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術必然面臨的5個階段:如何跨越“死亡之井”?
往往有時春天的播種,夏天的耕耘,沒能迎來秋天的收獲,而是直接進入了嚴酷的寒冬。因為他們可能掉入“技術采用生命周期”的死亡之井,摔落“技術成熟度曲線”的深深谷底。錯把泡沫當成紅利卻毫不自知。
常常有人問我這樣的問題:
- 為什么最近很火的技術概念,我卻找不到實際落地的應用場景?
- 為什么我明明掌握核心科技,做出來的產品卻無人問津?
- 為什么我即使做出了一款現象級的產品,沒過多久也銷聲匿跡?
- 為什么我投資一項新科技,最后卻顆粒無收?
- 為什么?為什么?每次聽到這些為什么,我常常會深深嘆氣。
往往有時春天的播種,夏天的耕耘,沒能迎來秋天的收獲,而是直接進入了嚴酷的寒冬。
因為他們可能掉入“技術采用生命周期”的死亡之井,摔落“技術成熟度曲線”的深深谷底。錯把泡沫當成紅利卻毫不自知。
什么是技術采用生命周期?什么是技術成熟度曲線?
一、技術采用生命周期
技術采用生命周期,是指新技術推向市場時,必然會面臨的5個階段。
這5個階段,也分別對應著5種截然不同的消費者。
第一階段,面對的是創新者。
創新者,愿意嘗試各種各樣的新鮮事物,時刻關注著科技發展,對新科技有天然的狂熱和好奇。
你甚至不用去找他們,因為他們會滿世界找新東西,自己會主動找到你。但是這部分人極少,大概占全部用戶的2.5%。
第二階段,面對的是早期采用者。
早期采用者,是人群中的意見領袖,是我們經常說的KOL。
他們比較愿意嘗試新東西,能夠包容產品的缺點,會接受別人的推薦,也愿意幫你去宣傳。但是一定要注意,這個時候因為意見領袖們的宣傳推廣,可能會有很多媒體曝光,不過千萬不要沾沾自喜,更別覺得自己能夠輕易干掉大公司,顛覆世界。
因為這部分人,大概只占整個市場的13.5%。他們還無法代表真正的大眾消費群體。
第三階段,面對的是早期大眾。這才是市場真正的主力。
他們不會因為有巨大的車載屏幕而去買一輛電動車,他們需要的是電動車3天不充電都不會拋錨在路上。
只有當技術有明顯優勢,并被市場反復驗證,這些人有足夠大的安全感時,才會考慮購買。
這群人,大概占整個市場的34%。
第四階段,面對的是晚期大眾。
晚期大眾,保守而敏感。只有當舊事物“敗局已定”,新事物變得“習以為?!保麄儾艜x擇接納新技術。這些人,也大概占整個市場的34%。
第五階段,面對的是落伍者。
落伍者,是絕對的頑固派。
移動支付?太不安全了,我就是要出門帶現金。電動車?太反人類了,不燒汽油的汽車,根本不是汽車。他們堅決不會改變,哪怕??菔癄€、地老天荒,都不愿意接納新事物。
這群人,大概占整個市場的16%左右。
這就是技術采用生命周期。新技術推向市場時,必然會面臨的5個階段。背后的本質邏輯,也是人們內心對于新技術的接納程度。
二、技術成熟度曲線
那什么是技術成熟度曲線?
技術成熟度曲線,也被稱為炒作周期,指新技術在媒體上曝光度隨著時間變化的曲線。也是判斷一項新技術出現、發展、成熟、推廣的模型。
通過技術成熟度曲線,可以明顯看出一個趨勢:一項新技術誕生時,會以最瘋狂的速度攀升至頂端,然后迅速下滑墜至谷底,之后再緩慢平穩地上升。
用八個字來形容就是:大起大落、平穩發展。
用這個曲線,我們就能看懂很多新技術的發展周期和歷程。
比如1994年的互聯網。那時的互聯網被瘋狂追捧,大量帶有“.com”的公司獲得資本青睞,都覺得自己能改變世界,市場也陷入非理性的極端狂熱。直到2000年,互聯網泡沫無情破滅,大量互聯網公司倒閉破產,哀鴻遍野?;ヂ摼W經歷了漫長的寒冬。
后來,經過長時間的蟄伏和探索,互聯網才在2008年、2013年等年份又迎來突破,而在移動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技術繼續蓬勃發展,進一步成為我們生活的基礎設施。
這段歷史,就是大起大落,平穩發展的過程。
再比如,區塊鏈。區塊鏈作為一種新的底層技術,被人們寄予厚望??墒请S著媒體的宣揚、輿論的渲染、技術主義者的鼓吹、加上群眾們的呼喊,可能使其遠遠超出它所能實際承載的價值,區塊鏈逐漸被大家推到了泡沫狂歡的興奮點。典型的例子,是2017年比特幣價格的屢創新高和瘋狂的ICO。
那區塊鏈現在處于什么階段?
根據2018年的技術成熟度曲線,區塊鏈處于“大起”之后的“大落”階段。熱情慢慢消散,情緒逐漸冷卻。
我想區塊鏈技術要在比較長的一段時間之后,經過行業的認真對待和人們的理性思考,才會從谷底重新向上,進入平穩發展的成熟期。
(2018年技術成熟度曲線)
類似的,我們也可以通過技術成熟度曲線,對技術的發展程度做一個參考和判斷,比如:3D打印、自動駕駛、腦機接口等等等等。
三、死亡之井
明白了什么是“技術采用生命周期”和“技術成熟度曲線”,我們就能解釋為什么很多新技術新產品會一夜之間從火遍朋友圈到銷聲匿跡,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曇花一現。
把兩條曲線放在一起看,發現正是因為創新者和早期采用者的瘋狂追捧,概念被迅速炒熱,占據了各種各樣的頭版頭條,把新技術新產品推到了期望的膨脹期,甚至是泡沫的幻滅期。
此時的新技術新產品,還沒有完全經過市場的驗證,還存在不少缺點,而且創新者和早期采用者兩部分人群加在一起,也只不過占全部市場的16%,不能代表真正的大眾消費群體。
于是,大起大落。如果不小心掉進鴻溝,可能就死了。所以想從早期采用者到早期大眾,想有大落之后的緩慢爬升,必須跨越中間的“死亡之井”。
那如何才能跨過鴻溝,跨越“死亡之井”呢?
最主要的一點,是要從意見領袖喜歡的“有趣的科技”,變成普羅大眾喜歡的“有用的產品”。要從以前的賺眼球,變成現在的能賺錢。
可以先找到空白細分市場,搶灘登陸。然后除了提供核心功能之外,還要提供優質的產品體驗,大眾能接受的成本價格,無微不至的售后服務等等。再然后,用營銷占據用戶心智,用渠道減小搜尋和購買阻力,讓用戶想得起,買得到。
其中最重要的一點,還是產品,要從只有“超級亮點”,過渡到“沒有缺點”。
這是一條漫長的路,要做好打一場又一場艱苦巷戰的準備。
四、不同階段的創新策略
這兩條曲線,除了能幫助我們看清技術發展趨勢和進程,明白“死亡之井”的邏輯之外,其實更重要的是,能指導我們在不同階段,采取最合適的創新策略,吸引最合適的用戶。
但采取不同策略前,首先你要分辨,你的用戶或者目標用戶處于哪個階段,這樣策略更有針對性。
怎么分辨?
你可以問一個簡單的問題:你愿意買電動汽車嗎?
- 如果回答:早買了。家里和公司都裝了充電樁。這人多半是個創新者,或者早期采用者。
- 如果回答:等到路上有隨處可見的充電樁時,我再買。這人,應該是早期大眾。
- 如果回答:等到汽油車被淘汰,路邊沒有加油站時,我才買。這人,可能是后期大眾。
- 如果回答:我就不買,就不買,打死都不買。那他基本上就是落伍者。
明白自己的用戶屬性之后,可以有的放矢。
我簡單的舉些例子:比如你想做一個全新的產品,最開始要用“破壞性技術”,實現“破壞性創新”,做出顛覆的產品。就像數碼相機之于柯達,智能手機之于諾基亞,平板電腦之于PC電腦一樣。
但一開始也不要做大規模的消費類產品,因為早期大眾并不接受,目標用戶就應該是最狂熱的創新者。
特斯拉在這點做得特別好。馬斯克一開始做特斯拉時,沒有選擇售價較為便宜的大眾款,反而是生產價格高昂的跑車,吸引一批忠實的擁躉。
在國外,有硅谷頂級的互聯網大佬,比如谷歌創始人拉里·佩奇、謝爾蓋·布林。在國內,也有像芬尼科技創始人,擅長“裂變式創業”的宗毅這樣的代表人物。他們都是在那個時候,被特斯拉圈粉。而到了有大量早期采用者的階段,可以考慮用平臺創新。
特斯拉為了實現從“高端”到“低端”,搶占更多市場時,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放棄自己的專利,把電動車技術開源。
這一方面當然是為了倒逼自己不斷創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跨越“死亡之井”做準備。通過開源自己的技術,與更多人合作,搭建一個平臺,讓更多大眾接受自己的產品。
如果能跨過“死亡之井”,占據早期大眾,說明你已經占據了主流市場。這個時候,可以考慮用產品線延伸創新、強化創新、經驗創新。
產品線延伸創新,是因為最初的“爆品戰略”,已經不能滿足大眾多樣化的需求,所以許多公司都會拓展自己的產品線。比如剛剛提到的特斯拉,從一開始發布的Roadster,一直到后續發布的Model S/X/3/Y,越來越親民。
再比如小米公司,從“為發燒而生”,到“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的樂趣”。小米生態鏈的產品,越來越齊全豐富。
強化創新,是一遍一遍迭代自己的產品,提供越來越好的體驗。
微軟的操作系統,更新到現在已經Win10了。蘋果的iPhone,從1到X,從未停下。
經驗創新,是利用自己的經驗和數據,更加精細化的運營。
比如滴滴,通過積累的大數據,知道每天凌晨1點的時候,某家酒吧的打車需求激增,于是提前分配運力,保證用戶能打到車。比如美團,也可以通過大數據,提醒外賣小哥:這個地方需要辛苦您一下,把電瓶拎上樓吧,因為這里容易被偷。
產品線延伸創新、強化創新、經驗創新,是許多公司可以利用的策略,能幫助你搶占更多市場和用戶。
再往后,到了要占領晚期大眾的時候,可以用營銷創新、收購更新。
營銷創新,是要讓另外34%的大眾知道你。
有些公司利用新媒體,投放廣告,霸屏刷榜,在消費者心中寫下“只能買我”四個字。有些公司利用跨界營銷,用聯名款的方式吸引其他用戶。好的營銷創新,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效果。
而收購更新,是和別人合作。我自己做不來了,那我依靠別人吧。我收購你,我投資你,把你的用戶和市場,給我吧。
阿里、騰訊、百度、頭條等等公司,都利用收購等方式擴大自己的市場,擴充自己的商業版圖。
最后呢,最后是落伍者的階段。
如果你的產品剛好落在最后一個區間,你當然可以像諾基亞當年一樣,用“科技以換殼為本”,提供各種各樣顏色的手機外殼,搶占落伍者。
但是也許你更應該考慮的是,如何退出市場,重新再來。
創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大眾、晚期大眾、落伍者,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策略。
每一種策略,沒有最有效,只有最適合。前提是,你要分辨自己的用戶在哪個階段,你想要占領哪個階段。
最后的話
所以回到最開始的問題:
- 為什么最近很火的技術概念,我卻找不到實際落地的應用場景?
- 為什么我明明掌握核心科技,做出來的產品卻無人問津?
- 為什么我即使做出了一款現象級的產品,沒過多久也銷聲匿跡?
- 為什么我投資一項新科技,最后卻顆粒無收?
因為掉入“技術采用生命周期”的死亡之井,摔落“技術成熟度曲線”的深深谷底。你要知道自己的“核心科技”客觀發展到什么階段,“目標用戶”是什么樣的人群,采取什么樣的“創新策略”,才能從春天的播種、夏天的耕耘之后,迎來秋天的收獲。
最后還想多說一句,這個模型不僅是對創業者有幫助,普通人也應該了解。
因為有些人常以“技術創新”的幌子做著不好的事情,“泡沫”常常偽裝成“紅利”的樣子。你進去了,可能就“接盤”了。
希望創業者能用“技術創新”做出更好的產品,普通人別因為“技術創新”而上當。
咱不忽悠人,但也別被忽悠吧。
作者:劉潤,公眾號:劉潤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hvjsZU1wNkS7p7NNLucJeQ
本文由 @劉潤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純電汽車目前處于哪個階段?
兩條曲線為什么以這樣的形式疊加呢?疊加的依據求作者科普~~
非常好,大贊!
這篇文章非常好,很普適性,揭示了當前的技術和產品的規律,學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