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陌生社交產品的思考

8 評論 7655 瀏覽 132 收藏 25 分鐘

本文主要講基于心理動因的陌生人社交產品,我做了六款產品的產品調研,調研了一定數量的Soul、Summer、如故、積目的用戶,訪談了一些社交達人,并結合陌生人社交典型路徑等輸出一些觀點。

從社交產品的角度來看,以微信、QQ為代表的熟人社交產品本質是熟人關系網下的即時通訊工具,陌陌探探則占了陌生人社交的半壁江山,和下沉市場一樣,陌生人社交領域的機會在長尾中仍然存在,本文主要探討長尾中的陌生人社交產品。

我認為陌生人社交產品根據需求粗略的硬劃分可以為兩類,基于生理動因和基于心理動因??梢院唵蔚睦斫鉃榛谏韯右蚴侵鞔蚨唐陉P系,基于心理動因是主打長期關系比如soulmate,以短期關系為目的陌生人社交會更看重外在價值導向的社交效率,這種劃分不絕對,但兩者的一個典型區別是產品在設計上是否突出解決以顏值為主體的社交效率。因為人與人社交中顏值是最主要的第一印象。

國內的陌生人社交產品按此劃分,做生理動因比較典型的有探探、陌陌,做心理動因比較典型的有Soul、如故。

本文主要講基于心理動因的陌生人社交產品,我做了六款產品的產品調研,調研了一定數量的Soul、Summer、如故、積目的用戶,訪談了一些社交達人,并結合陌生人社交典型路徑等輸出一些觀點。

正文分為6部分:社交壓力和社交效率、陌生人社交中的吸引、安全感與舒適感、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用戶結構、陌生人社交誤區、基于心理動因的陌生人社交產品應該如何做好引導。可根據自身需求選擇閱讀。

1.?社交壓力和社交效率

壓力承受能力和心理狀態不同的人,對于社交壓力和社交效率的定義會存在差異,這種差異在不同人群和性別間尤為明顯。

舉兩個用戶畫像的栗子:

25歲的已工作社會人“小潘驢”,使用陌生人社交軟件為了找對象或者解決生理需求,使用目的性極強,不會在對其缺少興趣指標的異性身上花費過長時間,交友以線下邀約為目的。對這部分為代表的用戶群體,匹配效率就是關鍵。

19歲的在校大學生“鄧小閑”,有大把的課余時間,想談戀愛但是由于缺乏戀愛經驗或主動性,日常無異性交友圈,使用陌生人社交軟件是為了擴列交友或者把它當做樹洞,渴望“懂”的人出現,缺乏經濟實力,有“慫”的心理,更多的時候是想找人聊天。對這部分為代表的用戶群體,曝光率可能要比匹配效率更重要。

這種觀念的差異,就像常年用微信的人搞不明白為什么還有人在用QQ是一個道理,存在就是合理,你無法跟這個人群共情就永遠不能理解他們為什么這么想。

在社交壓力的感知上,外向、活躍的人的壓力感較弱,相反則可能更敏感,性別上女性相比男性更敏感。

舉個簡單的栗子:對于消息是否展示“已讀”“未讀”就是一個很簡單的社交壓力測試。最開始的米聊和微信,一個差異是米聊的消息有狀態顯示而微信沒有,微信不做的原因,恰恰是考慮到了相當一部分用戶對于社交壓力的敏感性。

這種對社交壓力的感知源于產品經理的性格經歷、思維認知和對人性的理解等。與張小龍不同,作為勞模本模的雷布斯,由于性格、經歷等影響,更加追求效率至上,社交壓力的感知相對就要弱一點,往小了看,我認為這些都與做不做消息狀態的顯示有關聯。

再說回陌生人社交產品,主打顏值的產品更容易促成轉移微信、線下邀約,而短期關系本身就更側重外在價值,所以探探也成了短期關系人群線上收集女性資源的首選軟件,這部分用戶群體對于壓力的感知較弱,更看重社交效率,所以我把這類產品歸類為基于生理動因。

顏值社交、聲音社交更容易給社交壓力敏感的人帶來社交壓力,不完全看臉的社交更適合這個人群,所以我把這部分產品歸類為基于心理動因。

為方便論述,在接下來的討論中,我會把生理動因產品-短期關系歸為一類,心理動因產品-長期關系歸為一類。

2.?陌生人社交中的吸引

我認為陌生人社交首先是價值交換的過程,從本質來看,社交雙方各自擁有的獨特價值可以滿足另一方的需求,基于此產生了吸引,獨特價值具體可以是顏值、身材、性格、思想、認知、情緒等。

我訪談過一些陌生人社交軟件上的優質女性用戶、男性社交達人、搭訕達人等??偨Y一下共同的觀點,陌生人社交關鍵在于建立吸引。彼此吸引意味著社交雙方的一種平等的價值交換,社交雙方興趣點的產生都是源于另一方的一種或多種吸引點。

從陌生人社交的角度,我把社交個體的吸引點分為外在價值內在價值。

外在價值包括:顏值、身材、衣品、聲音等,內在價值包括經歷、思想、技能、認知、性格、興趣愛好、情緒價值等。

有人可能會說,花里胡哨整那么多到最后大家誰還不是看臉?這句話在長期關系中不全對。我在陌生人社交平臺上發起過關于女性用戶在長期關系中對于另一半最看重的地方的調查問卷,在我問卷收到的325份結果中,“三觀契合,相處得來”占比48%,其他選項覆蓋外在、收入、家境、性格等。為了驗證結果準確性,我在另一個平臺收到了相似的結果反饋。

同時,我做用戶調研時以語音的形式訪談了部分女性用戶(年齡范圍18-30,覆蓋多行業多社會階層各個學歷)的真實想法后發現,對于以長期關系為出發點的社交行為,女性會看外在價值,但外在價值不是長期關系中最重要的部分。

我無法確定我調研和訪談的女性用戶群體是否存在偶然性,或實際行為會與想法有差異,但我覺得這也恰恰說明了一個問題,從認知層面看,女性在長期關系中更側重長期價值,而外在價值并非長期價值中的最主要考慮因素。

但這就說明外在不重要了么?并非如此,當前環境的社交效率下,外在價值是對社交雙方產生興趣指標的最有效率的方式,在時間成本較高的社交活動中,外在價值比內在價值更容易社交雙方獲取。但由于社交產品中男性用戶的需求感遠大于女性用戶,對安全感的感知程度也不同,男性用戶也更有線下見面的需求。為了更好的避免男性用戶過分暴露需求感對女性用戶造成的壓力以及保護女性用戶,基于心理動因的社交軟件需要從產品設計層面弱化單純的刷臉社交。

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來討論下陌生人社交產品中的安全感和舒適感。

3.?安全感與舒適感

由于性別和思維差異,女性用戶比男性用戶在社交過程中更看重安全感和舒適感。簡單地說,安全感是社交過程中女性需要直觀的知道對方不是一個壞人,舒適感是不要給女性可接受程度外的過多打擾。

關于安全感和舒適感,我們用生活中的陌生人社交場景來舉個栗子,試想這樣兩個場景。

  • 場景一:一位女性坐在放著舒緩音樂的咖啡店中,此時一位穿著得體的男性走過來到斜對面坐下,很禮貌的打了個招呼“Hi,你好,我是做自媒體的,我在這邊等朋友剛好遇見了你,覺得你很有氣質,但是又不知道該怎么認識你,你介意我加你個微信么”。
  • 場景二:一位女性晚上十點下班回家的路上,路上人影稀少燈光昏暗,此時一位男性從后邊跟上來到正面攔住了她說:“Hi,你好,我剛才在路上遇見了你,覺得你長得很好看想加你個微信”。

上述兩個場景中,場景一的社交成功率會遠高于二,因為場景一比場景二在環境、情緒、外在等因素上更能滿足女性對于安全感和舒適感的需求。

4.?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用戶結構

為什么我一直在以女性用戶為出發點討論陌生人社交產品?我們來看看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用戶結構。

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用戶結構和一般會員體系分為頂層核心用戶、中間檔用戶、底層普通用戶類似,也可以按照用戶金字塔模型劃分。金字塔頂端為所謂“高精尖用戶”,包括大V、KOL等,具體的比如微博中的真實粉絲數量較多的網紅、Soul中瞬間被廣場置頂用戶(或瞬間平均點贊三位數以上)、積目中獲贊遠超平均數量的用戶等等,頂部用戶往往由中層和底層用戶的共同篩選組成。

中堅力量為優質女性用戶群體,常說的“得女性者得社交”和“1個優質的女性用戶可以帶來7個男性用戶”就是說的這個用戶群體,女性用戶由于性別優勢,在展示面中通過顏值、經歷、認知等的價值輸出便可以在社交平臺中建立高價值的形象從而產生吸引。

當用戶結構穩定時,整個產品的社交生態是平衡的。一旦產品端無法保護好作為中堅力量的女性用戶的用戶體驗導致其流失,頂層用戶必然會因為無法承受底層用戶的過量需求而離開,金字塔結構隨即崩塌。我們復盤陌陌的發展歷程時便可發現,陌陌伊始可以很好的滿足(短期關系)社交雙方需求,當產品爆火被打上了“約P”的標簽后,涌入了大量的“小姐姐約么”用戶。

同時陌陌的基于LBS的開放式社交機制給女性用戶帶來了相當大的騷擾和不安全感,這使得女性用戶的流失成為一種必然,優質女性用戶離開和底層用戶的涌入也催生了大量的茶托飯托酒托。根據艾瑞咨詢給出的數據,當前陌陌中的男女比例大致為7:3。其轉型直播、視頻、泛娛樂也是一種無奈中的必然。

也正是因為意識到了這一點,而生理動因需求本身又大量存在,探探從產品設計上從一開始便通過雙向選擇的方式避免低價值用戶群體對于女性用戶的騷擾,文案、UI上的處處小心翼翼,和被動式的騷擾減少+簡化但有效的篩選機制使得探探獲得了億級的用戶量,并保持著相對較好的社交生態。

5.?陌生人社交誤區

我們再說回到基于心理動因的陌生人社交產品,現階段可能會影響社交生態的用戶社交誤區有哪些呢?

主要有三:

① 不提供價值只索取價值:

在不表明自身價值性的情況下一味向對方索取價值。在圖文環境下的社交過程中,舉個栗子,一妹子登錄一個陌生人社交軟件,有一天一個用著默認頭像,空間無任何內容,什么標簽都沒打的用戶突然發來打招呼信息“發個照片看看唄”。站在妹子的角度,你會怎么做?

② 需求感過強:

需求感過強會對另一方產生強烈的社交壓力和反感。典型比如“小姐姐在么”,“約么”,“發個照片看看”,“要素顏的”,“沒有就現在拍”,“小姐姐網戀么我超甜”。一位暴躁老姐曾和我說過她看到后的心理活動:“你超甜?我給你一棒子看你還甜不甜”。

③ 跨區域定位關系:

陌生人社交相處中一方的行為尺度超出另一方當前心理預期關系。比如在雙方當前關系定位為普通朋友的前提下,一方卻在說親密關系中才會說的話,從而對另一方造成不適感。比如本來是普通朋友卻做了爸爸該做的:“晚上和誰吃飯”、“吃完飯早點回來”,“不要穿太露的衣服”。

上述三種行為在社交過程中,都會使另一方在心理層面將對方的行為劃歸為低價值,低價值表現的行為會使另一方(尤其是女性群體)對你無法產生興趣指標,認為你并非高價值群體。這種索取價值的行為會帶給行為接收方很大的社交壓力,自然不會對行為發起方產生興趣。(當然了,用戶可能實際并沒有想的這么直接,但為了說明,我抽取出了心理上的本質)

作為產品方,你不能要求用戶全都是社交達人,但又為了更好的促成產品中的用戶交往、更好的保護社區生態健康發展,在現有用戶典型社交路徑的情況下,陌生人社交產品應該如何引導男性用戶輸出價值并激發女性的社交意愿,或者說該如何幫助女性用戶建立安全感和舒適感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思考。

6.?基于心理動因的陌生人社交產品應該如何做好引導

(1)引導用戶輸出價值

尤其是引導男性用戶輸出價值。引導用戶輸出的價值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引導用戶建立真實的美好的展示面。我們引入一個詞:價值主張。

定義上,價值主張是指企業通過其產品和服務所能向消費者提供的價值。但在陌生人社交領域,展示面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個人的價值主張。在基于心理動因的社交產品中,展示面不單單指外在價值,更多的包括興趣、愛好、經歷、認知等等,具體的形式包括動態空間、照片墻、標簽、唱過的歌、地圖足跡等等。女性用戶群體需要男性群體構建展示面來表明自身實際價值,以此給女性用戶以安全感和舒適感。

(2)建立良好的破冰升溫機制

① 幫助社交雙方建立興趣指標

性質指標的建立第一條是上述的引導用戶建立自己的價值,除此之外,以Soul為例,產品端還可以做一些引導:

匹配度:

共同的隱藏標簽:上圖中的“屬于你們兩人共同的隱藏標簽:王者榮耀”

合拍:

② ?交互引導:

除了被動的興趣引導外,以Soul為例,可以在交互上做主動引導:

系統推薦的破冰話題:

破冰表情包

聊天輔助機器人:

破冰機制最重要的還是引導用戶建立展示面(瞬間、朋友圈、新鮮事、動態等等),展示面是決定社交雙方是否會產生興趣指標的主要矛盾。引導用戶打開話題就是產品端通過挖掘、展示社交雙方可能感興趣的價值點,刺激雙方建立興趣指標,從而調動起用戶的主觀能動性,達到破冰的目的。

③ 升溫、維系與非日拋

破冰只是第一步,當前陌生人社交產品中,用戶間日拋幾乎是大概率事件,日拋現象本身和用戶的精力有關。

產品端可以通過一定的設計緩解這種現象,首先最重要的還是引導好用戶輸出價值建立吸引,畢竟如果真的產生了強烈的興趣指標,終究有人會愿意沒話也找話聊;再者是可以通過激勵措施增強互動,比如Summer中的“一起玩游戲”,Soul中的“Pia戲”以及持續聊天點亮紅心等等。關系維系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讓已破冰的用戶可以在產品端找到可以一起做的事情。

(3)監管與強運營

產品方需要對違規行為舉報反饋封禁零容忍。零容忍分兩方面。

① 首先是對于用戶間騷擾的零容忍,在技術上,需要風控策略做到對于明顯的騷擾、垃圾消息Invisible或者self-visible,并對觸發規則的用戶先警告再處罰;在交互上,需要對于實時聊天中的關鍵詞報警消息通過文案交互引導用戶主動舉報。

② 其次是對于UGC中的黃暴或者擦邊球內容的零容忍。審核制度必然會影響用戶體驗,但為了社交生態的健康發展必須要做內容安全,尤其是當前環境下,政策對于陌生人社交產品的管控越來越嚴格。擦邊球可能會很好的完成本季度KPI,但除非你想干一票刷個數據騙個投資就跑,否則就是在飲鴆止渴。

(4)更好的用戶分層設計

這個目前只是一個設想,我沒有成熟的算法思路,但我認為非常有必要,在基于心理動因的社交軟件中做到良好的用戶分層可以用戶更好的用戶體驗:“我可以在這里遇到很有趣的人”,而且這種有趣是一種雙向的有趣并非一方的向下兼容。認知分層、心理測試是一方面,按照興趣愛好也可區分,但是如果冷啟動的社交產品,本身用戶量很少,那即使是再好的算法,可能也無法用起來。

寫在最后

無論是基于生理動因還是心理動因的陌生人社交產品,產品方都始終需要站在保護女性視角做產品設計。比較成功的探探、Soul的整體設計就時時刻刻都體現了對女性用戶的關懷。

從目前來看,基于心理動因的陌生人社交產品仍有大量的問題,以Soul為例,經推廣用戶量暴漲后,女性用戶的被騷擾程度增加,以及女性用戶的語音匹配體驗變差,我調研的結果是匹配到的用戶十有六七言語不友好(撩騷、網戀、約P)。

所以我認為長尾中的陌生人社交,尤其是基于心理動因的陌生人社交,仍有創業機會,未來的爆點很可能來自于某種新的匹配模式、玩法或者更有效的用戶圈層區分體驗,陌生人社交的需求就在這里再過幾代人也不會改變,我認為這也是各個巨頭始終都無法放棄陌生人社交的原因之一。

基于心理動因的社交產品看似耗費時間消耗能量,卻大有市場,我認為原因有兩個:

① 社交壓力敏感是相當一部分用戶的天性;

②一個人無論社交壓力敏不敏感都希望有人理解。

但不可否認的是,基于生理動因的社交產品的變現能力要遠超基于心理動因的社交產品。畢竟對于相當一部分用戶而言,一旦理性思考能力被生理需求戰勝,那就很容易變得“視金錢如糞土”了。

本文內容來自我兩個多月空余時間里的調查研究,覆蓋用戶訪談、產品調研、書籍閱讀、課程學習,經整理,我從吸引和價值交換的角度提出了一些關于陌生人社交產品的見解和思考。

 

本文由 @二狗子V神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對于社交板塊的理解深刻,受益匪淺的一片好文章

    來自四川 回復
  2. 我們現在就在做一款陌生社交產品,整個產品設計還是挺深遠的,用文章中的概念就是注重于心里動因的社交產品,如果有時間希望可以深度溝通一下。

    回復
  3. 有重點,感謝分享

    回復
  4. 您好,我是一名產品新人,目前正在求職,正在寫一篇分析報告,想跟您請教一下,您是如何進行調研的呢?調研途徑是哪些呢?非常感謝您的幫助

    來自湖北 回復
  5. 寫的不錯 都寫出來了

    回復
  6. 非常深刻!

    來自北京 回復
  7. 作為一個男性,對作者所聊到的價值主張保持肯定,社交中所帶來的價值是重要的核心價值,希望可以作者可以就這方面多多講解。

    來自貴州 回復
    1. 好的謝謝支持啦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