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臺產品經理實戰(5):數據指標體系創建思維
在前面的中臺實戰系列文章中,我們已經詳細地描述了中臺戰略的建設目標與企業發展演化方式,以及一個數據中心中臺化演進案例,到了這篇文章我們開始來聊一下如何去為企業業務量身打造一套指標體系?為后面的數據中臺建設思路學習打好基礎。
一、指標是什么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指標的定義。
提起指標這個詞,每個人似乎都可以說出幾個指標,像經常在工作中會聽到的日活、月活、注冊率、轉化率、交易量等。
但是又有幾個人真正知道指標的定義是什么呢?
事實上指標就是用來量化事物的一個工具,幫助我們去將一些抽象的事件得出一個輪廓上的描述。
例如我們通過日活能去判斷出我們整個產品的用戶量,從而能反應出我們這個產品的一個健康程度,也就是否處于增長過程中?
二、指標的基本構成
談完了指標了定義,那我們具體來看看指標這一事物它要怎么描述,也就是我們要如何去定義一個指標。
首先我給大家一個指標的構成公式:
指標 = 業務維度描述 + 技術維度描述
Part1 業務維度
業務方為了業務需求進行定義的,也就是大家日常聽到最多的數據需求,例如:
- 我要看商城復購率;
- 我要看產品的日活;
這里我為大家總結了業務維度必須要描述的字段:
Part2 技術維度
該維度也就是技術同學為了實現而必須了解的內容,下表是我為大家總結的技術維度必須要描述的字段:
三、指標體系的尋找方法
掌握了指標的定義后,接下來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根據具體的業務去尋找他的監測指標是哪些?
那么通常來說我們可以用以下兩種思路去尋找指標體系。
- 自上而下(Top-Down strategies):由業務驅動進行指標設計;
- 自下而上(Bottom-Up strategies):由現有系統的功能模塊逆推功能指標;
Part1 自上而下(Top-Down strategies)
這種模式下我們需要創造一些指標來反應問題,很多問題我們是沒有辦法用直接指標統計出的,我們需要發揮創造性去定義一些間接指標從側面來反應問題,如當國內疫情逐漸控制住后,作為世界中的重要經濟引擎,世界想要了解時下中國的復工情況,而此時我們不可能去逐家公司去問他們的復工情況,為此我們就需要使用一些側面指標去反應復工情況:
指標1:通過二氧化氮排放量情況來反應復工情況
我們知道在日常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大多數制造企業的生產過程中與城市汽車運行中都會排放二氧化氮,那么我們可以將二氧化氮作為一個經濟活動的側面反應物。
前段時間美國NASA的衛星圖像幫我們在疫情前后就二氧化氮排放量做了個對比,先是武漢地區的二氧化氮排放出現急劇減少,此后全國的二氧化氮排放逐漸出現下降。而空氣中二氧化氮程度的下降與限制交通和工商活動的時間相契合。
我們不能推斷出這與在疫情期間實施嚴厲的防疫隔離措施有關,尤其是重工業等部門生產受限,私人駕駛汽車出行減少等。因此我們可以通過監測二氧化氮的排放量這一間接指標來觀測中國經濟的復工情況。
指標2:城市擁堵指數
除了通過二氧化碳監測,在日常的經濟生活中,我們還有一個非常常見的指標,就是城市擁堵指數。
我們通過百度地圖發布的數據可以看到,根據春節假期結束后復工首月( 2月3日至3月1日)各城市的擁堵數據分析顯示,全國擁堵排行TOP10 城市為:上海、北京、杭州、南京、天津、蘭州、大連、沈陽、石家莊和濟南。排名第一的上海市,通勤高峰擁堵指數為1.1902,較去年同期下降28.89%。
有了這個對比,實際上我們就能找到疫情前后,經濟運作體系中的一個側面反應物,我們只需要對比疫情前后擁堵指數的恢復情況,就能很快速的得到經濟復工水平。
以上兩個指標其實就是領域驅動設計中一個正向的思維方式:
業務域->需求域->實現域
第一步:完成業務域到需求域轉化
我們將實際的業務找到其構成點,如上面的案例中我們將經濟復蘇這一大的業務細分成經濟復工情況,再將經濟復工分解為企業復工與日常消費情況。再將企業復工細分為企業生產恢復率,日常消費細分為日常生活恢復率。
最終抽離出如下的需求域:
第二步:完成需求域到實現域定義
在這一步,我們根據細分下來的實際需求目標去尋找能夠反映這些目標的指標,如我們將企業生產恢復率定義為企業生產所帶來的二氧化氮排放量。將日常消費恢復情況以市民的日常出行擁堵率進行衡量,最終完成了真正監測中我們需要看到的具體指標的定義。
由于這種方法我們找到的指標往往都是間接性的指標,因此我們將這種自下而上的指標尋找方法也稱為為側面指標尋找方法。
Part2 自下而上(Bottom-Up strategies)
在指標找尋的過程中,我們除了非常復雜的去根據業務的情況進行指標的尋找與創造之外,我們還有一個相對簡潔的方法,就是根據現有的系統進行指標的尋找。
眾所周知,我們系統的所有功能。是為用戶而服務的,那么我們在指標設計過程中就可以理解為用戶對于功能的使用情況,就反應了用戶對于該系統模塊是否接納,因此我們可以通過各個模塊中功能觸發情況來進行指標定義。
這實際上就是領域建模中一個逆向的思考方法:
?功能域->需求域->實現域
第一步:由系統功能大綱推導指標需求
我們將系統面向用戶做提供的功能都羅列出來,如審批系統中我們有審批發起、審批附件添加、審批人審批、審批狀態通知這幾個功能。
根據如上幾個功能我們可以定義出如下的監測的指標范圍,如使用審批頻率,審批成功次數,審批耗時等,這一步需要我們盡可能的窮舉所有指標。
第二步:根據如上指標去篩選我們所要的指標
通過在上一步我們窮舉出了該模塊所能統計的指標范圍后,也就是說我們想看的數據只能在這個全集范圍內了,因為如果超出這個范圍系統是不支持的。
這個時候我們就可以根據我們的需要從中去挑選所要的指標,組成我們最終的指標體系。通過這種方式我們能很快的定義出指標范圍,我們不需要額外去思考側面指標僅僅是以當前系統模塊所能支持的范圍出發。
而事實上日常工作中,我們經常會以這兩種方式同時進行,我們先找到某系統模塊所能支持的指標,再根據我們的需求去額外定義一些側面指標,從而完成我們整個指標體系的搭建。
最后
值得注意的是指標體系的建設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在運用本文的思路前,我們必須知道指標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必須要搞清楚自身的業務與業務的目標,否則我們搭建出的指標體系都是空中樓閣,無法對業務起到真正的指導作用。
#相關閱讀#
#專欄作家#
三爺,微信公眾號:三爺茶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曾萬達高級產品、MBA特約講師、獨立創業者,現某支付公司產品線負責人,擁有多款集團項目從零到一經驗并帶領實現商業化布局。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我的新書:中臺產品經理寶典 已經在京東,當當等各大電商上市,對中臺感興趣的朋友不要錯過哦!
中臺四到哪去了,沒找到。
業務的抽象建模,就是中臺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