的增多,自定義賬號的缺點也隨之暴露出——用戶需要同時記憶多個賬號,容易混淆。因為在不同的平臺,用戶的賬號是不一樣的,甚至在同一個平臺里有多個賬號,比如游戲里的小號,用戶的記憶負擔因此增加。
使用一個記事本專門記錄賬號密碼,成為當時用戶的解決辦法之一。
所以,自定義賬號的方式,是互聯網起步的初期相對較簡單的一種方式,但隨著用戶賬號的增多,這種方式就不再適用,應用服務商們需要尋找更便捷的方式降低用戶進入網絡世界的門檻。
郵箱賬號
隨著PC時代的繁榮發展,郵箱是第一個能夠覆蓋過半網民的認證方式。
從1998年到2001年間,新浪、網易、雅虎等眾多應用服務商開始涉足電子郵件服務,引發了門戶網站之間的電子郵件大戰,郵箱用戶急劇增加。
直至2008年底,中國電子郵箱用戶規模達到1.7億,郵箱用戶占互聯網用戶的比例為57%,免費電子郵箱的活躍賬號數達到4.5億,龐大的使用人群,奠定了郵箱成為主流賬號體系的基礎。
電子郵箱之所以成為門戶網站爭斗焦點,關鍵在于它對使用者具有持久的吸引力,能持續提高用戶粘度。郵箱賬號本身就是用戶在網絡中非常長久固定的聯系方式,就像座機,2008年12月,網易163、126郵箱的人均月度訪問次數分別是14.5次和13.1次,郵箱賬號的記憶對于用戶而言基本不夠成障礙。
艾瑞數據顯示,2009年使用郵箱在各個網站上注冊的郵箱用戶數量占總數的50.9%。
使用郵箱作為賬號的缺點也很明顯——郵箱的認證環節冗長。用戶在注冊時,需要登錄對應的郵箱進行認證。這一流程,需要用戶在郵箱收件箱甚至是垃圾箱中找到對應的郵件,根據指示操作才能完成注冊。
郵箱認證的流程冗長且轉移用戶注意力,不利于注冊轉化率的提高,對于追求商業化的應用服務商而言,面對流失用戶的風險,以郵箱作為賬號顯然不是最優解。
結合優缺點可以看出,以郵箱作為賬號,比起自定義賬號的形式,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用戶的記憶負擔,降低了用戶入網的門檻,各應用服務商在為用戶找尋全網通用賬號的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使用第三方賬號體系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前夜,學生化、年輕化的新晉網民對交友和及時通信的需求更高,以契合職場溝通和校園溝通的場景著稱的郵箱顯然不再適應發展,直接導致在網民數量以30%以上的增長率大幅度增加的同時,郵箱用戶的增長率卻由08年的18.4%降到了12年的7.9%,市場滲透率由2008年巔峰的57%逐步下跌。
而以博客/空間為例的社交平臺異軍突起,自2007年以來一直處于增長勢態,并且基于自身產品特性,成功地在應用內塑造了用戶身份證,為社交賬號為主的第三方登錄體系打下了基礎,以QQ為首第三方賬號體系從2011年開始興起。
第三方賬號體系是指通過用戶授權,就是將第三方的帳號綁定到應用服務商自身的帳號體系上,當查詢到用戶第三方的帳號已經綁定了平臺的某個user_id時,直接登錄對應的帳號,實現一鍵注冊與一鍵登錄,如今這類登錄方式幾乎是所有常見應用的標配。
常見的第三方登錄平臺,通常是擁有大量用戶基礎的平臺,比如國內的微信、微博、QQ等,國外的Facebook、Twitter等。
截至2012年4月,QQ推出第三方賬號體系僅一年時間,在QQ的7億注冊用戶中,就有超過2億用戶在第三方網站使用過QQ第三方賬號。
而接入QQ第三方賬號體系的應用服務商們,也獲得了更多的新用戶。
根據數據顯示,接入QQ登錄的大中型網站的新注冊用戶數提升了20-35%,站內的評論、收藏等互動行為提升15%-20%,如美樂網接入QQ登錄一周新增30萬新用戶,占網站用戶數一半以上;QQ登錄給美麗說帶來的流量等同于搜索引擎;蘑菇街網站用戶的總體活躍度也大幅提升了18%之多。
第三方賬號體系用數據證明了這是比郵箱賬號更適合用戶的賬號體系。
作為提升用戶注冊轉化率的神器,第三方賬號體系的出現,進一步方便了用戶操作,減少記憶負擔,在整個網絡世界的各應用服務商之間,讓用戶擁有了全網通用的身份。
手機號賬號
伴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和4G網絡的建設,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網民占整體網民比例一路上漲,在2015年達到了90.1%,在2018年達到98.6%,以手機號為主的賬號體系逐漸受到各應用服務商的青睞。
一個使用智能手機的人可能沒有社交賬號,但一定有手機號。
同時,對于使用第三方賬號體系的用戶,應用服務商能獲取的用戶信息是有限的,一般是用戶的頭像、昵稱、用戶ID等,這將導致不利于應用服務商自身用戶體系的搭建,進而會影響到后期精細化運營。
站在用戶的角度,手機號是幾乎不需要花心思記憶的數字,以手機號作為賬號,既安全又方便。
站在應用服務商的角度,以手機號作為賬號,、可以撇開第三方賬號平臺限制,積極發展自身用戶體系的。
同時手機號本身市場滲透率高,入網門檻低,是搭建用戶全網通用身份的另一個最優解。
總結
縱觀賬號體系的發展,作為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結合的方式,既要盡可能覆蓋更多的用戶降低準入門檻,又要方便用戶記憶減輕用戶負擔,于是就有了由蠻荒時代的自定義賬號,到PC時代的郵箱賬號,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號和第三方賬號體系爭雄的現在,我們經歷的這一系列過程。
正是應用服務商們都朝著為用戶提供更便捷的入網方式持續努力,才讓用戶一步步地從賬號的負擔中解脫,擁有了一個全網通用的網絡身份證,享受到更便捷服務體驗。
不知道下一代的主流賬號體系會有什么樣的進步,將網絡世界和現實世界更進一步地結合,很期待。
本文由 @伯明伯暗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下一代賬號:指紋
(純討論)指紋和面部識別,當前已經被用于解鎖手機/應用(特別是銀行app),充當的是密碼的功能,這兩項比較依賴手機硬件的支持,iPhone最新的幾款手機已經不支持指紋解鎖了;個人認為面部識別比指紋,對用戶更友好,學習/操作成本更低;但,由密碼轉變為賬號,還需要保證唯一性和安全性,那繞不過同卵雙胞胎和AI換臉的問題,同時,密碼變成了賬號,誰來充當密碼?
如果密碼的唯一性、安全性有了可靠保證,可能賬號、密碼就可以合二為一了
更好的說法應該是人本身是一個賬號,不管在政府還是企業都有這么一套公民信息庫,生物信息是我們的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