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被帶節奏」反思自己設計中的惰性心態

0 評論 15717 瀏覽 10 收藏 6 分鐘

最近在做設計的過程中又犯了錯誤,背景大概是這樣的:PD之前已經給出了一份信息詳細、「很交互稿」的Prd,而我因為需求在交互快定稿時業務邏輯被大改過、下周要參加脫產培訓需壓縮交付時間等因素,在應對心態上有些不夠積極和淡定,比較急著把這個需求快速完結掉,好騰出時間投入到接下來自己更感興趣的、由UX驅動的新合作模式長線項目中去。于是在粗略瀏覽完Prd和梳理完背景信息后,我很快便進入了細節設計環節,過程中產生了一些質疑想法,但沒有深思下去;直到設計內審時被挑戰了幾個整體設計上的問題,才意識到雖然很多問題之前想到過,但因為缺乏追問深度和對自我判斷的堅持,最終把自己陷入了業務方的節奏當中。

為什么我會被業務方帶了節奏?

實習 + 正式工作以來,我在不同項目中遇到過風格各異的產品經理,有人口述需求從不寫Prd的,也有人恨不得把Prd畫得和交互稿一樣精細。與前者合作時,往往需要進行反復多次地確認,才能把需求的種種細節清晰化,在細化和糾正自己對需求背景的理解時,往往也面臨著多次改稿;但是做設計時思維受到的束縛相對小,對方不會在文檔里給出什么具體的解決方案,在方案圖形化階段設計師有著充分的自主發揮空間。與后者合作時,光看Prd就能得到足夠豐富的背景信息,需要再確認細化的信息相對偏少,此類產品經理往往也比較重視用戶體驗的價值;但容易被對方詳細到每個按鈕交互細節的說明等限制住思維,被過早過頻帶入對種種細節的推敲中去,卻弱化了對產品整體設計上不合理性的思考,也即「被帶節奏」。

一方面,是自己對需求的抽象提煉能力還需要提升,除了將用戶與業務需求轉化為解決方案這一設計師基礎技能之外,也要加強從用戶與業務方給出的所謂解決方案中提煉出用戶需求本質的能力。特別是一些有較強業務運營導向的需求,業務方給出的解決方案其實很多都是「業務想推給用戶看的」、「業務認為用戶會看的」,而不是「用戶自己真正想要的」,而設計師需要盡快意識到這一點并提出疑問、思考出更好的解決方案,而不是陷在錯誤的方案思路中做無用的細化。

另一方面,是這種合作模式本身的固有缺陷,設計師對需求前期的參與和理解程度不足,需要設計師主動向業務方提出問題和表達前期參與意愿(而不是滿足于干好份內的事情),主動驅動合作模式朝交叉共創的方向發展,這也是我最近在嘗試的方向(見前一篇文章)。不過,個人感覺這也需要建立在設計師本身有比較良好的專業能力、業務理解深度、溝通合作與拿結果能力的基礎上,否則會比較難以得到業務方長期的信任與放權。

少一點猶豫,多一點堅持

在做設計的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冒出來一些自己的想法,但目前來看對想法的堅持力度還不夠,當業務方給出涉及業務邏輯復雜、開發成本高一類的理由時,甚至是自己覺得在業務/技術上有推進障礙,就會比較容易產生放棄的念頭。

想起以前聽一位認識的設計專家的工作坊時,就有提到過新人設計師容易犯過度為產品、開發著想的錯誤。這種情況說好聽點是考慮周全、會變通,說難聽點就是不自信、缺乏自己的判斷與堅持了。在大的用戶目標達成一致的基礎上,對于對方給出的一些看似合理的緣由,有時其實只要多追問幾個「為什么」、多用堅定的眼神和語氣表明自己的態度,就會發現其實推進起來并不是那么困難。

評審前多反問幾次自己

在最近發起的兩次內部評審中,有一次我在評審前根據之前的經驗,紙筆列了幾個聽眾可能產生的提問并進行回答,而另一次則是直接上陣。最終顯然前者的效果要更好,對被提出的問題不少能以「這個問題我也想到了」、「這個問題我之前和業務方提到過」的開頭來應對,方案整體的說服力會更強,而偷懶略過自問自答環節就會更容易慘遭挑戰而疲于應對。

 

本文由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 @鴻影?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