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設計價值,尋找設計師的賦能機會點
在設計行業中,每一位設計師都會對“設計價值”自己的理解與認知。結合行業認知,筆者認為設計的價值可能就在于“解決問題”,而關于“解決問題”的認知又可以解釋為“支撐和賦能”。
最近朋友們探討起“設計價值”的問題,似乎每隔一定周期,這個問題就會被拎出來。我笑稱,“時尚圈有輪回,我們互聯網圈看來也是”。
雖然問題大同小異,但每次探討的側重點會不一樣,在這里記錄一下自己的一些看法。
01 設計價值:支撐是基線,賦能是增量
設計的價值就是解決問題,這一點毋庸置疑。而當今行業內對設計解決問題方式和程度的討論,離不開支撐和賦能兩個詞,支撐是我們的本職(做好自己),賦能是我們的升華(做得更多)。
如何支撐好,我們應該不需要過多討論了,這是設計師價值的主線。但是如何賦能好,就是一個比較重要且有難度的課題了:
- 我們要有全面的思維,去挖掘能夠發揮的點;
- 我們需要把握好邊界和“尺度”,不然表現起來仿佛我們在和他人搶活。
不過還是需要說一句,雖然我們區分支撐和賦能,但是支撐和賦能其實不存在絕對邊界,不同時間、不同空間都有不同定義——10幾年前設計價值的發揮可能只需要支撐即可,但是現在純支撐可能不足以達到時代要求;A企業a項目可能只需要支撐即可,但是B企業b項目則需要設計師發揮得更多。
02 如何尋找賦能機會點
支撐和賦能都是基于解決問題來定義的,如果我們要去尋找賦能的機會點,我們可以嘗試擴充一下“解決問題”的使用場景,在含義上做下工夫:解決了問題、解決什么問題、很好地解決問題(評價者)……串成一句話就是“我如何很好地解決了什么問題”。這句話切出每個切面,就有很多機會點可以挖掘。
既然說“賦能”是增量,那么挖掘設計“賦能”價值的時候,無非是尋求一個錦上添花的“更”字,所以我們可以轉化為一些形容詞:“更好”、“更準確”、“更快”……究其本質,就是效果、效率、科學方法。我們可以用這個思路來排查和尋求賦能的要點:
1. “很好”即預期
何為“好”,這是一個主觀評價,既然是主觀評價,我們就要清楚“誰”。首要的肯定是用戶(當然為用戶解決問題已經是本職工作,是主線了,不一定歸為“賦能”),除此以外就是我們工作中合作的所有人。
我羅列一些場景作為例子:
1)業務方希望設計師能夠多合作,一起參與到產品規劃中,挖掘沒發現的需求。
——這種情況設計可以做的是設計前置,貢獻自己的idea,幫助業務達成目標。(這里措辭是“幫助”,因為業務產品、運營才是主體,他們要對規劃思慮周全)
2)的項目成員希望你輸出效率工具,提升合作效率。
——這種情況設計可以直接賦能,比如制定效率工具和方法,或者拉上項目成員,“一起干一票”。
3)你的上級希望你對團隊有更多貢獻
——這種情況設計師也可以直接賦能,自己貢獻一套方案,或者發揮領導力拉上有共同想法的同學一起干。
……所有這些,其實都是“預期”,也是目標。這也是不少團隊使用360度評價方式的原因,通過所有人進行滿意度評價,來回答“好”這個問題。
2. “什么問題”是重點
有了預期,對什么問題的定義就更加順理成章了。但是問題是需要定義的,能滿足所有預期當然最好,但是現實中受限于人力、時間、能力等條件,我們也要劃分出賦能的優先級,一般劃分的依據,就是回答一個問題:“設計師及其方法對預期的達成有多大的作用”。
我再羅列一些場景作為例子:
1)業務上某個環節需要設計強參與,希望設計師強力且深刻的挖掘研究。如流程、交互、體驗。
——這種情況措辭是“強參與”,是因為現在規范化的時代,涉及到“流程”、“體驗”這樣的手段,設計師和產品的邊界在縮窄,有一些能力強的產品同學,通常也能考慮到基礎的流程、信息、界面。設計師強參與則是想得更深、更多、更細。
——當然每個團隊面臨的情況不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2)業務上某個環節本身就和設計強相關,設計好壞對最終結果產生直接影響。如運營設計。
——這種情況可以理解為問題就歸設計師管,設計師可發揮的空間非常大。具體推動的時候就要看合作方對設計師的認可度和信任度,是否愿意放權、放權多少給到設計師來發揮。
3)項目組內開發和設計合作有摩擦,需要優化配合的方式。
4)設計團隊凝聚力提升,需要設計師群策群力。
有一些朋友在“問題定義”環節經常遇到困惑,覺得容易產生合作的問題:比如如果邊界界定不清楚,似乎我們在搶產品、運營、開發同學的活兒在干,于是會畏手畏腳。
但是我對這個問題有不同看法,預期是可以溝通交談的,所謂合作一定是一個大家都很舒服、彼此共贏的狀態。
正如下圖所示的邏輯,如果邊界重合,其實對結果是好事,因為我們把中間沒有想到的坑都填了;如果中間存在缺口,那我們就通過溝通把缺口補齊。
PS:有一個挺有趣的現象,其實隨著整個行業體系化發展,知識的鴻溝在減少,現在缺口的場景越來越少。
回顧移動互聯網剛剛發展起來的那幾年,經常知乎、專業網站上面有討論“xxx如何撕逼”這樣的合作問題,而現在則更多是“怎么做得更多更全面”這樣的討論。
3.“如何”即過程
過程是思維、手段、方法、時間過程的集合。每個環節的側重點在哪,每個團隊都不一樣,而這也一定程度上和預期有關。
這中間可以挖掘的要點就是如何“更科學”、“更高效”,可以輸出經驗總結、方法沉淀。這些也是賦能價值的表現。
“如何”是一個難點,因為我們要突破現有的思維、方法、手段,不然怎么“更科學”、“更高效”。不過無論怎么突破,身為個體,離不開我們的思路,“知己知彼,舉一反三”:
- 知悉現有的所有可行方法
- 分析是否可以套用現有問題
- 思考有沒有更好的方法
另外我另一篇文章也有談到如何輸出設計方法論,可以討論一下《設計方法論輸出:要干貨不要泡沫》
4. “解決了”即結果,有結果的輸出
就算是賦能,在結果導向、以終為始的企業中,也還是需要結果形成閉環的。這一點應該大家都能理解。企業和員工互利,交換的就是員工的結果。如果事情沒有結果,那我們只能算付出了苦勞,不能算功勞。
有一種情況是短期內出不了結果,那我們可以分段輸出結果,能有時間上的預期也是可以。比如長遠的戰略和規劃、某個長遠的項目、某個需要長期研究的課題等等。
03 小結
今天分享一些觀點,其實我猜很多讀到的朋友,也能對齊到自己團隊的晉升標準。因為我發現,就算是不同的團隊,大家其實都在回答“我如何很好地解決了什么問題”,這是一個有趣的點,也許這就是行業對賦能定義的共性。
今后可能還會持續有新觀點產生,我們這一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每年設計價值的定義都有一輪刷新,期待以后更多輸入和輸出。
作者:hey熙,微信公眾號:heychen思錄
本文由 @hey熙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alsh ,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