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互聯網趨勢下,會議產品行業的發展方向

0 評論 6222 瀏覽 31 收藏 16 分鐘

作者基于To B市場的現狀和AI會議產品的尷尬現狀,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進行分析和預測。

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個周期性的切換,從消費互聯網切換到產業互聯網。

To C 的在線化使得用戶過于依賴網絡,幾乎已經演變成了一種生活方式。

2010年后,中國 To B 領域的在線化進程加快,產品供應商和服務商正在不拘一格地構建一張 To B 在線的網絡。

2018年,BAT三家互聯網巨頭都在進行組織架構調整,向B端進軍。

  • 2018年9月,騰訊進行了內部架構調整,成立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以騰訊云為根基,整合了醫療、出行、教育等產業平臺,集中了騰訊在安全、AI、LBS等領域的技術力量,將重點聚焦在企業、政府的業務上。
  • 2018年11月,阿里巴巴集團CEO張勇宣布了阿里最新一次的組織升級,其中阿里云升級阿里云智能,加強技術、智能互聯網的投入和建設。
  • 2018年12月,百度的架構調整也散發出To B 的信號:智能云事業部升級為智能云事業群組,同時承載AI To B和云業務的發展。

這樣密集的戰略轉型趨勢,從表面上看,流量和用戶的紅利正在消失殆盡,TO B是另一塊藍海。

To B是藍海嗎?

事實上,TO B的產品和軟件服務也存在也至少10年以上,哪來的什么藍海?

我想,在任何一個國家,企業的信息化現狀都是差異巨大的,企業和企業之間有巨大的落差,沒有什么可比性。

有一些小型的公司連基本的OA、CRM系統都沒有建立,而另外一些大公司已經基本完成了業務系統的信息化。數據化、以及數據孤島之間的整合(ODS/EDW)等系列IT動作,正大步朝著企業數字化進程快速挺進。

這樣的現狀,背后的影響因素太多:資金、管理視野、IT建設的保守程度等都會成為信息化或者數字化的考量和掣肘。

但毫無疑問的是,互聯網正在改變著軟件的形態,如果把現在的To B領域簡單地分為企業軟件、企業服務和交易平臺,或者CRM、ERP、OA等顯然有些機械了。不論是軟件、服務還是交易都無法割裂開去看待,我們的企業用戶,其實早就期望這樣零散、孤立的系統能夠早點融為一體,這是用戶期望的趨勢,

從某種程度上講,To B的產品和服務并沒有做好連接和在線的這兩個關鍵詞。

比如,我們在OA中發起一個緊急&重要的審批流程,仍然需要切換到微信/企業微信上給審批者一個及時的消息提醒。

比如,我們的銷售人員需要在CRM系統上管理跟蹤好潛在的客戶訂單,但同樣需要切換到OA系統上實現外出考勤或者商務費用的申報。

這樣的碎片化場景之間,沒有很好地完成平滑過渡的連接,所以用戶體驗曲線依舊是割裂和斷層的。

因此大家都會覺得,TO B的服務軟件中,沒有幾個是好用的。用戶在耐著性子在不同的系統上來回切換,完成一天的操作任務:項目經理被項目管理的軟件要搞得快要瘋了;財務人員發現財務管理軟件沒有成為自己的助手,反而成為一種阻礙,比起沒有軟件之前,要做更多的事情,工作強度和負荷加重了。

在這過去的10年,傳統的2B產品服務商依舊沒把連接和在線這兩個關鍵詞都賦能與產品或軟件。所以,很遺憾地給了BATD(D:字節跳動)進軍2B的戰略勇氣和決心。

未來的企業都是數字化的企業,或者更準確地說,都是實時在線的企業。但這個未來有多遠,也沒有人能夠相對準確地預測。

從企業的信息化到數字化進程中,在線是一個自然的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赡芷髽I單中一些業務服務單元,因為人、物、場景的統一、和諧、共生,早就實現了在線,比如IM、比如弱協同協作。但還有更多的業務服務單元沒能在線,無法在線、或者說2B的產品服務商沒有把“在線”做好,單體在線、或者說局部在線,是很多2B產品的現狀。

同樣,信息化到數字化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很長的路要走,而且這個進程里有暫時無法逾越的鴻溝,先完成數據化,才有可能實現數字化。

數據化不是簡單的數據采集,分析和可視化。

對于大企業而言,業務數據需要聯動、需要多維碰撞很難,因為業務系統自身因為構建的歷史先后因素基本都是隔離的、數據的整合、集中、融合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不同的數據庫、不同的技術框架)。CRM、ERP、OA數據很難碰撞起來,非結構化的數據融合也存在較高的技術瓶頸。

對于中小企業而言,自身的信息化都沒有完成和健全,在短期,沒有資源、精力、資金去構建數據化、或者數字化,聚焦商業價值、如何能夠存活下來是他們更關心的事情。

但我們的客戶或早或晚都會向在線的趨勢靠近,雖然他們一直關心的是“問題被解決”,并不完全關心軟件、服務或者是交易。

也只有當AO、會議、財務 等這些系統出問題時候,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的存在或重要。如果一切正常,我們都會順其自然地認為這樣的產品合服務都是理所當然的存在。

系統越多,孤島就越多,在線和連接也就變得更有意義。

除了2B應用產品商自己主動連接之外(如藍領和釘釘的戰略合作),用戶的一站式辦公應用需求也一定會倒逼和影響產品服務商的快速走向融合(我商湯科技在辦公領域的迅速崛起,和對OA、訪客、會議、空間等單一場景的連接、整合、賦能)。

所以,未來的智慧辦公產品是融合的產品,是在用戶場景間做了很好的連接的產品。OA是一個精簡和連接了高頻辦公場景的模塊,CRM是承載了業務成交核心服務的模塊,考勤、請假、審批、報銷等這些通用的能力都會成為基礎服務沉淀到更最底層,上層就是高頻的業務單元和辦公場景的連接和在線。

AI會議產品尷尬現狀

AI會議賦能的場景,目前仍舊集中在單體智能,也就是單一、純粹的,并且很容易被程式化來界定的用戶場景和故事。

比如語音識別服務,成熟度在96%以上,是在局部場景(演講、培訓、同傳、法院程序化流程、多輪對話)的方案為主。市場上的博世小娜、思科會議助理SPark assist、訊飛聽見、訊飛同傳、曉語聽聽、騰訊云傳譯等等。

語音識別僅僅解決了說什么的問題,沒有解決誰在說,說的核心語義、主題是什么。所以,還需要聲紋識別和語義理解、摘要提取等技術的整合和融合。

但這些技術并不想樂高積木一樣,能夠能快無縫地被整合。單純語音識別&聲紋識別結合的技術瓶頸,在多人對話復雜的會議場景中就被線型地拉高。

微軟的黑塔智能會議,通過一個像黑塔形狀的智能硬件,結合聲紋、聲源定位等技術,雖然在產品發布會上高調露面,但距離發布會快2年時間過去了人就沒有推向市場。

技術在某個單一場景下的成熟,并不直接能夠帶來產品的商業價值的增長和市場的爆發。

AI會議產品未來發展趨勢

更加開放,兼容,走向連接、在線與融合

在過去的一年,視頻會議服務商和會議平板供應商的產品發布會,幾乎每2月都會有1次,未來這兩個會議產品細分領域的競爭都會發生從藍海到紅海的重要轉變。

單純從前端智能硬件來看,產品的同質化發展,會使其更加兼容和開放。

會議顯示屏、會議商業平板、會議攝像頭、智能會議記錄儀、各類傳感器等,需要能夠以相對通用的方式和豐富的API接口,更加快捷地與管理后臺連接和集成。這樣一來,會議資源的狀態、用戶的行為、用戶交互的信息才得以傳輸和感知,有助于構建會議過程全貌的分析。

硬件供應商之間的競爭加?。ㄆ焚|提高,價格下減),客戶用哪個品牌的前端硬件,用戶體驗的差距都不容易被感知和捕獲。

據DISICNE數據: 2018-2019,會議平板發布會100+,紅外為主、電容為輔,功能趨于同質化;2019年前三季度中國市場會議平板出貨量同比增長13%,行業增速下降;產品服務商間的戰略合作(億聯網絡與索尼:“云+端+顯示”,聚焦政企視頻協作市場,與騰訊云戰略合作:億聯云視訊兼容Polycom、Zoom,NEC ?NETRIX會議平板與小魚易連4K會議終端/4K攝像頭,與羅技會議系統硬件+Zoom云視頻會議)。

這樣快節奏和密集的產品間的張略合作,可以看出,會議產品(單品)供應商,再也不能再市場上單打獨斗了。

相互更加開發、兼容、相互連接形成更有競爭力的一站式會議管理、全流程會議服務的解決方案看起來是未來的大趨勢。因為市場上獲得新客戶的成本,已經遠遠大于通過客戶共享,方案共享實現交叉銷售的成本。

所以,這樣的融合,一方面是會議平板產品供商應(智能硬件、會議單品供應商)被動地連接&融合;另外一方面,是會議室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集成,要形成一站式、一體化、全流程的解決方案,主動要求去連接、整合和融合。

會議管理產品作為業務運營承載的中心,提供企業用戶服務和更人性化的用戶體驗。

未來,會議管理產品會作為會議設備(IOT)連接的中心而存在,這樣軟件連接器的價值就尤為重要。會議資料與內容屏的交互,人臉簽到與狀態屏的交互、會議預定與第三方視頻會議協作、會議設備一鍵協同控制、都需要軟件的(程序)連接和融合。

有了連接和融合,就會有數據的沉淀和積累(會議設備狀態數據、業務運營數據、會議內容的非結構化和半結構化數據等等),這樣豐富的數據在不同的維度上在持續的增長,要想讓數據產生價值,勢必要求會議管理產品具有商業智能(BI)的屬性功能。

最終,也唯有連接和融合,才能夠從會議硬件到會議軟件、甚至是會議室的裝修等構建更加全面、并且客戶更加滿意整體解決方案。

以云化和輕量為主要方向,逐漸構建云+網+屏/端的會議全業務生態

云只是生產力,只是加速器,而不是真正的驅動力,真正的驅動力是企業數字化所帶來的市場需求。

未來會出現兩類平臺:一類是以政府、央企產業鏈、大企業產業云平臺,不論是自建還是合作,將進一步通過云的方式聚合自己的資源、產業和能力;第二類是小微企業云平臺,他們會以釘釘、企業微信這樣的平臺為圓心,為小企業提供服務。

未來,中小型企業客戶的快速崛起,會要求會議全業務應用能夠快速搭建、部署在形態各異的門戶和入口(這樣的入口,可能是企業現有的OA系統、企業微信、釘釘、企業公眾號、企業的辦公APP等),勢必會要求會議業務管理的入口足夠便捷、前端邏輯足夠輕量,從云端到網絡、從網絡到屏或端,能夠高效服務、快速響應。以最短的時間和最經濟的成本,構建會議業務應用和管理的閉環。

未來,會議云服務將會是中、小型用戶的主要方向,會議信息、會議內容通過云端在不同終端的屏上與用戶獲得交互和反饋。這樣經濟、便捷、免維護的全業務解決方案,是提高客戶滿意度和用戶粘度的重要保障(這是第二大趨勢)。

 

作者:楊進玉,微信號公眾號:Bear-it-am,VIPABC BI產品經理,4年產品設計經驗,曾主導過企業級BI產品的策劃和運營工作。

本文由 @楊進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