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貨 | Instagram設計思路反演

4 評論 19949 瀏覽 75 收藏 13 分鐘

立下Flag:國內不會有Instagram規模的圖片社交產品,如果有,那一定來自微博、微信的衍生品,原因在文中提。本文主要分享Instagram體驗分析過程中,帶給我設計思路上的想法與總結。

一、產品定位

Instagram是一款的圖片社交應用,它通過對行為邏輯的歸類梳理,讓用戶專注于獲取和生產內容,而弱化其社交屬性。

Instagram有以下幾種屬性:工具屬性、內容屬性、社交屬性。

工具屬性提供大量可用、優秀的濾鏡算法,解決用戶拍攝精美照片的痛點需求,讓每個人成為攝影師。

內容屬性是工具屬性延伸出的進一步需求,讓用戶的行為路徑從單單的拍攝延長到分享、溝通。

社交屬性產品內主要有兩部分:

  • 基于圖片的評論
  • 基于關系鏈的私信

前者也作為內容屬性的一部分,和圖片內容共同構建出一個內容社區。產品對兩部分社交屬性的優先級有明確區分——IM模塊隱藏在二級頁面,圖片、評論出現在一級頁面瀑布流中。

以此,就表現層可看出其是一款重內容、輕社交的工具類圖片分享應用。

價值層面上,Instagram已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根據用戶行為細分梳理出的功能邏輯,為用戶的生活分享提供簡單、高效的方式。

二、產品架構

我將結合梳理出的用戶行為對產品架構進行分析。

1. 信息獲取效率

Instagram的navigation bar的第1項“首頁”中的展現形式為瀑布流,內容包括以下三部分:

  • 100%寬度大圖
  • 用戶控件(喜歡、評論、轉發)
  • 評論區

瀑布流展示大圖給予用戶強大的視覺沖擊力和極佳的信息獲取效率,用戶視覺聚焦于圖片。當產生興趣后,進一步瀏覽部分評論或進行其他功能性操作。

ins-1

2. 信息展示效率

Instagram的navigation bar的第2項“發現”中的展現形式為宮格式。作為以圖片為核心的產品,僅展示圖片,做減法減去了所有文字信息,讓所有內容同層次展現。這樣做,一方面減少了用戶的認知成本——不讓用戶去關注是誰發布的內容,另一方面,節約空間以提供最佳的信息展示效率。

以上,也是Instagram明確自己是款重內容、輕社交的產品的結果。

ins-3

3. 無圖片,不社交

Instagram的navigation bar的第4項含兩個Tab——我關注的用戶動態及我的動態。展示別人與別人,我與別人基于圖片內容的社交聯系。

ins-3

Instagram將私信和發現好友這些更為直接的社交元素作為二級頁面,入口分別放置了“首頁”和“發現”頁的右上角。發起私信的方式有兩種:

  • 首頁-圖片轉發
  • 首頁-私信-發起消息/發送圖片或視頻

通過路徑長短可以看出,Instagram鼓勵內容、輕化社交的定位。

ins-4

4. 我

Instagram的navigation bar的第5項“我”中含兩部分模塊:

  • 個人信息
  • 內容展示

個人信息主要以基于圖片的社交信息為主,即關注數和粉絲數(關注者數)。內容展示部分分四部分:

  • 宮格展示——信息展示效率——概況瀏覽
  • 瀑布流展示大圖——信息獲取效率——詳情瀏覽
  • 照片地圖——LBS分類——生活記錄(我的生活)
  • 有我的照片——用戶標簽——關于我的(別人生活中的我)

ins-5

5. 發現用戶

“發現用戶”頁是條目類的信息流,展示用戶信息、功能按鈕、圖片(最近三張)。用戶發現好友的場景是:信息流內瀏覽信息——看圖片產生興趣——直接關注OR個人主頁查看更多——關注。

ins-6

Instagram這里有一點細節值得思考,“發現用戶”頁每個條目下方都會有這條信息的來源說明。這樣做也許考慮消除用戶對好友來源的困惑和個人信息被抓取的顧慮,除此之外,我認為是沒必要進行來源說明的,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綜上,Instagram以上分析的功能都明確其功能定位,并將圍繞定位刪除多余元素,做出極致的功能體驗。

三、交互設計

這里以推薦用戶為例,以Nice為參考對象進行對比。

ins-7

Instagram在“首頁”會定期出現推薦用戶的功能模塊,含以下幾部分:

  • 關閉推薦按鈕
  • 推薦人列表:含用戶信息,關注按鈕,忽略按鈕
  • 查看更多按鈕

此時用戶大體有五種場景:

  • 覺得騷擾,點擊關閉推薦
  • 對某一個人有關注欲望,點擊關注
  • 對某一個人產生興趣,點擊頭像進入個人主頁——關注/不關注
  • 對某一個人不喜歡,點擊忽略
  • 產生添加好友欲望,點擊查看更多

用戶無論進行哪種操作路徑都很短,當感覺是騷擾時,一鍵關閉,不會有任何心理負擔,哪怕一天后再次出現。這種模式我想稱它為“弱騷擾”。

另觀Nice在“首頁”出現的“可能感興趣的人”,它以固定功能模塊的形式出現,點擊上方小三角可選擇查看更多OR關閉推薦用戶。這種非黑即白、二元對立的價值觀真是符合了大多數中國人的思考方式。這樣的設計就造成了,給你兩種選擇:

  • 徹底關掉我
  • 讓我留在你的首頁瀑布流頂部,別把我當成騷擾

Nice的另外兩點區別為:

  • 每次僅顯示1名推薦用戶
  • 刷新方式為下拉刷新

其用戶場景大體以下幾種:

  • 覺得騷擾,關閉推薦功能
  • 對某一個人有關注欲望,點擊關注
  • 對某一個人產生興趣,點擊頭像進入個人主頁——關注/不關注
  • 對某一個人沒有興趣,下拉刷新

顯示1名推薦用戶,同時沒有忽略功能就造成了,當連續推薦給我不喜歡的用戶就需要不斷的下拉刷新,等待時間長,發現好友效率略低于Instagram。

另外就下拉刷新這個交互,刷新推薦用戶的同時必須刷新主頁的圖片狀態。這種功能層面高耦合并不是一種很好的處理方式。

總之,做的這么隨意,要么是過渡性功能,要么這功能一定沒有KPI。這種推薦模式我想稱它為“強騷擾,強作死”。

四、產品氣質

1. 一種生活方式

Instagram對于大多數用戶來說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每天曬娃,曬自拍,曬日常,曬寵物等等。這些結果來自于產品本身所具有的氣質,帶給用戶的心理認知

Instagram頁面功能極其簡潔,每個頁面沒有超過2處的視覺重心和功能重心,絕大多數頁面幫助用戶聚焦于解決某一單一問題如:

  • 首頁——查看其他人有什么有趣的生活
  • 發現頁——看其他人有沒有有趣的生活
  • 發布頁——發布自己的有趣的生活

產品為用戶提供的問題解決方案的方式有以下幾個特點:

  • 選擇少
  • 路徑短
  • 效率高
  • 認知易

這些特點讓用戶可以自然、順暢、舒適的滿足自己的分享欲偷窺欲。

2. 內容社區輕社交

Instagram 對內容重視沉淀和質量把控,其通過其他社交平臺如fb對社交關系鏈的引入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內容的生產和消費。而其對社交屬性的基于圖片的社交設計,使其對 內容生產起促進作用——隱藏IM入口,增加基于圖片的互動,激勵內容生產者產生內容。這一切逐漸造就出良好的社區氛圍,內容生態建立。

換個方向想,圖片類社交產品若將社交做成強需求,如:

基于圖片產生興趣——雙向好友——私聊——關系鏈強化

其最終注定導致用戶遷移到其他社交產品,因為這里的社交脫離了本產品核心即圖片。做強社交,總有誰比Instagram強。

同時,強社交注定會分散用戶于圖片內容的注意力。用戶時間劃分出去給非產品核心價值,這應當盡力減少。

五、Flag理由

國內有兩家做圖片社交做的不錯的產品——Nice和In。兩款都是下載量破千萬的產品。但是他們也很難達到Instagram的水平。原因有以下幾點:

  • 產品重運營,很難走出國門
  • 官方對產品干涉太大,不是生活分享,更像電子雜志
  • 產品定位不準確,強社交和圖片內容混著做
  • 產品功能架構、信息架構復雜,混亂。用戶學習成本、認知成本大
  • 國內的圖片分享達人、意見領袖大多使用Instagram,難以遷移

而想打造像Instagram這樣一種生活方式,不單單要在內,產品打造精心,同時還需要在外,引入強大的社交圈,盤活內容生態。所以可能只有這兩家公司有機會:

  • 微信——強大的熟人社交圈
  • 微博——名人效應聚集地

事實上,微信的朋友圈與Instagram產品定位上是有交叉的——一種生活方式,這也能一定程度上解釋Fb和Twitter掙著收購Instagram的原因: Instagram之于Fb,朋友圈之于微信。但同時也存在著很大不同,如關系鏈屬性、如圖片處理算法。

所以我覺得這種生活方式的出現并爆發是有很大的機會的,怎么去點燃它呢?是Nice和In還是有其他黑馬突入呢?靜靜等待。

 

作者:石英作曲家,微信公眾號:界一先生(jie_yi1124)

本文由 @石英作曲家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ins的首頁是關注者動態,如果是輕社交,為什么不把內容展示放到首頁,而是把好友動態放置首頁呢?而且依據版本跟新記錄,確實是想由工具向社交屬性轉型的。何以得出輕社交重內容的結論呢?

    來自北京 回復
  2. 一看截圖就知道你是 SNSD的粉絲

    來自北京 回復
  3. NICE 的小標簽還是不錯滴~

    回復
    1. instagram也有標簽,它將標簽弱化,懸浮顯示。而Nice將標簽顯示突出。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