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高級交互設計師:什么是優秀的設計思維與方法?
交互設計師需要什么樣的設計思維與方法?又如何具備呢?本文作者秦銀將自己對優秀的設計思維與方法進行了分享,希望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啟迪。
《深度解析-優秀設計的設計思維與方法》,為什么我想分享這個課題?
在我現在的職業中,每天都在與很多設計師溝通評審設計方案,也會常常做一些面試的工作。這些工作內容讓我有很多機會傾聽了解其他設計師們的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我越來越發現,在年輕設計師里一些普遍存在的問題,以及他們的困惑。這些問題都相對比較集中。
在講設計思維的方法之前,我想先從兩個案例開始。
這是一個店鋪數據分析的一個平臺。
在一次面試中,有位設計師向我闡述他的設計方案。他告訴我他做了市場調研,進行了頭腦風暴,梳理了線上流程,研究了信息架構,并且他還體驗地圖分析了行為路徑等等,最后他告訴我的方案的設計關鍵詞是讓信息有序化 + 互動性 + 社交性。當然實際上他的設計方案與他的分析沒有什么關系,因為我聽了很久也不知道他要解決什么問題,而方案與設計關鍵詞也并沒有太大的關系。
我再分享一個案例,是我在一篇文章上看到的,facebook 的總監講述 LIKE 的新設計。
他對 like 的新方案的闡述是這樣的。這個設計的目的是希望對 like 按鈕進行改進,增強用戶互動的意愿,以及提升 like 的表現力。而他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理解——什么叫增強互動,什么叫表現力,背后的產品目標是什么?是用戶可以更多的表達。然后他開始找如何讓這個目標具體化。尋找更多可以被普通認知&廣泛使用的 reactions。 他通過各種途徑去找,最常用的表情是什么,搜索的表情是什么,最多的短評論是什么。這其實是一個相關性的手段,設計師希望可以從側面尋找大家在表達過程中喜歡用什么 reactions,然后他找出來了,并使用之前定義好的原則來進行篩選,完成設計方案。
我想知道大家看完這兩個方案以后,有沒有什么一些感受?
我的感受是:第一個案例是方法論的堆砌,在這個方案里你可以聽到非常多設計的專業詞匯,但是唯獨你聽不到產品的目標,具體問題,針對這個問題的具體解決方案的思考。而第二個方案我沒有聽到對方法的強調,卻能讓你明白他到底在什么,并且可以感受到他的目標,設計方案和背后思考的道理。這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有理有據的過程,是專注于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這里需要補充一點,我并不是覺得第一位同學不夠努力,相反我認為他已經比很多的設計師要努力,他的問題是出在努力的方向上。對于設計師真正應該去做什么的意識是設計界普遍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年輕的設計師他們更喜歡去通過新各種方法來包裝自己的設計,以顯得自己看起來比較專業,但是用這種方法做出的設計缺乏比較明確的目的性,設計方案常常經不起推敲,也缺乏說服其他人的可能,這也是設計師改很多次方案的主要原因。
設計是否真正解決了問題是衡量一個設計是否好或合適的一個標準。設計師完成優秀設計與有問題的設計最重要的差別是設計意識的區別。
形式化的設計意識完成的是有問題設計,深度化的設計意識才能完成優秀的設計,我把這兩者簡單命名為形式設計&深度設計。我們來看一下這兩者之間的不同。
一、形式設計和深度設計
形式設計是一個逐步 check 的線性設計過程。深度設計是一個緊緊圍繞目標的設計過程。
形式設計以產品的需求為起點,然后分析,提出設計目標,到最終的設計方案。
深度設計以產品的目標為起點,然后開始緊密圍繞目標進行提問回答。為什么要做這個(價值),要解決什么問題(目標),我可以通過什么手段來解決這個問題 + 我的具體解決方案是什么?(目標的具體化)我的這個方案是否真的能夠解決這個問題?(設計方案 + 方案的評價和決策)。所以這個過程是價值—>目標—>目標的具體化—>設計方案。
這兩種思維方式對設計的結果有明顯的影響。
1、以產品的需求為起點是錯誤的開始,產品目標決定了設計的方向
產品需求和產品目的是有區別的。產品需求是產品經理對他所感知到的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并不是產品為什么要做這個以及它的價值是什么。產品的目標一般是抽象的,提煉的時候我們需要從商業和人性的角度去思考。提煉產品的目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過程,明確了目標我們的設計才可能是走在一個正確的方向上,正確方向上的設計才有好壞之分,錯誤方向的設計是無效的。提煉產品的目標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需要設計師花費精力與產品經理反復溝通。
2、精力的分配不同,花精力深入提問思考才能做出經得起推敲的方案
形式設計的流程里 10%-30%的時間是做分析,絕大部分的時間都是在出設計方案上。前期的分析都是羅列方法套模板的一個過程。比如我舉的第一個案例,它前半段的分析套用在很多的設計方案前都可以的,因為它完全不是針對問題的,只是為了存在而存在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
而深度設計的精力分配恰恰相反,絕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分析上,而不是做最后的設計方案。
深度設計與形式設計的思考方式是不同的。深入設計的思考方式是提問跟回答,不斷的反復的提出環環相扣的問題,然后回答提出的問題。這種方式才能讓我們深入去思考,給出的解決方案才可能是有道理的,經得起挑戰的。
3、設計的檢驗標準,深度設計各個環節的結果產出需以最初的產品目標為檢驗標準
形式設計的各環之間的前后聯系薄弱,非常容易斷層,分析過程與設計結果的關系不大。深度設計的每個環節的產品都是基于目標,它能讓我們在任何一步都有一個衡量的標準,衡量你當前的分析和產出是否符合最初的目標。設計是需要有一個客觀的決策標準的。
二、深度設計的過程
深度設計的過程是一個深度思考的過程。但是如何有效地進行思考對于有些設計師來說還是有些困難的。但是思考的邏輯是可以訓練的。加強訓練就可以讓自己的思考更深入。
1、深度設計需要設計師要提升設計的意識
普通設計師跟優秀設計師最大的區別是設計的意識,一般設計師都會工作,普通設計師把自己跟其他人分得很開,比如說這個是屬于產品的工作,這個是屬于什么工作,這個考慮是很片面的。產品的意圖在各環各節,最終是設計師做出來的方案,所以設計師應該要考慮的更多,而不是說把自己的工作放在我要做一個流程上面。當一個設計師把自己的視角太高,那么他對設計的影響也越大。設計師應該要有意識地站在更好的視角上,更多地去影響產品,創造更多的價值,
2、思考的邏輯方法
使用邏輯樹可以得出解決問題的的各種方案。通過序列分析法,按照以下步驟進行:
- 是否有問題?
- 問題在哪里?
- 為什么存在?
- 我們能做什么?
- 我們應該做什么?
在對每一個問題的分析是都應盡可能地遵守 “完全窮盡” 的原則。
將我們對問題的思考羅列出來,并根據因果,類似等原則進行歸納,組織成一些有意義的思考結論。
3、如何獲得產品的真實目標和目標的具體化
產品的真實目標一般而言各方是可以達成共識變為一個確定的內容。但是歸納具體任務卻是一個差異化解讀的過程。每一個人對事物的理解,人性或商業的洞察會存在深度不一樣的情況,羅列出同樣的一些問題,但歸納出的具體化并不是太一樣,這里確實體現了能力的高低問題。這個問題是于設計師的感性&理性的綜合能力有關。一部分是天分,一部分是由于知識的深度與廣度導致的。
三、設計師的瓶頸
設計師的職業發展是有幾個階段的。
- 學徒期。設計師的入門階段,跟著導師學習處于聽差辦事的階段,完成一些簡單的執行。這個過程大概是入行的前 1-2年。
- 生存期??梢元毩⑼瓿刹糠猪椖?,積累了少量的經驗,你每次的設計對你來說可能都帶有一些隨機或不確定性。能力并不穩定,處于摸爬滾打的階段。這個過程大概是從入行后的第 2-3年
- 適應期。你可以獨立完成一些較大的設計項目,積累了一定的經驗,也總結了一些零星的設計方法,但是這些方法并不成體系。這個過程大概是從入行后的第 3-5年,5年 是一個坎,你會發現很多設計師要么就停滯了,維持當前的狀態很久。
- 專業期。有設計方法,并且逐步完善個人的方法體系。由上一個階段進入到這個階段是比較難的。發展到這個階段的設計師說明他們已經深入理解了設計師應該如何工作如何發展,并且按照自己的方法體系有序的發展下去。
- 影響期。這個階段的設計師就是行業的精英了,他們由非常完善的設計方法論體系。他們會經常用這些設計方法體系影響行業影響后輩的設計師們。
由適應期到專業期的發展是設計師蛻變成優秀設計師的一道坎。這個瓶頸是很多設計師當前或未來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但是從本質上來說,設計師的瓶頸基本都是源于知識的瓶頸。
四、知識圖譜
設計師應該學些什么知識,應該建立一個什么的知識體系。我覺得需要有一個屬于設計師的知識圖譜,為一些迷盲在于不知道自己應該學什么&應該怎么樣去提升的設計師們提供一個可以努力的方向。我羅列了一下我認為設計師應該具有什么樣的知識系統。
- 思辯的能力非常重要,設計不僅需要感性能力,也需要理性能力。理性的分析,理性的表達,理性的說服能力,這些都需要設計師有意識的訓練自己的邏輯思維考慮能力。 哲學類&邏輯思維類大家可以去涉獵。
- 對商業的理解。現在大家做的設計幾乎都是商業設計,不了解商業,沒有商業意識的,在實際的工作中會不太容易站在產品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設計。設計師需要不斷的在商業和用戶之間來回衡量。你想能做出好的商業設計,就需要了解互聯網的發展、商業的模式、創業、經濟、金融或者是技術。
- 對人性的理解。設計師對人性并不陌生,大家所接受的設計教育一直也都是以用戶為本。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我覺得大家對于人性的理解還可以更深入一些。尤其是激勵和動機,社會群體這幾部分的內容對設計非常有價值。當你對這類知識了解的足夠深入時,你會發現你的設計思維能力會突飛猛進。
推薦的設計書單?
第一排:基礎入門級的,設計師人人都會讀的。如果你沒有讀過,也可以當作知識普及來讀。
第二排:排版類。設計的呈現最終還是落腳到每個頁面,每個點,每根線。排版的能力還是需要大家好好學習的。
第三類:心理學方面的。其他設計推薦的稍少一些的門類,我個人比較感興趣的,關于人性/認知/激勵/動機/群體這些心理學知識也確實會對設計有幫助。
有些比較偏理論,會有些難讀,但是分析透了會非常有價值,尤其是秩序感里的第四章-視覺的節省,對于如何讓設計語言精簡,人們是怎么認知秩序的,很有價值。但是確實比較枯燥也很難讀,這一章節我有做過整理,大家可以關注我的公眾號設,后面會發出來。
其他:商業/思維/行業之類的還有一個是關于設計直覺的,就是用戶對于視角加工一方面的書。
作者:秦銀,騰訊高級交互設計師
來源:36氪
文章鏈接:http://36kr.com/p/5048593.html
版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遵循行業規范,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若標注有誤,請聯系主編QQ:419297645
有沒有關于心理學等的書籍推薦啊
能從人性的角度來把控自己的產品是最初讓我對設計心向往之的理由,這篇文章更多的是給我們這些后輩以大方向的指引,像一束陽光照亮了前方混沌不清的道路。
即使用形式設計,只要把70%的精力放到前期,也是沒有問題的~
外包?
關于第一個問題,我感覺第二個之所以可以描述的很清楚,最主要的還是這個問題本身就簡單,而第一個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這兩者本身在描述難度上就有很大的差距(當然,可能第一個面試過程中的講述思路也存在問題),所以,想請問,像一個系統性的問題,要如何去描述才會比較清晰呢?
請教一下,關于第一種設計方法,從需求入手,逐漸分析出目標,之后也應該會緊跟目標進一步思考設計吧,和第二種設計方法屬于包含關系。您認為呢?
前排拜大佬,書單看不清+1
書單看不清
同樣,我比較關注社會心理學的一些東西,畢竟我們做東西,還是要考慮一些社會積極發展的東西??纯船F在社會上的東西。。。一聲嘆息啊。
恩,這個寫的很好,如果產品不做到一定深度,且經驗不是很豐富的人是不能理解的。也許是一種沉淀后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