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產品的路徑設計
思考兩種用戶使用路徑(一種寬而淺,一種窄而深),就像是我和女朋友的生活習慣,她喜歡把用過的東西全部攤在外面,方便下次一眼就看到然后使用;而我喜歡分門別類的整理好放到抽屜里,下次我再用到必須先找到對應抽屜,打開翻找才能發現需要的用品。兩種方式,孰優孰劣?
有些事情在不同階段我們會有不同的理解:好多小時候的道理,我們大起來未必認可,很多讀書時學的東西,到工作中自己運用起來,發現完全不是這樣。如果有人問我:工作這些時間,有沒有發現什么道理是和之前腦中認為的大相徑庭?我一定會說:那些年我們因為怕多跳轉一個頁面而把盡可能多的內容放在一起的方式真是大錯特錯。至今仍有不少產品和運營會糾結是不是要把某一個行為拆分成很多步驟。
它們中的大多數都用同一個理由:每多一步跳轉就會流失一部分用戶。
以下是我拿到的某個功能產品頁面的留存率,發現了什么問題?(留存率:從前一個頁面順利到當前頁的用戶占初始用戶的比率)
- 前兩個頁面的流失率最高,為什么呢?因為有大量的不堅定(非目標)用戶存在,這些用戶在看到一些表單,上傳等成本較高的操作時,就會放棄使用。別糾結這批用戶,他不在你的設計目標考慮之內。
- 之后的三個頁面流失率其實并不高,為什么呢?因為當剔除了不堅定的非目標用戶以后,剩下的是真正想要通過這個功能達成目的的用戶,因此只要設置得當,路徑清晰,多1-2個頁面又何妨?
Giles Colborne在他的《簡約至上》中提出了合理刪除、分層組織、適時隱藏和巧妙轉移這四個達成簡約至上的終極策略。這些方式當然沒問題,但畢竟該書主要總結的是PC端網頁交互設計的經驗,雖然具有通用性,但不同設備使用方式決定了,用戶在與小屏幕交互時,分層/隱藏/轉移等方式是不會減輕用戶的使用負荷的。常出現的情況是,你通過隱藏解決了視覺負荷,但同時又增加了用戶的思考負荷。PC端有足夠的空間去承載寬而淺的扁平化的設計,移動端的設計思路則必須轉變,由寬而淺到窄而深。
以下是我給出的理由
- 理由1:從PC到移動端,屏幕大小的變化。PC屏幕只會越來越大,而手機屏幕卻因為持握的關系而保持在了5.5寸的極限值。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如何把已經運營多年的PC平臺上的內容放到小屏手機中,常見的自適應僅僅只是重置了頁面布局和部分樣式,可以做一個簡單的想象:原來PC端上滾2~3屏就能看完的頁面,放到移動端會有多長?我想我們一定會有那么一些時候因為頁面太長而對內容望而卻步過吧。
- 理由2:事實上,在移動端用戶其實并不介意多跳幾頁,只要這些頁之間關聯足夠明確,而且確實減輕了用戶的思考負荷,他們就會很開心。在《設計師要懂心理學》一書中把這種做法叫做“漸進呈現”。在用戶使用產品時產生的所有負荷中(視覺/手勢/思考),大腦思考帶來的負荷是最大的?!皾u進呈現”的目的就在于減輕思考帶來的負荷。的確,很多時候對于同一個任務,分步完成的門檻要比一步完成至少看起來要低得多,就是因為“漸進呈現”會減輕任務給大腦帶來的負荷的緣故吧。
上面是兩個同城貨運app的主要頁面,最大的區別在于第一個app把整個叫車流程拆成了3步:選擇類型-需求車型-基本信息,第二個則把所有內容操作都整合到了一個頁面里。顯然,第二個app是希望用整合的方式讓用戶能在一個頁面里面高效的完成所有任務操作,但它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就是貨運叫車這件事情,是不是一個簡單的任務?或者說,用戶在頁面上面進行任意一個選擇的時候,需不需要思考,如果需要,如何給予信息的幫助?很明顯,第二個app把視覺負荷將到了最低,但卻忽略了用戶思考時帶來的更多的糾結。
最后,為了不讓讀者誤解,我必須再強調一下,這些觀點都是基于功能性產品的。這些產品的設計初衷就是要讓用戶去完成一個功能任務,因此簡潔明確的文字引導,合理的交互樣式以及負擔合適的任務流程分拆是這類產品可用性的基本保障。
與功能性產品相對應的,是運營產品:主要指大型活動/推薦/精選等等頁面。在這里我就不討論運營產品的設計思路了,初略的總結就是:“用戶很懶,你需要在最少的時間內或是用最低的成本吸引到用戶的眼球?!?/p>
結尾
PC時代的淺而寬在移動時代也許已經不再是金科玉律。由于屏幕的限制,我們或許需要拿出更多“砍內容”的勇氣,同時不要害怕窄而深的路徑,這樣才能讓移動端的體驗越來越好!
作者:俞俊偉(微信號yu8656302)新浪微博交互設計師,交互界新人 2年互聯網產品設計經驗,目前負責微博全站用戶運營產品的優化及日常維護&獨立負責微博股票產品的設計工作。
本文由 @俞俊偉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