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VS快手,產品模式如何影響交互模式?
抖音和快手雖然同為短視頻產品,但是有著完全不同的產品模式,這也在交互上有所體現。
抖音和快手是國內短視頻領域的兩大巨頭,我們可以從這兩款國民產品的交互設計上去探索,交互模式和產品模式是如何相互影響的。
為什么刷抖音容易上癮?
「逛淘寶,刷抖音」代表了現如今大多數人的一種生活方式,“刷”這里指的是抖音用戶上下滑動就可以切換視頻。
上下滑動是一個非常簡單的交互動作。
大家經常說刷抖音刷得停不下來,為什么抖音這么容易上癮呢?
任何一個容易上癮的事物,它必定可以給我們的大腦帶來巨大的滿足感,大腦發出指令驅動肢體不斷的重復以獲取更多的滿足感。
抖音和快手的視頻內容同質化嚴重,不存在內容質量上的代差。抖音采用的上下滑動切換視頻的交互方式,降低獲取下一個滿足的成本。
從這點上來說,刷抖音停不下來,跟嗑瓜子停不下來是一個意思,都是即時滿足+低交互成本促使用戶不斷的重復操作的套路。我相信即使未來核桃的價格跟瓜子一樣,它也不會比嗑瓜子更容易讓人上癮。
“低交互成本”意味著更少的操作步驟、更省力的交互方式。最終導致了更少的能量的投入,對于能量的追求根植于我們的基因深處。在人類漫長的進化歷程中,多數時間是食物匱乏,工具效率低的。
為了生存我們需要高熱量的食物提供能量,需要省力的工具來節省能量。
基因賦予了我們追求高熱量食物、高效率工具的本能。雖然我們已經身處物質高度發達的現代社會,對于高熱量食物和工具的依賴,導致我們日益肥宅化。
但是生物體的改變永遠是滯后于環境改變,因此我們的生存模式依然沒有改變。如果我們刻意地對抗根植于我們基因深處中的本能,那必然是失敗的。
羅永浩之前推崇的無限屏交互,相同的場景,觸摸交互的用戶手指滑動點點就行了,無限屏交互卻要調動整個上半身,操作成本上升。無限屏交互模式因新奇給用戶帶來的滿足感加成,與其增加的交互成本相比不值一提,這是無限屏交互模式不可能成功的一大主要原因。
為什么不能刷快手?
雖然「刷」很好用,但是快手并沒有做這個功能。
快手用戶在視頻的播放頁往下滑動,會進入評論區。很多用戶吐槽快手的交互,“我對評論區不感興趣,我就是要看新的視頻?!?/p>
其實所有的交互模式本質上都是產品模式的體現。
快手注重社交,而抖音看中內容的消費效率。簡單點說,當你看完一個視頻,快手鼓勵你去評論互動,而抖音希望你去看下一個視頻。
雙方的產品模式存在差異,因此對于下滑這個高頻操作處理方式也不一樣。另一個對社交領域有著企圖心的網易云音樂,在去年也做了一個往下滑動查看評論區的功能。
后來快手做了一個大屏模式,大屏模式的快手跟抖音很像,用戶可以上下滑動切換視頻了。當然,快手并沒有放棄對社區的引流。
對于多數視頻類產品來說,輕輕的點擊屏幕會暫停正在播放的視頻。但是在大屏模式下的快手,用戶點擊屏幕卻會出現評論區。從滑動到輕擊,快手只不過換了另一個高頻手勢來引導用戶去評論區。
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為什么「刷」要做成上下滑動呢?
這是因為左右滑動容易跟調整視頻進度混淆。
但是在微博首頁中,用戶切換微博故事視頻卻是左右滑動,因為這里根本不支持調整視頻進度。除此之外,你必須長按才能暫停視頻,交互成本明顯比輕擊要高。用戶在觀看視頻的時候,調整播放進度和暫停都是非常高頻的操作。
為什么微博故意放棄呢?
我個人的想法是微博想往作者主頁引流,只有我們對這個視頻感興趣才會刻意去暫停和調整播放進度來查看更多的細節。而只有進入用戶主頁查看視頻才可以進行調整進度和暫停等操作。
因此微博的意圖很明顯:對這個視頻感興趣,不如去這個用戶的主頁逛逛吧,說不定有更多感興趣的內容。
單列&雙列之爭
抖音和快手在交互上另一個比較大的區別就是:抖音是單列布局,而快手是雙列布局。
雙列布局的優勢顯而易見,可以展示更多的內容;單列布局的優勢在于當用戶滑動該視頻的時候可以直接播放。一個是給用戶更多的內容供你選擇,一個是不用點擊進入就可以直接播放。
這樣的差異體現了雙方流量分發邏輯上的區別。
抖音和快手視頻會被推送給兩類用戶:
- 根據視頻標簽推薦給可能喜歡該視頻的用戶;
- 推薦給關注該作者的粉絲。
雙方的區別在于,快手的粉絲用戶權重更高。也就是說抖音更傾向給你推薦你可能喜歡看的內容,而快手更傾向于給你推薦你關注的內容。
- 抖音:我懂你,我推薦的視頻你肯定喜歡看;
- 快手:我尊重你的選擇,選擇你自己的喜歡的視頻看。
既然用戶在抖音中放棄了自己的選擇權,那么就對抖音的算法邏輯提出了挑戰。你必須確保你給用戶推薦的視頻質量足夠的高,用戶感興趣,因此抖音更加推崇“內容至上”的推薦邏輯。
在抖音中,如果你的視頻足夠好,產生了大量的互動反饋,視頻完播率高。那么,你的視頻就會獲得二次流量推薦得到進一步的傳播,這也是抖音上視頻更容易爆火的原因之一。
關注在左,推薦在右
為什么抖音是關注在左,推薦在右?
關于按鈕左右位置的討論一直很多,最典型的就是「確定」和「取消」按鈕,哪個在左哪個在右。我從剛入行就看到這個討論,后來也看到過很多相關的理論,但是大多數的解釋都沒有讓我滿意。
就像我前面提到的交互模式本質上都是產品模式的體現。
那么,抖音的產品模式是怎么讓關注在左,推薦在右呢?
這是因為在推薦欄目中,用戶左滑可以進入作者主頁;如果推薦在左,那么用戶左滑就會切換到關注欄目。
那我如果查看關注欄目下的作者主頁怎么辦?點擊頭像就行了,點擊的交互成本肯定比滑動要高。
但是這些作者你既然都喜歡關注,那么說明你可能已經瀏覽過他的主頁了,因此引導你去查看未關注的作者主頁更劃算。
另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交互點就是播放進度條。
抖音和快手中,都是鼓勵用戶從頭到尾的觀看視頻的。因此視頻時長過短是直接不展示進度條,即使視頻時長達到展示進度條的標準,也會刻意增加感知和交互成本。
很多抖音用戶不知道可以調整視頻時長,而且需要滑動才能調整。這比點擊要難得多,如果你要從視頻中段觀看,你需要拖動至視頻中段;而點擊的話,直接點擊進度條中段即可。
總結
說了這么多,我相信大家應該對設計師的價值和職能邊界有了一定的了解。
設計師為了維護現有的產品模式,對于一些我們不鼓勵用戶使用的功能,會刻意增加交互成本,因此承受了一些無謂的吐槽。
微信之前做了一個功能,當你在朋友圈發表的是復制粘貼的內容,會被折疊。而自己手動輸入的內容,可以展示的更多。這樣的區別對待是為了鼓勵大家在朋友圈發表“原創”內容。
但是我看了一下評論,持反對意見的更多。大家主要的觀點是“復制粘貼的不一定就是別人的內容”。從內容提供者的角度來說帶來了不便,但是從一個內容接受者的角度來看,確實可以減少在朋友圈看到廣告的概率。
因為惰性,我們的認知總是建立在觀察之上的概括,而忽視了其背后的原因。習慣于采用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但非黑即白的評判模式并不適用于交互設計。很多在我們看來很腦殘的交互模式,其實是對產品模式的妥協。
在吐槽之前,嘗試去分析其背后的合理性,可能會給你帶來不一樣的認識。
以上是我對產品和交互模式之間關系的一些想法,如果大家有什么不同的觀點或者建議和好的生發水產品,歡迎下方留言。
#專欄作家#
王M爭(微信公眾號:王M爭),人人都是經理專欄作家,資深互聯網人。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米諾地爾噴劑了解一下,應該算是比較靠譜的生發劑了
make sense
設計為更高層次的決策服務,關注了~
作者的視角很獨特,關注點特別細,但是背后的邏輯很深,學到了。
你對產品設計有許多接地氣的想法和經驗,不知道是否有在時事類文創產品上試驗過?我們現在想把諸如中國衛星上天、癌癥治療研究突破等社會性的熱點事件以徽章的形式予以留念。不知能否請你提供一些獨特的產品設計方面的看法?
啥意思
就是我想做個徽章,內容和神六上天有關,我該怎么設計,賣給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