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用戶體驗趨勢報告

7 評論 22167 瀏覽 142 收藏 26 分鐘

在2017年我們看到了很多用戶體驗的進步和優秀的產品。在與來自全世界的189489名設計師分享學習了1926篇優秀文章之后,我們(uxdesign.cc)分析得到了2018年的一些用戶體驗趨勢。

1 用戶體驗的死亡與重生

作為用戶體驗設計師,我們一直都在爭取盡早地參與戰略決策,現在,設計師在項目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那么我們要如何應對呢?

  • 你的app的用戶引導頁使用體驗如何呢?下面是最佳的自查表;
  • 不確定哪種導航最適合你的網站?去看看網站設計樣例庫;
  • 首頁標題不吸引人?來試試A/B測試。

在過去幾年里,用戶體驗得到公司和媒體越來越多關注的同時,用戶體驗的很多部分也被模塊化、范式化了?;蛘呶覀兛梢赃@樣說:用戶體驗已死。

在2016年的趨勢報告中,我們指出“用戶體驗設計師的門檻很低,以至于這個崗位很快將不復存在”。進入2018年,這個預測終于快變成現實了。我們設計的平臺和頻道需要一套新的技能、方法和知識體系,而這些都超出了網站和移動端UI設計師的能力范圍。

用戶體驗設計師們開始擔憂自己的職業生涯。但如果你已經是這個行業的“老炮兒”,你就不會覺得這是件新鮮事。從網站“站長”,到“信息架構師”,到“交互設計師”,再到“用戶體驗設計師”,我們一直在適應著工作,并且更換著稱謂,但我們的工作目標一直沒變——為用戶創造有價值的產品。

這個行業在不斷成熟,預算增加,設計工具越來越好用,我們不能指望每位設計師都成為行業精英,我們也不能指望2018年的工作方式和2008年相同。

當廣義的“用戶體驗設計師”在逐漸消失的時候,我們看到了一些同行在嘗試新的機會:

  • 一些設計師轉型新的技術領域,比如虛擬現實、對話式設計、語音交互等;
  • 一些設計師聚焦在更細分的設計領域,比如動態設計、原型設計、交互文檔撰寫等;
  • 一些設計師在向產品設計師轉型,擴大他們的工作范圍,不再局限于交互設計,更多關注產品戰略層和業務層。

在2018年,隨著工作范圍的擴大,對業務和戰略的理解變得越來越不可避免,更多的用戶體驗設計師將轉型為產品設計師。

適應商業術語只是第一步,我們必須要和商業伙伴談論用戶研究、CRM、EBITDA、商業目標、重新定位、盈利模式、搜索引擎市場、著陸頁等等。更重要的是,我們必須學會怎么“穿商務裝”。一個方案聽上去可能不錯,但如果商業分析論證不可行,我們就決不能投入太多精力。

“設計改變生活”聽上去就像放在LinkedIn主頁的偉大理想,但我們考慮用戶體驗同時,也必須衡量商業價值。

在2018年,設計師們將在產品設計、經驗積累上,都更加注重戰略層。事實就是:我們并不是藝術家,而是企業的一員。

2 即時性設計

移動互聯網和社交媒體的快速發展,降低了人們對產品的耐心。這會怎樣影響你的工作呢?

社交媒體的流量增長迅速。Snapchat將每個人的生活平鋪開來,讓你可以隨時跟朋友互動。即時通信平臺,從WhatsApp到Intercom,都在降低溝通成本。工具、基礎設施和地理壁壘,已經不再是限制彼此溝通的因素。

唯一的規則就是:即時性

在Wi-Fi覆蓋的城市里,新的物理空間在慢慢形成。攝影師們在Instagram上分享特色餐館,增強現實技術使城市的任何景觀都為你所有,歡笑、掌聲和社會反饋也證明了,這就是我們期待并且習慣了的生活。但期望也在迅速變化:

  • 醫療機構已經開始提供7*24小時的視頻門診;
  • 在線約會app打破人們的社交壁壘,改變了戀愛統計的方式;
  • 各國政府也被要求迅速、透明地處理危機并公布調查結果。

用戶期望盡早地使用產品和服務,無休止的功能增加、推遲交付會讓用戶失去耐心,企業需要做出改變以適應時代,要更早、更快交付產品,為用戶帶來價值。這些期望甚至會跨渠道傳遞:如果你的產品在Snapchat上,那你就必須按照平臺的更新節奏來更新產品;如果你的企業使用對話機器人,那它需要知道何時將用戶轉到人工客服處。

在2018年,我們必須后退一步,重新審視產品、品牌和用戶,從而找出產品和業務在這個被即時性支配的世界中生存發展的方法。人類學家、民族學家和思想家已經對即時性研究了相當長的時間。那么作為一名設計師,你將如何將即使性的思想融入到產品設計中呢?

3 同理心和包容性

2017年,全球性的關于文化認同、多樣性和包容性的大討論,也引起了設計公司的關注,一些公司已經有所行動。

2017年的一個熱門話題是硅谷的性別歧視。這一年,工程師們發表了令人震驚的論據,來說明女性從生理上就不適合編程。這一年,世界開始關注同理心在商業及其他領域的重要性。幸運的是,用戶體驗設計師們一直在關注同理心的設計,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之所以作為一門學科存在,是因為產品的創造者和使用者截然不同:他們有不同的年齡、性別、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政治觀點,他們來自不同的城市或國家,但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思維方式的不同。

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以及把用戶帶到產品設計中的思維方式,是為了減少設計師和用戶的不同,是為了填補人和人之間的“鴻溝”。

有兩種設計策略可以用來填補這個“鴻溝”:

  1. 將用戶研究方法融入到設計過程中,這能幫助產研團隊盡早發現產品功能的缺陷。舉例來說,在產品發布之前,先進行用戶訪談或灰度測試,早發現問題,早解決問題;
  2. 搭建多樣化的設計團隊,避免產生這個“鴻溝”。這并不意味著用戶研究不重要,但是成員的多樣化有助于不同觀點和思維的碰撞。Facebook的emoji沒有考慮不同膚色的問題,就是一個反例。

2017年,在uxdesign.cc上關于設計多樣性的文章有很多,事實上,我們在一個月內專門發布關于設計多樣性和包容性設計的文章。有前瞻性的公司,也在包容性設計上有所行動,致力于提升團隊組成、工作方法和流程的包容性:Airbnb發布了包容性設計的工具包,微軟宣布了一個包容性設計的框架。

考慮一下:如果你的下一個項目要求包容性設計,那該怎么辦呢?

在2018年,多樣性和包容性不應再僅僅是設計會議的主題或者幻燈片上的流行語,而應是設計團隊普遍應用的設計思想。

4 每個界面都是一個故事

在設計行業,講故事和文案從來就沒被重視過。隨著用戶的操作動作越來越分散,我們要確保產品講述的故事是連貫的、清晰的、有趣的、有人性的。

瀏覽一個精心打造的界面就像閱讀一個偉大的故事,這意味著每一名設計師在設計界面時都是在講故事,不管是設計登陸頁、商品頁、表單,還是對話機器人。忘記功能模塊、界面網格、顏色搭配、用戶畫像,思考你要講述內容的核心是什么。在用設計軟件設計原型圖前,是否應該先用文本編輯器列出故事提綱呢?

去掉所有的視覺元素,能幫你專注于思考核心信息。

對話界面的普及,讓設計師和程序員們認識到文案對于用戶體驗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對話機器人的用戶體驗幾乎完全取決于用戶和機器之間的文字交流,每個詞都必須精心挑選,以確保用戶與機器人交流順暢。

事實上,很多用戶在閱讀內容的時候忽略了產品本身,無論用戶使用的是電紙書、瀏覽器、RSS、甚至谷歌AMP,都是這樣。

當去掉所有設計元素,你的頁面是否仍然講述一個連貫的、清晰的故事呢?

在2017年,用戶體驗設計師和內容產出者在默默合作著,這個趨勢將在2018年更加明顯,撰寫“用戶體驗式文案”是一項技術,在設計公司中,甚至會出現相應的職務。

作為一名用戶體驗設計師,你如何能把更復雜的故事技巧融入到你設計的產品中呢?在一天結束的時候,試著思考你的產品究竟想說什么故事。

5 重塑設計過程

越來越多的公司要求設計師們不只設計產品,還要思考設計過程、工作流程,是時候重塑設計過程了。

十年前,智能手機橫空出世時,用戶體驗設計師們開始設計手機的軟、硬件,我們要忘記之前的桌面設計,重新思考用戶需求和用戶行為、設計新的界面。在下一個十年,用戶體驗設計師們將有另一重身份。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區塊鏈、對話機器人和其他新興技術下,界面設計不再重要了,我們的價值不應僅僅體現在界面長什么樣,更應該體現在分享我們的工作技能和思維方式,幫助公司構建健康、可持續的運轉系統。

不過,這些都不是新知識,作為交互設計師,我們的大腦已經養成了系統、非線性地觀察世界的方式,我們理解架構、創造框架、設計模式、測試、迭代、再測試,相比于畫原型、設計導航和組織架構,這種設計思想還可以用在很多更有趣的地方,可以用在UI和產品設計之外的更廣泛領域。如果我們把同樣的系統思維應用到公司的組織結構圖上呢?如果我們把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原則應用于每天的會議呢?如果我們運用用戶研究能力來理解公司的其他團隊想要和需要什么呢?

產品設計的思想可以應用在任何事情上。

現在的公司已經越來越開放,愿意傾聽員工的反饋,也希望員工暢所欲言,幫助公司設計、協作、處理、優化流程。為什么你還在抱怨糟糕的會議制度,而不是重新設計呢?

談到產品設計,這點變得更重要。公式化的設計過程很難適應當前產品的復雜性?,F在開始質疑你的設計過程,在設計之前先思考設計過程。

在2018年,我們講如何運用工具和技巧,為用戶設計產品的同事,也為公司和同事創造更好的工作體驗呢?

6 新一代協作工具

畫原型從來沒像今天這么容易,好的協作方式也從來沒像今天這么重要。

原型是與團隊分享想法、收集用戶反饋、提出問題和尋找解決方案的最直觀的方式,每周都有新的工具或插件提高設計師畫原型的效率,每類項目和每位設計師都有最適合的原型工具。但是產品設計是協作的過程,畫原型只是其中的一個階段。在2017年,設計師的注意力已經從原型轉移到整體的設計過程。

實時協作

與其被動地觀看別人分享的屏幕,不如利用協作工具,讓每個人都參與設計和討論。實時協作縮短了流程耗時和迭代周期,這對于異地團隊尤其重要。Google Docs是第一款成功的在線協作產品,此外還有Freehand、Figma、Mural.co、Stickies.op、Pixelboard,以及有屏幕共享功能的Slack。

版本控制

研發同學都知道,每次在Git上編輯代碼的同時,還能記錄下相應的操作和變化,而不用通過《最終版_v2.2.3》這類的命名方式記錄版本。Folio、Abstract、Kactus和Plant都有版本記錄的功能,在2018年還希望看到更多類似的產品。

知識共享

協作的效率高于原型評審和文件管理,更有價值的一點是分享知識和見解。我們收集到那么多用戶反饋,不能讓這些有價值的內容只留在Google Doc里。為每個項目創建知識庫,所有團隊成員在這個知識庫里共享知識,是2018年的一大挑戰和機遇。WeWork通過Polaris獲得和共享研究數據;Milanote通過創建工作臺執行項目;但這些團隊仍需要收集和共享數據的工具,并要求這類工具性能穩定。

在協作辦公領域還有很多機會,如果你在尋找2018年的業余項目,那么探索協作共享的新方案不失為好想法。

7 品牌不只是logo

我們步入了碎片化的時代,品牌不只意味著看上去什么樣或者大眾媒體如何評價。弱化視覺元素的經驗推動設計師重新思考品牌的個性、特征和意義。

幾年前,品牌風格指南是一個巨大的PDF,需要涵蓋多個視覺方面的內容,比如排版、顏色和圖像等。數字時代到來后,風格指南開始利用元素連接品牌和用戶,包括標題樣式、網格系統和更細致的交互設計模式。這些年來,風格指南不斷進化,靜態的PDF受限于無法實現懸停、拖動、下降等動畫效果,和用戶的交互幾乎為零。

當我們進入一個沒有界面的世界時,品牌會發生什么變化呢?

弱視覺化是世界發展的大潮流。屏幕將逐漸消失,界面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交互主要通過聲音、手勢、目光、甚至思想來發生,這些導致現在的品牌不等效于視覺效果。

2018年,我們期望看到品牌以其他的形式出現,特別是以下幾點:

聲音

在谷歌網站和應用程序中使用的谷歌助理,它的音質、音色、語氣等等所有的設計都必須像谷歌的logo、品牌顏色或基于屏幕的交互模式一樣。過往的設計經驗正迅速擴展到語音領域,必須確保語音和品牌的調性一致。

個性

隨著對話機器人和基于文本的界面的發展,文案和語氣對品牌的影響越來越大,直接影響到用戶對品牌的感知和與產品的交互,從語音助手講笑話和對話機器人使用表情包的良好反饋中可見一斑。

行動

在Airbnb決定禁止在美國夏洛茨維爾組織極端集會的另類右翼使用產品后,Airbnb的口碑快速提升,在宣布為自然災害中受害的民眾提供免費住房后,Airbnb也廣受好評。一個品牌通過它的產品所采取的行動,比品牌外觀或媒體宣傳的效果大得多。與品牌的其他元素一樣,品牌采取的行動必須與其理念、設計原則和企業文化一致。

那么,為什么用戶體驗設計師還要關注品牌形象呢?

用戶體驗設計師們需要關注品牌生態系統的整體性,以確保用戶無障礙地在同一品牌的不同產品(或渠道)中切換。無論是訪問品牌網站,下載他們的app,看電視廣告,或者閱讀新聞,所有這些場景都會加深你對品牌的感知。

如果客服在電話中對用戶粗魯傲慢,那么app做的再好都無濟于事。對于用戶來說,不管是客服還是app,都來自同一品牌。

現在,設計團隊必須和市場、公關、客服以及公司中的各個團隊溝通協作,以確保品牌調性一致。

你考慮過邀請市場和銷售同事參加下一次的設計評審嗎?

8 每位設計師都有影響力

UX社區崇尚的是知識共享,在2017年,我們很高興的看到這個趨勢在上升。

每一年,在UX行業報告中,我們都想討論如何建設設計師社區和在線內容共享。在過去的20年,世界各地的設計師都在利用平臺和工具進行交流。IRC頻道和電子郵件分發列表在90年代非常流行。在線論壇和博客在2000年代初流行。Twitter和其他的社交網絡在2010年左右爆發。最近,設計師集中在幾個渠道交流:包括線上論壇的崛起、Medium的出現和Slack上一些設計組。

2017年,兩個新興渠道在設計師中流行起來:

通訊工具的復興

我們的老朋友電子郵件在2017年卷土重來,而且沒有任何使用率下降的態勢。

每家公司都有通訊工具,每個設計師博客都有私信、留言功能,每個設計師都有個人的即時通訊工具。相比于其他通訊產品,電子郵件更可控,在信息繁雜的網絡世界中,這點尤其重要。

在設計領域,電子郵件的打開率很少超過20%,別人發布的很多信息都遺留在一個個收件箱中,沒人在意,難道這不是違背了我們的同理心原則嗎?

設計師頻道的興起

《High Resolution》是今年UX和設計社區中最令人興奮的內容,在25集視頻里,主持人Jared Erondu和Bobby Ghoshal采訪了優秀的設計師和行業精英,聰明的問題、精細的制作以及超高的質量要求,使得最終的節目效果極好。

《High Resolution》的主持人Jared Erondu和Bobby Ghoshal

2017年也出現了一些與設計相關的YouTube頻道,他們以更隨意的方式分享UX內容。隨著視頻創建和分發工具的門檻降低,在2018年,我們在網上看到更多視頻類的UX內容,從各個維度來表達設計師的見解,這樣的UX內容也更容易消化吸收。此外,預計明年會有更多的UX內容直播分享。

隨著UX領域內容創作的演變和發展,我們在閱讀內容、學習知識的同時,也應該適時地產出文章、分享心得,這不僅是回饋UX社區,也是系統化知識的途徑。

9 人工智能和自省

每一項革命性技術都遵循相同的規律:設計師盲目地陷入“怎么做”的陷阱,而忽略了“為什么”。在AI上,同樣如此。在2018,我們必須確保技術的進步不會影響用戶體驗。

設計師們有天生的好奇心,對于新技術,總是問“如果用在XXX上會怎樣”,并竭力了解技術的邊界和局限性。對于人工智能同樣如此,我們整個行業都沉迷于將人工智能應用在各個領域,但并非所有產品都有和AI結合的空間,一旦技術的使用超出了用戶的需求,那就不能算作以用戶為中心了。

以下的模式,時不時的就會重復一次。

  • 在2010年左右,有一段開發移動端APP的浪潮;
  • 在2016年,有一段開發類似于Uber的服務類產品的浪潮;
  • 在2017年,最熱門的話題,當屬AI了。

2018年,每一個我們熟悉的產品都將會打上人工智能的標簽:人工智能驅動的自動販賣機,人工智能幫你照看孩子,人工智能取代你工作,

又一次,我們在浪潮之巔,卻不知道這意味著什么。

首先最重要的一點:人工智能并不是什么新東西。如果讓AI驅動一切,那將會傷害到整個UX行業。

當設計師們說AI是一個“聰明的算法”時,他們假裝知道AI是什么、如何工作的,并把一切都冠以AI的標簽。某件事僅僅是可行的,并不代表就是有價值的。

當把AI結合到你的產品中甚至作為特色功能時,先回答幾個問題:

  • 這與一個簡單的算法有什么區別?
  • 這個智能究竟要做什么?
  • 用戶對這個“人工智能”特性的需求是什么?可以用其他方式解決嗎?
  • 這個技術會給用戶帶來哪三個好處?
  • 真的需要明確告知用戶這是人工智能驅動的產品嗎?
  • 如果告知用戶的話,要如何清楚簡單地表達“人工智能”?
  • 你會給用戶多少可見度和控制權,讓他們知道AI是如何運作的?

如果無法回答這些“為什么”,那將我們的產品和人工智能結合,真的有必要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在經歷了一個個概念、一個個風口之后,如何識別泡沫、認清產品的核心價值,是產品設計師們永遠的必修課。2018年注定會有一波波的潮起潮落,希望沒有人在裸泳,亦或裸泳者能在潮水退去前及時上岸。

 

原文地址:https://trends.uxdesign.cc

本文系人人都是產品經理翻譯團隊 @李小新? 翻譯發布,未經本站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老鐵,是否可以規范轉載到設計論壇- -。非公眾號非盈利。

    來自山東 回復
    1. 可以的,注明作者、譯者和文章來源地址就行

      來自廣東 回復
    2. 感謝老鐵的無私奉獻

      來自山東 回復
    3. 我轉到站酷網,文末會注明

      本文為翻譯員 @李小新 翻譯發布并授權發布于站酷網,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來自山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