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看一看”的社交進化,數字內容生態如何升級?

2 評論 7905 瀏覽 19 收藏 13 分鐘

“一邊閱讀一邊與好友互動”的邏輯會被證偽嗎?

進入12月份,不少用戶發現微信“看一看”中新增了下圖所示的“投票互動”,它以“熱點話題”欄目出現,投票結果支持立即查看,同時支持“看一看-個人主頁”路徑反復查看。

微信“看一看”新增投票互動:社交化能解微信內容壓力嗎?

“看一看”的社交進化

微信“看一看-投票互動”的功能其實很簡單,就是給用戶提供互動機會,強化“看一看”的社交化閱讀(不過從目前參與投票的人數看,這次嘗試似乎并不理想)。

關于“看一看”的社交化嘗試,其實可以追溯到微信7.0大改版,當時微信將公眾號文章點贊按鈕變成“好看”,并且用戶“好看”的內容會同步推薦至“看一看”。

不過,這一功能在當時并不討喜,很多用戶紛紛表示“更新后不敢點贊了”,公眾號運營者也是大呼焦慮,點擊“好看”的人數明顯下降。

此次改版終究還是沒能繼續下去,2個月后,微信將“好看”按鈕調整為“在看”,一同調整的,還有“給好友在看點贊”以及“X+好友看過”兩個小功能。

微信“看一看”新增投票互動:社交化能解微信內容壓力嗎?

“給好友在看點贊”,其實就是在“朋友在看”中第一位點擊某篇文章“在看”的好友,其昵稱右上角會顯示一個愛心按鈕(如今換成點贊按鈕),好友點亮后會進行消息提醒。這一小變動,是希望激勵讀者發現并分享優質內容,本質是一種社交酬賞,是微信強化閱讀社交化的又一舉措。

微信“看一看”新增投票互動:社交化能解微信內容壓力嗎?

“X+好友看過”則不規律地出現于當時的“朋友在看”信息流中。通過這一新功能,用戶可以在冗長的文章列表中,快速篩選并查看更多好友看過的文章,提升自己的閱讀效率(內容非好友推薦,目前該功能已下線)。

微信“看一看”新增投票互動:社交化能解微信內容壓力嗎?

微信不息,更新不止。

5月底,用戶發現微信對“看一看-朋友在看”又做了個社交小實驗——點開微信“看一看”時,系統彈窗提示“輕觸朋友的昵稱,可訪問朋友的個人主頁”,它區別于朋友圈的個人主頁,會顯示朋友最近7天內“在看”的文章集合。

微信“看一看”新增投票互動:社交化能解微信內容壓力嗎?

沒有想到的是,這樣一個小改動,在當時迅速引發一場關于個人隱私的爭論,也直接將這次改版送上微博熱搜。僅僅一天,#微信上線在看個人主頁#這個話題就已經有4億的閱讀量。

群情激憤,微信也只能作罷,不久后,這一社交化功能也慘遭下線。這次下線看似一場聲勢浩大的“被逼宮”,其實只是微信更新進程中的小波瀾,“看一看”的改版仍需繼續推進。

9月底,不少用戶發現“看一看-朋友在看”欄目新增了“熱點話題”。要知道,此前“朋友在看”欄目一直是微信好友“在看”的公眾號內容集合,就算后來增加了來自快手、騰訊新聞、騰訊視頻等內容,至少也都是用戶主動推薦的,屬于社交推薦。

而“朋友在看”新增的“熱點話題”來自系統推薦,與原來的社交推薦邏輯大相徑庭,在能力上也與“看一看-精選”欄目的“熱點話題”重疊,實在是讓用戶看得云里霧里。

也許微信團隊也意識到這一點,之前的這種內容專題型“熱點話題”,在熱點頻發的近期,卻幾乎未在“朋友在看”欄目出現過,取而代之的是以下這種投票互動型“熱點話題”。

如此看來,“朋友在看”欄目是打算放棄這種非社交化推薦的內容分發?

微信“看一看”新增投票互動:社交化能解微信內容壓力嗎?

不管放棄與否,微信作為一個社交平臺,在“朋友在看”欄目強化自己的社交屬性其實并不令人吃驚。

在2019年初的微信公開課上,張小龍也表示自己這些年看過的書,幾乎都是朋友推薦,沒有主動找書,自己也給朋友推薦。他發現,推薦的效果,往往比自己找書好很多倍。

如今,“看一看-好友在看”強化社交推薦的產品邏輯,或許也是出于這樣的考量。

微信“雙管齊下”

微信在“看一看-朋友在看”的系列社交化嘗試,在某種意義上是希望通過強化用戶閱讀的社交屬性,提升用戶對優質內容的發現和打開,這是微信面對公眾號整體打開率下滑的巨大內容壓力所采取的一種應對方法。

當然,這不是微信采取的唯一方法。為解決公眾號整體打開率下滑、優質小號內容分發難等問題,微信還在中心化推薦上進行了多次嘗試。第一次嘗試就是“看一看-精選”(包括“看一看-好友在看-熱門話題”),它綜合用戶標簽、閱讀習慣、關注公眾號等多個維度,給微信用戶推薦感興趣的內容。

甚至在后來一次內測更新中,“看一看-精選”欄目還新增了豎屏短視頻的橫滑板推薦位,用戶點擊推薦視頻后,就會進入視頻播放集合頁,通過上下滑動即可觀看更多視頻。

微信“看一看”新增投票互動:社交化能解微信內容壓力嗎?

整個展示和推薦邏輯你覺得像誰,反正我不敢說(不過這一內測能力目前也已下線了)。

第二次嘗試則是在公眾號信息流內測的“發現公眾號”,它“隱藏”在訂閱號消息列表的瀑布流里,以類似卡片的形式來展示。

微信“看一看”新增投票互動:社交化能解微信內容壓力嗎?

據悉,“發現公眾號”是基于綜合算法進行智能匹配的,千人千面,每個用戶“發現”的公眾號都是不同的。原創度高、內容質量高,以及在某個垂直領域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號更容易出現在此欄目里。

另外,它還會根據用戶自身的閱讀習慣、以及好友閱讀情況等元素來匹配。

第三次嘗試則是在公眾號文章留言區灰測的“相關閱讀”功能。公眾號文章留言區經折疊后,底部新增名為“相關閱讀”的貼片模塊,顯示文章名稱、封面、閱讀量以及來源公眾號。底部還有“更多文章”選項,點擊將進入一個“相關閱讀”頁面,內容多為與原閱讀文章相關的文章。

微信“看一看”新增投票互動:社交化能解微信內容壓力嗎?

在該頁面信息流中,相關文章以標題、封面、摘要、公眾號名稱以及閱讀量組成的名片形式得到展示,部分文章還會顯示”精選留言”數量和”好友讀過“數目。

據微信官方介紹,“相關閱讀”的生成綜合事件或興趣內容等各方面維度因素。目前,內容具有一定相關性且優質的文章將更有機會出現在“相關閱讀”模塊,優質的原創文章會優先被聚合。如果文章沒法形成相關話題那就不會出現“相關閱讀”板塊。

不過,不論是“看一看-朋友在看”的社交化嘗試,還是“看一看-精選”、“發現公眾號”以及“相關閱讀”等中心化分發嘗試,目前都尚未有任何數據佐證其有效性,甚至“發現公眾號”、“相關閱讀”等灰測功能能否正式上線現在也都是個迷。那么,微信的內容困境真的無解嗎?

走向“人機協同”?

對于微信的內容困境,內容短視頻化或許會是微信未來的一個方面。但現在,我們準備更新這一觀點。

不管文字、音頻還是短視頻,其實都沒有逃離微信當下存在的兩種內容分發模式,即我們前面提到的社交分發和系統分發。

因此,微信內容短視頻化也只是“治標”,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微信內容困境。想要破局,或許還得從內容分發方式上開始“動刀”。

可問題是,怎么“動刀”?

12月初,騰訊旗下的“企鵝智庫”發布《2019-2020內容產業趨勢報告:七個黃金拐點=七個機會》,提出數字內容產業將面臨7大黃金拐點,其中兩大拐點分別是內容消費迎來“分發升級”、人機協同走向“握手時代”。

內容消費迎來“分發升級”,是讓每個用戶收到的內容都是高度契合,同時避免“信息繭房問題”,人機協同走向“握手時代”。簡單來說,就是讓人機在內容協作上更加緊密,其目的之一也是實現更有效的內容供給和精準分發。

基于以上趨勢判斷,“動刀”策略就是深度融合社交分發和機器分發,形成新的內容分發方式。而且這種新的內容分發方式,目前也只有騰訊系內容產品可以實現,畢竟需要強大的社交關系作為支撐。

微信“看一看”新增投票互動:社交化能解微信內容壓力嗎?

內容消費“分發升級”正在發生,人機協同走向“握手時代”將成未來。

微信能否抓住這次關鍵拐點,實現數字內容生態的重大升級,或將決定微信內容在下半場能否打個漂亮的翻身戰。

 

作者:?Tsai;公眾號:曉程序速報(ID:xcxsubao)

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vgEj7YxHVlFfzvbQtCf1TQ

本文由 @曉程序速報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你好

    回復
  2. 微信走內容社交推薦其實是個偽需求~

    隨著工作、人情等對微信的慎入,對微信的熟人社交造成了巨大的傷害。而微信朋友圈過于復雜,以至于不得不用“分組”來解決朋友圈里不同社交分類,微信推出“分組”就是為了彌補越來越復雜的微信社交場景對用戶的隱私造成的破壞感。

    而這種時候推出了社交推薦的閱讀,你可以看到你微信朋友的在看清單,這簡直是個災難。

    張小龍說我看的書,都是朋友推薦的,推薦閱讀是否是一個真實的需求,是否被廣泛需要?

    也許在閱讀軟件里是,比如我們都在用今日頭條,我們在今日頭條里互為好友,然后我把我讀過的覺得優質的內容,全都同步到“朋友正在看”清單。但,微信不是閱讀軟件,它也不該是閱讀軟件。

    支付寶,就是搞支付的,不應該去搞圈子。微信,就是搞社交的,不管是人和人,還是公眾號和人,不應該去搞社交閱讀。

    但凡在設計產品前,做過市場調查,就知道沒有這個需求。一個東西,從邏輯上來講,不是證無,而是證有,有人有這個需求么,還是僅僅是產品設計人員自己覺得,自己作為普通用戶之一,自己有這個需求。

    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把自己沉浸作為一個用戶去體驗是一件重要的事,把自己抽離出來采集目標用戶的真實需求,也是一件重要的事。你可以大膽的假設,但也應該要謹慎小心的去求證。因為,尤其是一個已經穩定的東西,大家對錯誤就越發敏感和刻薄,任何一點小失誤,都會讓人失望。

    來自貴州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