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標準化需求文檔提升團隊效率和質量?

1 評論 5647 瀏覽 22 收藏 13 分鐘

當我們在說標準需求文檔時,到底在說什么?與網上已有的標準模板不同,其實每一個團隊,都有最適合自己的一版,可以說是千團千面,那么如何針對自己的團隊通過標準化打磨一份最優文檔呢?

下面我將按照背景、問題、方案、價值的順序,來說明標準化需求文檔的方法論,并明確其適用場景,最后試圖進一步思考標準化的方法論和邊界。

標準化的背景

首先要明確目的,為什么要標準化文檔?我們都知道項目管理是典型的標準化方法論,良好的項目管理可以有效地確保質量(一定范圍),并增效減本。其中,需求文檔作為執行環節中傳閱最高頻的文件,同樣也承載了項目管理的價值。

一般來說,需要標準化的場景,就是原有的文檔未形成標準化,這意味著文檔可能有錯誤或有遺漏,甚至可能因為一次疏忽造成蝴蝶效應般的風險導致重做。那么根據墨菲定律,只要有可能,就一定會發生。所以,標準化文檔,是從根本上解決效率和質量問題的有效方法。

如何識別問題?

通常來說,文檔未標準化的問題會出現在2個方面,首先是過程,比如文檔已經足夠詳細,可同事還是頻繁地找PM確認,這屬于效率問題;其次是結果,比如在測試階段,發現效果質量與文檔描述差距較大,這屬于質量問題,如果要返工就同屬于效率問題。

說到這里需要強調的是,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來判斷,也不是所有情況,都要按照相同的質量和效率完成。

接下來我會通過一個具體案例來進一步闡述:

  • 問題背景:團隊因與甲方深度合作,需要長期駐扎在異地辦公,在此之前沒有遠程工作的經驗,歷經幾次項目后發現,不是延期就是趕著上線,質量也得不到一定的保障。

不難看出,案例中的主要問題是延期質量,雖然這2點也與“人”相關,比如團隊成員的工作態度和能力各有差異,但本文僅從“物”的角度分析,也就是客觀事物來看,將其中的核心“文檔”抽離出來,下面先分析延期的問題:

(1)延期原因之一,發布前頻繁更改

改需求或是開發出結果再改,前者可能來自甲方的需求變化,或者是PM考慮不周;后者則是文檔閱讀者的理解與PM不一致,或者是描述中有錯誤、歧義等,這里總結的原因是:

  1. 來自源頭,文檔有遺漏或有錯誤,導致需要PM做后續的彌補,不僅浪費時間,也有重做的風險;
  2. 來自結果,閱讀者與PM理解不一致,導致PM需要做協調,這樣也會帶來不必要的工作量;
  3. 以及,不同PM的流程設計,語義等內容未統一,產生歧義等等,造成了結果有差異。

將這3點綜合來看,如果能有這樣一份文檔:沒有遺漏或錯誤,沒有理解不匹配的內容,沒有不同的描述方式,PM后續編寫時以該文檔作為參照物,就能解決問題了。下面再來看質量問題:

(2)開發后的效果質量差距較大

我們都知道運動員的狀態有起伏,職場人也一樣,對應的產出質量有高低,這就不可避免地會給輸出物帶來一定的影響,這里總結的原因是:

  1. 不同PM的文檔質量差距較大,文檔中對效果的標準沒有明確定義,不得不依賴后續的溝通來確認,因此開發產出的質量會參差不齊。
  2. 工時評估的精確性較差,導致砍需求或者壓縮時間來交付(這個問題用其它方案解決,本文不作展開)。

綜上,我的結論是,當團隊的工作方式發生變化時,可以視為一種“新場景”,比如集中變遠程,非敏捷變敏捷,舊領域變新領域,在新場景下最有可能出現問題,因為舊標準或舊模式與新場景不匹配,需要團隊經過一段時間去磨合迭代出新標準。

立足于核心的方案

方案并不唯一,但核心是不變的,正確的做法是根據具體情況來做選擇,解決未標準化文檔帶來的問題自然是標準化文檔,另外作為補充,可以輔以更便捷的溝通方式來解決理解的問題。

  • 核心方案:內容標準,質量標準
  • 解決方案:標準化需求文檔
  • 輔助方案:在線協作文檔,語音在線辦公

那么具體如何落地呢?很簡單,分為2步,重新分類完善規則。規則通常是既定的,只做小修改就行,所以我重點說分類,可以從2個角度來分,一個是人,另一個是物。

先從人的角度來分,是指按不同角色來分類,如程序員、設計師、動畫師、測試等等。

舉個例子,程序員的需求是邏輯,流程,優先級等信息,所以用表格形式描述更合適;動畫師的需求比較抽象難以描述,所以如果有類似的視頻或動圖輔以文字描述更合適。

再來從物的角度分,是指按相同規律分類,可以不斷簡化描述,并避免歧義。

善用不同的顏色、數字、符號來給打“標記”,來表示權重高低或是你想強調的重點,或者定義某個新符號來代替篇幅過長的內容,將這部分內容單獨放到一個頁面,這就好比程序里的“封裝”,不必每個人都要清楚文檔的全貌,這樣做可以使某一類角色迅速聚焦到他需要看的部分,這樣就能用最少的內容表達最豐富的信息,使文檔達到極簡。

最后說規則,就是團隊對文檔共同約定并遵守的管理方法,包括命名,備份,變更等等,概括一下有兩點通用規則,一是關于權責劃分,二是關于文件管理。

真正的價值

標準文檔一般需要歷經1-2個項目來打磨,形成模板后,PM只需以最少的思考撰寫,后續將整理完成的需求填寫即可,團隊成員的理解會逐漸與PM接近一致,質量標準也已設立,后續執行作參考,這樣效率和質量就得到了提升和保障。

整體來看,一份標準需求文檔發價值是提升開發效率和質量,降低溝通成本,新人學習成本,重做延期的風險。

但是如果想量化價值,是既不可取也不現實的。有2點原因,首先,在本文背景已經提到,另一核心因素關乎于“人”,所以單獨抽出文檔來證明價值,并不準確;其次,如果要計算,提升的價值應乘以未來文檔的數量或工時,這種未知值也很難估量。

最后再回過頭看項目管理三角,除去成本,只看效率和質量,其實這二者在本質上是一對矛盾指標,所以標準化文檔真正的核心價值在于:在客觀事物的層面,平衡效率和質量的最優解。

適用場景

在本文的背景已經提過,適用場景的核心是未形成標準化,同理,不適用的場景就是已形成標準化。

這里需要額外指出,不適用的場景還存在一種陷阱:

如果一個團隊,彼此之間非常熟悉,那么這種人與人之間大量的交流也會形成某種標準化的習慣,也就是所謂的“默契”,在這種情況下標準化雖然對當前沒有多少價值,但是對新同事而言就不同了,可能他很難融入這種默契,無法通過文檔來迅速上手工作。

回到正題,什么是已形成標準化的場景?這里我只舉幾個例子參考,并不唯一。

  • 大公司,因為大公司自有一套成熟的標準化文檔體系。
  • 中小團隊,如果工作場景未發生顯著變化,那么原有的標準已接近最優解。
  • 敏捷模式,敏捷文檔已足夠極簡,是通用的標準化。

關于標準化的思考

相比需求文檔,我們更常見的問題是如何將一個產品標準化,或者制度標準化,所以我想探討一下標準化方法論和邊界。

支撐方法論的底層是思維,標準化屬于工程思維的核心,從歷史來看是從工業革命開始后廣為流傳,但如果將時間尺度放大到最遠,我們會發現倉頡造字到現代文字,也是一場漫長的文字標準化,其中的甲骨文、象形文字等等已經被淘汰了,而國外則演變出了不同的文字,從這里可以看出2點特征:

  1. 沒有一勞永逸的標準,標準化是持續的狀態,只有階段性的標準,所以標準具有時間屬性。
  2. 不同標準是基于不同人的共識而建立的,所以任何標準都有一定的適用范圍,比如英語在世界通用,方言則在不同地域通暢,表情包顏文字則廣泛適用于不同的社交關系。

標準化的結果是取代舊標準,還伴隨著舊標準下系統或產品的逐漸衰落,比如智能手機與諾基亞就是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如果標準化涉及到關于人或組織,會發生什么?

來回答制度的問題,我們知道,在某些場景下,遠程辦公比集中辦公效率更高,或者OKR比KPI更好等等,然而問題的關鍵在于,支撐方法論的是思維,如果推行某個新標準,就意味著持有舊標準的人或者組織會受到挑戰,要打破他們思維里的墻,甚至還會遭受利益上的損失。所以,如果想試圖改變某個人或組織原有的思維,要格外小心,很可能走不通。

所以,標準化對人來說是反人性的,影響的人越多,角色越多樣,阻力也越大,這是標準化的邊界。

再來回答產品標準的問題,要先想清楚什么是標準?直接去市場尋找一個標準,看它存在的時間,越久就說明越穩定,比如需要深度研究某一個競品,就選歷史最久的那個。

另外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競爭更加激烈,還會產生標準化的對立面——非標準化,對應產品的特征就是個性化,定制化,價值差異化等等,那么這二者如何選擇呢?

答案還是看時間,已形成的標準做復制,在此基礎上做非標準化來滿足市場需求,以此循環往復,沒有終點,對產品來說,標準與非標是永恒的主題。

 

本文由 @布藍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干貨

    來自山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