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與數學,推導產品色彩系統

5 評論 7415 瀏覽 49 收藏 13 分鐘

UI設計師中,只有極少數天賦異稟的人可以憑借感性與直覺就做出驚艷的色彩搭配,而這份天賦顯然不是每個設計師都有的,那么對于大多數設計師來說,有什么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制定一套優質的色彩系統呢?本文將為你揭曉答案。


各行各業的設計師每天都在和顏色打著交道,UI設計師設計用戶界面也不例外。

用戶界面是一個設計師用理性思維解決用戶感性需求的窗口。如果對色彩的運用不加以克制,界面可能會顯得花哨而沒有主次;但過于拘謹又容易使界面保守,難以激發用戶情緒。所以如何讓色彩的搭配平衡,是UI設計師需要修煉的一課。

但色彩畢竟是感性的元素,我們總是仰慕一些對色彩天賦異稟的設計師,總能不拘繩墨給作品帶來驚艷的視覺效果。我們難以偷習他們的天賦,但或許你有沒有想過,干脆我們另辟蹊徑,用理性的推導來制定一套色彩系統?

那么今天我用我的項目示例,教給大家一個科學推導顏色搭配的方法。也許能夠帶你發現一些色彩背后的數學秘密。

一、區分顏色模式

在此之前我們需要先熟悉一下顏色模式。

在PS菜單欄的“圖像-模式”下可以看到非常多的顏色模式:RGB、CMYK、Lab等等…那是因為PS是一個需要滿足設計行業水平領域的軟件,要解決各類設計師需求,所以涵蓋的顏色模式非常豐富。

但UI大多數時候需要關注的是線上場景,成果的展示渠道一般是自發光設備。所以弄明白垂直領域軟件Sketch中的幾種顏色模式其實就足夠了。分別是RGB、HSB和HSL。

RGB是指通過R(Red:紅)、G(Green:綠)、B(Blue:藍)三個顏色通道的變化以及它們相互之間的疊加得到各式各樣的顏色。三個通道分別有“0-255”這256個值,這些值分別代表著各通道的亮度層級。

雖然RGB在機器表現上很友好,但并不夠人性化。因為人們判斷顏色,往往是通過“這是什么顏色?是不是太鮮艷了?亮了還是暗了?”這樣的感官維度,而很難通過紅綠藍的亮度層級去判斷。所以人們后來基于RGB衍生出了HSB模式和HSL模式。

HSB是指通過H(Hue:色相)、S(Saturation:飽和度)、B(Brightness:明度)來控制顏色。Hue(色相)的取值范圍是色環上0-360°的圓心角度;而Saturation(飽和度)與 Brightness(明度)是在0-100%的量占比。

HSL中的H、S與HSB相同,都是指Hue(色相)、Saturation(飽和度)。但L所指的則是Lightness(亮度)。

HSL和HSB稍微有一些不同,我們在兩個顏色模式下輸入相同的數值,會發現顏色實際是不一樣的。雖然H、S指代的都是色相和飽和度,但L(Lightness:亮度)與B(Brightness:明度)分別被認為是“顏色中白色的量”和“顏色中光線的量”。

Lightness和Brightness的概念要深度研究下去的話其實是計算機算法領域的問題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更多資料,但我個人認為對于UI來說沒有太大必要。

關于HSB、HSL的使用場景,與UI務必記住以下兩點即可:

  1. 前端CSS代碼里支持的是HSL,而不是HSB。如果和前端對接時UI給到的是HSB的色值,那么最終落地的顏色效果會與設計稿有出入;
  2. 我們接下來講到的配色推導,是基于HSB顏色模式的,因為它更容易理解,數值變化在色系坐標中的產生的結果更加直觀。

二、配色推導

支付寶Alipay Design團隊提出過一個配色原則:

以同色系配色為主導 多色搭配為輔同色系為統一的色相,使用中可以加深品牌色的感知,可以讓界面更有層次,同時可以讓界面保持色彩上的一致性;由于業務的多樣化,我們需要多色搭配為輔;多色的輔助顏色,也可稱之為功能色,可設定不同的任務屬性和情感表達;再搭配中性色黑白灰,賦予更多的變化和層次。兩種配色通過主次、使用比例,可靈活運用在業務的各個場景中,具有非常好的延展性。

那么知道了這個原則,我們又該如何科學、合理地得出產品的色彩系統呢?接下來我就用我的一個項目示例給大家做講解。

步驟一:找到符合產品調性的品牌色

我負責的該項目主要業務與高校支付、繳費相關,所以希望整個產品視覺風格首先要給用戶帶來安全感。又因為主要用戶群體是高校師生居多,新潮、年輕化是主要用戶的一大標簽,所以我們選擇了用飽和度較高的藍色來作為品牌色。

最終選擇品牌色的Hex值為 #1585FF ,H S B = (211,92,100)。

步驟二:提取24色

選定了品牌色之后,以品牌色的H(色相)為基礎,不斷地遞增、遞減15,在0-360之間可以得出24個顏色。也就是將360°色環分割為24份,可以得到24色。

為什么要提取24色,并且以15為公差呢?

我們知道,想得到鄰近色、類似色、互補色這一系列的顏色,我們就會使用到色環。

  • 鄰近色 色相差值15°以內的顏色為鄰近色;
  • 類似色 色相差值30°以內的顏色為類似色;
  • 互補色 色相差值180°的顏色為互補色。

而24色色板是幫助我們提取輔助色的便捷工具。

步驟三:找到同色系配色

同色系是指與品牌色H(色相)一致,通過改變S(飽和度)與B(明度)變化產生的色組。同色系色組的推導需要借助拾色板坐標。

我們建立一個基于S(飽和度)與B(明度)的平面坐標系,設定當前品牌色為色值為(S?,B?),連接品牌色色值點與右上純白點(0,100)、右下純黑點(100,0),得到兩條線段。

我們各在兩條線段上均分取得5個點坐標(包含首位兩點)。這樣兩條線段一共就會產生11個(S,B)坐標值,對應著11個同色系色組。

經過上圖的計算,我們可以得到基于品牌色的同色系色階。

步驟四:多色搭配

用于搭配的輔助色應滿足以下兩個條件:

  1. 和品牌色有明顯區分:盡量避免所選輔助色感官上給用戶視覺區別與品牌色差距不大,傳遞的調性太過一致;
  2. 不能過于突兀:根據色彩原理來說,互補色是最能與品牌色本色產生視覺感官對比的顏色,但可能會有些突兀。為了讓顏色的輔助起到豐富畫面的作用,而不是反而讓整個版面顯得不和諧,所以我們選擇互補色的鄰近色作為輔助色,而不要直接使用互補色。

于是根據以上條件,基于品牌色可衍生出3個輔助色:一個與品牌色傳遞調性有明顯區分的類似色;兩個互補色的鄰近色。

步驟五:感官明度校準

經過計算后,我們已經得出了品牌色和三個輔助色。

可以看出,雖然我們提取出的輔助色明度色值都一致,但因為顏色本身自帶的感官明度屬性有所區別。為了讓輔助色和品牌色的感官明度盡量一致,我們要對第一次提取出的輔助色進行感官明度校準。

校準方式是:依次在輔助色上疊加一層純黑圖層,將該純黑圖層顏色模式調整為Hue(色相),就可以通過無彩色系下的明度色值,進行對比。

這樣我們終于得到以品牌色為基準的3個輔助色了。

步驟六:全色系輸出

將得到的輔助色依次進行步驟三的計算,可以得到輔助色的同色系色階。

但因為明度過低時,顏色已經非常接近于黑色,色相在肉眼上幾乎已經趨于一致。所以刪除最左邊的三種同色系顏色。最后得到基于品牌色推導出的全色系色階色板。

三、總結

完成了以上的工作,當然還不算結束。一套標準的色彩系統還會包含中性色規范、顏色的使用規范等等。但相信解決了大部分的需求,剩下的工作也難不倒大家了。畢竟以上的方式只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理性科學的方法,色彩的使用最終還是要融合設計師個人的共情能力。

比如許多產品有了一套自己的色彩方案后,設計師還會根據具體的業務場景去賦予icon、卡片背景等元素不一樣的色彩方案。

希望這個方法能夠帶你發現一些色彩背后的數學秘密。

 

作者:UCD耍家;公眾號:UCD耍家(ID:ucdplayer)

本文由 @UCD耍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漲知識了

    來自江蘇 回復
  2. 也可以用到穿衣搭配哈哈

    來自浙江 回復
  3. 太厲害了

    回復
  4. 已分享,已收藏,很有用

    來自福建 回復
  5. 絕對值得收藏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