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 iOS解鎖功能的交互設計
前段時間在知乎上看到有關于iPhone解鎖功能的幾個觀點,覺得頗有意思,也想說說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原觀點們如下:
1、我觀察3歲的小孩用iPhone很容易上手。比如,iPhone的開鎖,小孩甚至不用學就會用。因為觸摸是人的天性,同時iPhone通過箭頭圖標,向右滑動的文字條(小孩看不懂文字),來暗示手指觸摸向右滑動來解鎖。自然和人的天性是一致的。大人因為成年后受污染較多,反而不一定立即學會iPhone解鎖,可能需要看文字解釋來理解。所以不識字的小孩可能比老年人更快學會使用iPhone。需要用文字來解釋的交互不是好交互。(知乎,allenzhang)
2、說iPhone的解鎖一個3歲的孩子似乎天生就會,這實在是有點扯。你不能把一個3歲孩子無意識的抓一下,理解為他會了。iPhone解鎖不是它理解起來有多自然,而是它的學習成本足夠低,只向你展示一次你就會了。還記得第一代iPhone的電視廣告嗎?上來第一個鏡頭就是在跟你展示解鎖。隨后是橫向翻轉、瀏覽照片等等。在這之前我們幾乎從來沒見過一個設備在屏幕上可以滑動操作,包括在電影作品里。所以第一次見到它時,我們大呼驚嘆。(回應“騰訊張小龍談用戶體驗”那幾條理解,尹廣磊)
3、在3歲小孩對解鎖容易上手這點上,覺得尹說得比較貼切, 交互模式由當年的代碼控制,到菜單控制,再到鼠標,觸摸,都是學習成本的不斷降低的過程,當初要記n多代碼才能操作,現在變為觀察,點擊動作,人們所需掌握的”原語 primitive”在減少(出自About Face 3的觀點)。 ?小孩和大人學習時間差多少這個需要實驗數據, 或者感覺上小孩子會快點可能因為小孩本來學習能力就比大人強, 所以不一定是iPhone這個滑塊設計的效果。 ?張的原文寫”需要用文字來解釋的交互不是好交互” 但是我點疑惑, iPhone上滑塊不是就有”slide to open”的文字解釋么?-_- ?說法有點矛盾……(知乎,Alan T)
ios新舊兩種鎖屏頁面
先簡單的就解鎖頁面做一下分析:
新舊解鎖界面,無非就是在引導一個方向向右的、行為是滑動的動作。
舊頁面一共包含了四個引導性元素:
- 按鈕上的右箭頭;
- 文字內容上的閃亮方向;
- 文字的內容;
- 按鈕與凹槽。
其中1指示了方向,2指示了方向和行為,3指示了行為,4提供了直觀的可操作區域、同時限定了方向和行為。
新頁面一共包含了三個引導性元素:
- 文字開頭的小右箭頭;
- 文字內容上的閃亮方向;
- 文字的內容。
其中1指示了方向,2指示了方向和行為,3指示了行為。
個人看來,總體的四個引導性元素,箭頭、文字閃亮方向、文字內容和按鈕凹槽,這四個東西的易于理解性,是:文字閃亮方向﹥按鈕和凹槽>箭頭﹥文字的內容。
文字閃亮方向是涵蓋操作信息最全的引導性元素,也是最依據本能來設置的引導元素。想想多少人曾經拿手電筒逗小孩去踩或者按,還有多少人曾拿著激光筆逗貓逗狗,追逐亮的東西,本來就是本能層面的東西。至于拿腳拿手掌還是手指去夠著亮點,要看亮的區域大小和適宜用什么部位去接觸。亮點位移的快慢,也決定了是跳著點還是跟著滑動的行為。iPhone上,這個文字亮的區域約莫一指寬,用與底色對比而言很亮的白色、適宜的速度來閃亮的滑過去,自然而然的引導了一個用手指點觸而后跟著滾動的亮點往右滑的行為,所以這真是一個非常自然的超棒的設計。
按鈕與凹槽是用現實中的概念模型來引導操作。按鈕提供了直觀的可點擊操作的區域,按鈕和凹槽的形態,限制了只能往右拖動,也是個很清晰的引導性元素。但與文字閃亮方向相比,個人認為還是稍遜一籌,文字閃亮方向是利用了本能的引導,而這個是利用物體隱喻的自然限制來引導,可以說是“應用儲存于外部世界的知識”,是稍微需要思考和理解一下的。新解鎖頁面是直接把這一元素去除了,個人認為,舊解鎖頁面出現時,滑動以解鎖的行為模式還沒有被用戶所接受,以擬物的按鈕和凹槽,提供了模擬現實的操作模式。而等到這個行為模式被普遍接受之后,即使沒有了按鈕與凹槽,也不會造成困擾和迷惑,反而因為沒有了固定的觸點而簡化了滑動的行為。也算是一個從手機模擬現實環境到手機建立自身操作模式的過程。
箭頭符號只引導了方向,沒有表現行為,信息不全。在舊解鎖界面,是放在按鈕上輔助指示方向;在新解鎖界面,箭頭符號更是被被弱化了很多放在文字前面,指示性更弱了。此外,箭頭符號所表示的意義,也是需要學習的,查了一下,大致是在幼兒園階段有教。
文字的內容這一引導,是最為直接的文字說明,沒有標明方向,只指示行為,同樣也是信息不全。雖然它很直接,但把它放到最后,是因為,識別它需要的知識基礎是最高的,不知道這么說能不能說明白。個人看來:看懂文字閃亮方向這一引導,只需要跟從本能;看懂按鈕與凹槽這一引導,需要認知上對外部環境的一些物體形成操作模型;看懂箭頭符號,需要能識別這個圖形蘊含的信息;看懂文字說明,需要掌握這門語言明白這些字的意思……另外,在這里,slide to unlock也為文字閃亮方向這一信息,提供了媒介(沒有文字信息的話在啥上閃呀……),其實說起來這個有點像電梯指示上下樓的滾動小箭頭標識,只不過電梯用了兩重信息來指示狀態,而舊解鎖界面用了四重信息來引導操作。
現在倒回去看最開頭的原觀點們中的沖突:
1、“3歲的孩子似乎天生就會iPhone解鎖”是偶然還是引導得力?
去新浪微博用“小孩 滑動解鎖”搜了一下,搜到不少14個月、一歲半、甚至還有一歲零一個月的小孩無師自通會了滑動解鎖iPhone的例子,我不認為這和尹廣磊說的一樣,是“無意識的一抓”,文字閃亮方向和按鈕凹槽,是非常自然的操作暗示,小孩子是有能力根據指示操作的,而不是隨意一抓。尹認為iPhone解鎖易學在于“學習成本足夠低,只向你展示一次你就會了”,但是學習成本低其實本來就要建立在設計合理的前提下,我認為這么說稍顯不太合理。
2、大人和小孩學習解鎖的難度?
allenzhang對于大人反而會較慢學會解鎖的解釋是大人受“污染較多”( ̄_ ̄|||) ,Alan T認為是沒有具體數據支撐或者是小孩的學習能力要強于大人。首先我認為大人反而比小孩學的慢是合理的(雖然也沒有數據支撐),因為小孩什么也不懂,反而是最跟著本能走的,他們最先感知的可能是文字閃亮方向或者按鈕凹槽的隱喻,然后立即跟隨本能進行操作,大人們是“克己復禮”的,教育是要在教導人們約束和掌控本能的,大人對一切會用更審慎的眼光來看待,對本能感知到的信息不會立即采取行動,可能最先關注的反而是文字信息,自然也就比小孩理解的要慢了。
3、“需要用文字來解釋的交互不是好交互”和“iPhone上滑塊不是就有”slide to open”的文字解釋么?”
我認為slide to unlock不算是對于交互的文字解釋,只是指示交互操作的又一重信息。allenzhang的意思,大抵是指對于一個單個交互操作,是否需要另加不含任何交互性質的文字解釋。確實需要文字來解釋的交互不是好交互,好的設計,必須“保證用戶能夠隨時看出哪些是可行的操作”,如果需要另加解釋說明,就已經證明了本身的復雜性。
作者:青銅央央
來源:簡書
原文鏈接:http://www.jianshu.com/p/1a24b68f740f
本文由 @青銅央央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