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分析美團和糯米的團購模式(三)
在之前兩篇籠統的分析后,來看看他們兩家公司是如何做的吧,首先聊聊美團,美團下轄了4個獨立業務部門,美團網,美團外賣,美團酒旅,貓眼電影。
美團網負責整體的品牌流量導入,主營業務是傳統的本地服務業務,電影團購也是本地服務的一個非常大的品類,但是團購的傳統的解決方案在電影票業務上的用戶體驗非常差,需要用戶到指定地點去用團購券兌換電影片,在周末的時間段這一過程可以達到1個小時,隨著在線選座的崛起(主體需求是快,自助取票大大節省了線下驗證的時間),美團將這一部分做的很好的業務分拆成了獨立的業務部門也就是現在的貓眼,外賣同樣是因為本身模式與“團購”的不同獨立了出來,酒旅原則上并不屬于本地服務,但是體驗與團購和在線訂票有相同之處,但是業務邏輯上應該獨立,畢竟打開美團的用戶更多的是選擇本地吃喝玩樂的人,很少量同時會出去玩的需求,不過本地酒店訂購倒是應該和美團原先的定位一致,所以邏輯上美團確實應該和它現在的設計模式一致,通過美團的巨大導流作用將進入美團APP或者美團網的人告知他們美團有細分的體驗更好的APP,將其導流到其他APP上,從而完成一個生活服務類平臺巨無霸的地位。
但是從設計上美團APP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他并沒有體現這個戰略邏輯,他把本地服務的一個個細分品類和外賣,酒旅,電影,放在一個維度上并排羅列,用戶對這樣的展示方式應該不會產生“這三個與其他不同”的印象,戰略上成功,但是戰術上并不那么盡全力。在這里班門弄斧一下,如果我是美團的產品,美團APP的分流任務是要明確出來的,將美團主體的服務任務也就是本地生活維持在最高的展示位置(包括本地酒店,電影,以及郊游性質的團單)之后,將這三大板塊均分為不同的專題,形成差異化,用戶既能滿足本身打開美團APP的目標,同時能產生美團的其他產品在細分領域有更好體驗的這一概念。
不YY戰略了,從實際的來看現有的美團IOS端APP的整體架構吧。首先美團APP(除了北京外,北京有5個)有4個一級界面入口,分別是“首頁”,“商家”,“我的”,“更多”。
“首頁”
“首頁”包含了導航欄,可滑動展示的BUTTON集合,各促銷板塊和熱門頻道組成。
導航欄里包含了:城市選擇欄,搜索框,二維碼相關以及消息提醒。
交互邏輯如下,城市選擇欄的下拉列表里面是當前城市的所有細分的區域,然后是更改城市的提示按鈕。(我測試過他們的城市異常的處理邏輯,第一天,我將城市更改為北京,第二天早晨起來第一次登陸時它提示我城市選擇與當前所在城市有差異,提示是否更改,我點“是”,在這之后我再一次故意選擇其他城市,然后,不論我后臺關閉程序還是重啟手機,它都不會提示我是否更改城市,考慮到服務器壓力,這個驗證放在手機端更合理,我的假設是,手機端存在定時器,每更新一次地點,定時器啟動,這是一個IF邏輯,定時器狀態控制是否彈出切換城市的需求,這個功能很小,但是細節說明算法是改進過的,同時這點也非常符合邏輯,我更改城市選擇是明確在指定城市有需求的,比如出去玩,給友人買禮物等,在一個時間段內是合理的,但是過了這個特別的需求所對應的時間后就會提示用戶城市選擇有誤,這點上美團的體驗很好)
之后是搜索框,搜索框內添加了一個焦點事件,選中搜索框后會切換到一個獨立頁面,展示熱門搜索以及用戶的歷史搜索內容(個人覺得需要將搜索內容跟固有屬性進行比對然后匹配的屬性項固化到對應維度)。
二維碼相關包含兩個選項:掃二維碼(掃描他人),付款碼(別人本機掃屏幕),但美團的付款碼體驗就遠沒有支付寶好,支付寶點擊付款碼的同時,將屏幕亮度提高到最大,掃描結束后立刻回到原來亮度,這一設計增加付款碼掃描不必要的麻煩,比如光線太暗導致掃碼多次不成功,同理,掃碼過程中同樣需要打開手電筒,目的一樣,減少不必要的麻煩,畢竟這兩種體驗對于用戶來說沒有任何壞處,同時減少了不必要的麻煩(支付寶在后者的手電筒的打開上是一個可選項,個人覺得可以不給用戶這樣的選擇,因為至少我是考慮不到有這個東西的,更傻瓜一點應該更好)。
消息提示(我個人不明白這個東西的定位是啥,我的信息提示里顯示的是我已驗證消費的券,促銷活動通知等,我個人覺得為什么不放在“我的”這個欄目里面,同時騰出來這么一個寶貴的首頁導航欄的位置呢)
之后就是可滑動展示的button集合,諸如 美食;電影;酒店;休閑娛樂;燒烤烤肉;自助餐;KTV;火車票;火鍋;小吃快餐(阿西吧……還有一頁。5月2日更新:新版本有3頁….);周邊游;旅游;鮮花;麗人;足療按摩;美發;購物;洗??;優惠會買單;全部分類(我想吐槽這個全部分類,真的有人點么,我做測試的時候點進去過一次,看了看內容,我注冊以來都不知道這里面在最后一欄居然是個全部分類。。。。。),這個東西的設計目的應該是提示用戶我們APP的主要面向的功能有哪些,但是,如此沒有重點的平鋪(肯定會有人覺得有重點,也確實有先后順序,但是他并沒有突出戰略上的分類同時也沒有一個合理的跟用戶交互的邏輯,因為這部分本身是告訴用戶一個APP里面有什么內容,優先肯定是概況,而不是如此讓人眼花繚亂),真的能讓人提起興趣一個個看么,(如果是我,我會按照戰略本身劃分,吃喝玩樂一個部分,外賣一個部分,旅游一個部分,整合成三個部分,之后進行邏輯遞進的選擇和過濾來達到用戶的需求。)同時,測試的時候我也返現了一個問題,這里點擊美食和搜索框輸入美食居然會產生不同的界面,這讓我產生了疑問,搜索本身并不固化搜索維度,導致搜索返回的結果只是數據庫中帶有搜索內容的一些店名,但是搜索的提示上明明有品類,但是為什么還是按照這個邏輯去設計搜索呢?這是一個問題,用戶搜索烤肉是想要烤肉類呢還是想要名字帶“烤肉”的店呢,我覺得是前者,所以搜索這個自然是應該返回烤肉類,所以這部分邏輯是有問題的。
之后就是運營管理的板塊:名店搶購,天天特價,一元吃等等,感覺有些凌亂,名店也是團購價的基礎上打折,天天特價同樣,一元吃邏輯上是新客專享,但是,這在促銷板塊中并未說明,同樣,促銷最重要的場景信息完全沒有,舉個例子,漢堡王推出的8元可以購買兩個圣代的團單,這單什么人會買,在漢堡王已經消費的人和逛街shopping用來解渴的人也會買,所以,本質上作為逛街伴侶是合理的(因為店內海報已經針對進店客戶進行轉化了),應該在APP內告知用戶,逛街的時候可直接選擇這些方便又小樣的東西提高逛街的舒適感(比如開辟一個掃街小食這樣的一種板塊,專門做逛街可以隨手拿著的小食團購)。但是這個團單在哪里推薦了呢?熱門團購里…并沒有重點,當然,這部分設計跟產品設計本身并沒有大的關系,這里原本是預留的一些空位給運營去做定期的事件營銷,板塊營銷,但是事件營銷是要有相關場景的,就比如名店搶購跟天天特價,本身都是限時特價,但是他們的展示讓對于像我這樣的用戶根本不知道他的內容有什么區別,雖然在點進去的最初顯示的有很大不同,但是缺少搜索跟過濾,讓我在看了兩頁沒有獲得我想要的東西之后就關閉了,我理解美團本身的邏輯,這個是給商家做營銷用的,也就是幫商家做入口,能得到一部分廣告費用,但是,如果沒有特別的區別,就還是不要把他們羅列成若干個沒什么本質上區別的板塊,從邏輯上,我們的思維應該是,打折和品類應該是互不包含的關系,要么突出打折,后再打折邏輯下,細分品類,要么突出精品品類,提升這部分推薦的價值,同時,用戶必須看到他當前所在的頁面的展示邏輯,而不是簡單堆疊,這也應該是對應板塊雖然做特賣,但是同樣需要在特賣內進行細分,或直接套用搜索篩選那一套或手工規定板塊內容。
不過后面的若干板塊倒是不錯的,海鮮垂直的促銷——海鮮8折搶,電影票促銷——青春不迷茫,機票促銷——抽獎贏免單等等。
優化方案:見后文
“商家”
之后看下一個一級界面入口“商家”,導航欄包含地圖顯示按鈕,一個分段選擇控件,一個搜索提示的按鈕圖標,之后就是篩選商家的主體部分,包括篩選的屬性選擇和結果展示
從這個分欄的設計上,我的感受是它的目的是用戶直接用美團設計好的屬性維度去篩選他想要的結果。
地圖顯示的是當前篩選結果在地圖上的位置,但是這種展示跟店家并沒有在第一次展示映射,除非,地圖上的顯示圖標是可供點擊跳轉的,這個產品的設計邏輯是,我們在篩選框內完成我們所有的屬性需求,之后查看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在整個篩選中所占的權重更大,但是,既然地理位置所占的權重更大,為什么不首先就確認地理位置,然后再把合適的店進行篩選,然后確定結果呢?所以,這個邏輯本身是有矛盾的。
之后是“全部店家”跟“優惠店家”:個人覺得他和首頁的搜索沖突(個人猜測數據應該也是這樣的)因為,我打開首頁,看到的最醒目的是搜索框,所以一大部分的搜索篩選任務直接給這個框拿走了,剩下除非有足夠的差異化提示,個人覺得如果感受不到這種差異化就很難去點擊這個界面入口,雖然美團也在這個界面上展示了一個差異化,就是那個分段選擇控件,“全部商家”和“優惠商家”。這兩個從名字上來看應該也是正常展示跟促銷商家的區別對比,但是我不管進入西安的這個欄目還是北京的這個,都沒有看到“優惠”在這兩個欄目內部的體現,因為差異本身沒有體現——優惠商家并沒有優惠團單,讓用戶很摸不著頭腦,怎么才算優惠商家呢?一旦產生這樣的疑問,用戶就自然會覺得受到欺騙從而并不會再一次進入到這里。
解決方案:見后文
“我的”
之后看下一個一級界面入口“我的”,包含了幾個主題共能:會員體系,訂單管理(美團券管理),抵用券,今日推薦(當然,這里推銷也并沒有錯,但是,總覺得哪里怪怪的),客服以及商家入駐。
界面設計上
導航欄位置,最右邊有2個按鈕,設置是對自己賬號體系相關問題的設置,美團一共包含了用戶名,常駐城市,收貨地址,生日,手機綁定,登陸密碼,安保問題。(這里說說我覺得的欠妥當的幾個問題,首先,修改用戶名這種東西真的需要出現么,我一開始還在糾結這個用戶名到底是個啥,測試發現,它其實是賬號密碼的賬號,也就是說,我們可以用用戶名+密碼登錄,也可以用手機或者郵箱+密碼登錄,但是…我覺得沒幾個人這么干吧。。。當然,這個也可能是最初設計留下的坑,因為目前并不影響用戶實際體驗,目前沒有動力去改。第二,我覺得既然是會員體系,昵稱跟賬號必須是分離的吧,會員本身就是以個性化定制的目的,名字都不能改(因為有主鍵沖突)…那叫什么個性化額…第三,就是常住城市,這個其實沒有展示的必要吧,因為本身在登陸的時候可以獲得當前的位置,(如果是安全就更沒有必要了,這個本身是一種體現在APP上的行為信息,而不是類似爸媽叫什么的確認信息,行為本身是不用用戶自己去定義的,而是用戶實際使用時產生的,其次是這個在選擇城市邏輯上并沒有任何貢獻,因為用戶不論常駐在哪個城市,只要他現在不在那里,展示的城市內容應當還是當前所在的城市)
頁面主題部分:首先展示用戶名稱跟會員等級,點擊之后是展示會員信息,會員攻略,特權和成長任務。會員體系我也還是在學習階段,最近看的會員模式總算還是有那么幾個的,說說我對這個體系設計的一些理解:
首先要明確的觀念是,一切會員體系在商家端的目的是:吸引用戶更多的消費同時提高用戶黏度;用戶端的目的就是:享受折扣,活動和特權。
美團的會員等級是跟消費量成正比的,沒有任何問題,在會員特權內容包含了,會員商城,身份銘牌,積分抵現等,積分的獲取方式就是消費后評價返還,同時好評價會獲得更多,這項鼓勵會促進更多的優質評價,但是使用過程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作為我直到昨天前,一直都不大清楚這個積分是怎么獲得的,同時對于積分本身的用處,我查看了美團的積分商城,除了換量的那些推廣商品以外就只剩了抽獎,但是抽獎體驗很差,點擊抽獎后,提示“請稍候”1秒鐘之后然后顯示未抽中,這個流程不透明,同時過程中并沒有給予用戶過程反饋(即使做個假的轉盤也是好的,畢竟做一個轉盤之類的并不難啊),用戶對于積分的期望不是說“呀,怎么中了一個6S”,而是說“誒,這個看起來挺好玩的”不用貴,但是能看的到摸得著,這才是積分返利的合理設計。
解決方案
招行和中信銀行這方面就做的很成功,他們誘發了大家貪小便宜的心態,9積分的限購基本沒幾個,很難搶到,大家都知道,但是,確實是看得到摸得著的獎品,大家很喜歡用這個功能,同時,這些積分本身不會通脹,因為消費20元換一積分,對于用戶來說,100塊左右市價(網站標價,實際價值估計是標價的1/3)的東西大約需要3000-3500積分,也就是說1積分合軟妹幣大概3分,同時,計算20元反1積分,也就是說千分之二的返利,如果算實際價值的話,返利只有萬分之7,8的樣子,(用戶才不會管信用卡消費,銀行能獲得的只有1%),實際比例即使按1W塊反10塊的比例計算,10W也只是100塊而已,這個消費量所對應的返現本身真的是很少很少,但是,如果我們換一個思路,返現的本身是刺激消費和增加使用頻率,而銀行本身的收入是客戶價值*使用時長,隱形條件還有用戶群數量,這里,用戶本身的訴求不同,客戶價值的用戶對于積分換購本身并不感冒,服務更重于換購,對他們來說,優化會員的劃分同時提高服務跟享受是重點,對于小額用戶來說,他們的積分累計進行大額換購本身是一件不現實的事情,同時人的短視性,讓這種累計更不可能,對他們來說,抽獎跟小積分搶購是更有趣的一種行為,同時,這部分用戶的利潤更多的是基于人數,人們會使用他們覺得可以占便宜的積分活動,所以,9積分凸顯了他的價值,實際消費180元就有機會直接換購一個咖啡(雖然需要搶),但是,用戶是可以看到邏輯上有希望的,結果就是,只要9積分單月之處的實際金額大于當月收入的就可以讓這個系統良性循環下去,具體根據數據而定。
抵用券部分使用邏輯有瑕疵,就是比如之前送的海鮮季美食抵用券,但是哪些可以使用就很迷茫,增加一個使用按鈕跳轉到可以使用券的位置即可,同時,對應可使用券的團單來說,也沒有提示說再增加多少就可以使用優惠券的提示,而是在沒有達到優惠條件前不現實任何優惠券,同時,美團并沒有缺少購物車的概念,意味著用戶使用抵用券,如果要湊單,只能把同一件東西買若干次….阿西吧…總的來說,美團的抵用券設計和體驗并不是很完美。
解決方案: 其實很簡單,券的展示頁面中在每一張平鋪券的后面增加一個“使用”選項,同時數據庫有使用券定義的字段可供查詢,展示邏輯類似于搜索結果,讓用戶知道有活動可用。(新版本增加了這個搜索,但是并沒有在券本身的顯示邏輯上增加入口)
聯系客服,他將一些應該是問的最多的問題細分成若干個主題固化成Q&A直接展示了,用戶不能直接點擊聯系客服,而是必須瀏覽全部的固化內容后(也就是頁面底部)才顯示聯系客服按鈕,我覺得是一個挺好的設計,不過我個人有一個更好的方案。
之后就是店家入駐的,點擊后會提示你選擇旅游或者美容美發,然后讓你下載一個美團開店寶的APP,然后填寫一些基本信息,寶寶沒有開店。。沒有辦法體驗流程。
“更多”
之后就是最后一個一級入口,“更多”這里更多的是APP設置級別的一些設置,一些工具類的附加功能,還有就是意見反饋
設計本身,沒啥可說的,只是覺得…這真的有必要浪費一個一級入口么。
詳細展示頁面
說完入口再說說店鋪的詳細展示頁面,美團包含了如下的內容,店面的照片,評價和人均消費,月銷量,這幾個數據整體描述一家店的口碑跟大概情況,之后是具體的位置和如何聯系,店面是否支持線上排隊,團單和推薦菜,然后是詳細評價,然后是“在附近尋找”。
邏輯很清楚,首先通過照片評價等介紹店面的大概情況,然后用戶感興趣之后看看位置,如果跟自己比較近,就繼續看,團單展示后就是具體的評價,這一部分會加深用戶對這個店的喜好或者離開,重點是接下來的在附近尋找,這是一個很好的功能,我第一篇也提到了,打包需求,將用戶一下午活著一晚上的時間通過若干個在一起的團單一攬子解決,但是邏輯上這個功能的入口位置有點問題,用戶在可以查看店面的時候是否需要查看這個附近,或者說,這種展示邏輯和用戶付款購買后再提示下單的團單附近有更多的活動哪個更好,當然這個也是數據說明的,或者說,都做也可以,同時購買之后會顯示“購買此團單的人還購買了”的結果,但是我個人覺得本質上這些顯示的結果是他們之前買的,而不是在這個單附近的單,缺乏單次消費的關聯性,應該有的是他們在同一時間還購買了,或者說這附近熱門的團單,應該是跟地點相關的,或者說地點相關的有,同時同一品類的也應該有,而不是單一的針對他們還會喜歡這一類團單的其他團單進行推薦。
購物車
之后談談美團沒有的東西,購物車,這個功能開始我覺得確實不是很需要,因為用戶是進行進店消費,消費在一個店里當然只需要一個團單或者同一團單的堆疊,但是,在提前購買的時候購物車就相對有用了,我們可以推薦用戶打包,比如吃飯之后去唱歌活著蒸桑拿,這種組合的消費形式,也就是說購物車本身也能增加一個地點相關的推薦在里面,然后購物車的增加客單價功能就有所提現,變相的提高整個業務的收入。
交互?平臺體驗!
雖然我說了很多體驗上的問題,但是其實美團這種平臺最大的體驗其實是門店的數量和質量,這些是產品經理無法觸及的,這種平臺產品的好壞,優化交互當然是一種方式,但是核心是適用平臺的兩端數量和質量的匹配,這方面也是平臺本身重的原因,也是美團優于糯米的原因,我寫第一篇文章之后跟一個糯米的一線團隊的成員有聊過,如果他說的屬實的話,美團確實在這一方面優于糯米,排他性協議是美團先發也是他的壁壘,希望美團能越做越好吧,當然,希望能進美團學習更多啦~
糯米的體驗等我下一篇文章吧~因為美團的體驗字數寫太多了(7K)~所以我個人的解決方案部分,等下期再放出來吧~,先把解決方案那里留空白啦~
作者:崔煒(微信號Sre_John),在找實習的研一菜鳥,歡迎大家交流心得~
本文由 @Sjone??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p>
沒必要那么吹毛求疵,拿這些行業老大來頭腦風暴本身就是一種鍛煉
太主觀了~總是你覺得你覺得這么去說,根本不算是分析。
同感,有些地方比較牽強,既缺乏數據支撐,也看不出經驗所得。不過話說回來,運營本就多少帶點主觀。
個人的邏輯的推導嘛,只能在我跟我的朋友使用過程中產生的邏輯不合理的地方,還有就是,哪些地方比較牽強可以描述下么,個人思路有可能有漏洞~
同感
我承認有主觀因素,但是分析本身就是基于邏輯的,我自己的見解分析就是基于我個人的邏輯,你可以針對有些邏輯是有問題的說,什么叫不算分析
分析就是需要有客觀真實數據作為支撐,按照客觀規律會如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