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G 新產品如何避免“夭折”?

4 評論 6039 瀏覽 43 收藏 11 分鐘

對TO G產品來說,為什么有不少產品立項開干不久后,就夭折了呢?問題出在哪一環節,我們又該采取怎么樣的策略予以解決呢?本文將為你揭曉答案。

在解決方案型的公司里,可能有大大小小幾十款功能各異的產品。

在這幾十款產品當中,能夠形成標準化銷售能力的一般一只手可以數的過來。很多的產品剛剛做好demo版本就停了,要么就是完成了V1.0版本就封板,再也不更新了。為什么當時被大家普遍看好,興沖沖進行立項的產品,還沒有滿月就夭折了呢?

總結下來,這種產品大多是需求沒有整理好,市場需求和產品能力脫節了。

首先我們先看看這些產品是怎么沒的。

?01 警惕銷售和老板提供的“偽需求”

我們經常說,產品經理需要貼近前端,了解第一線的客戶訴求,站在客戶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發現需求做出好產品。

這句話是沒有錯,但是我們會發現,現實中最先拿到客戶需求的是誰呢?

是營銷部門的大客戶經理,是資深銷售經理,或是區域銷售總監、售前工程師,總之不是你。

舉個例子,比如:銷售出差回公司以后,就反饋“某市場某客戶急需針對某業務的安全監控的產品,如果研發成功,在這塊區域市場肯定能占得先機,請王總支持一下。”

這樣的一句話需求靠譜嗎?你肯定會搖搖頭。

但是,確實有很多公司就是靠銷售和領導的一句話需求,開始新產品立項的。

因為領導層急著占領市場,產品沒有機會進行市場容量統計,競爭對手分析,實地客戶調研等等,新產品立項所必須經歷的過程。

最終,可想而知新產品就只成了一單。

?02 避免一開始就做“大而全”的產品方案

另外一種死得很慘的產品是需求理太多了,做了太多的事情,最終導致需求作廢的情況,多出現在公司的核心產品上。

TOG市場的和其他的區別的就是,教育市場這件事,乙方主導很難,只能配合。

所以產品整體解決方案的閉環是需要甲方客戶自己去消化整理,進行自我教育才能完成的。

結果就很尷尬的出現了“過度規劃,超前設計”的問題。原本客戶的業務設計只完成了50%的進度,但產品卻做了90%。很多客戶連自己的業務要求還沒想好,就要被迫接手你的“大而全”的建設方案,這是很定不合適的。

這樣已經在行業的部分領域形成一定影響力的產品,不需要把產品做滿,做成了“包天包地,包山包海”的產品。

這樣的產品需求,其實能在客戶的業務能力的基礎上多做10%左右就可以了,其他的可以做成建設方案,嘗試利用建設方案的形式做探索性的紙面研究,不必落實到產品需求中。

?03 錯估需求成本導致的“早夭”

未達到客戶的需求,可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如果很不幸的沒有得到足夠多的資金支持,新產品很可能也會早早死亡。

一般情況下,TOG市場產品研發成本除了研發工時以外,大頭將會花在算法訓練、硬件研發、外采組件上。

這種產品的尷尬是無論用哪種價格設計方法,都無法抹平滿足需求的研發成本。

現在比較貴的人工智能的能力,比如某專門行業的人工智能的算法能力、大批量的人臉識別、語音識別、語言翻譯的授權。

硬件研發在產品開模、PCB版設計、壓貨和設計費上。

外采組件則可能是某種依賴的專利產品、壟斷產品或者是接口費等等。

核算以后的高單價導致產品無法推廣銷售。

現在,來看看能做些什么。

?04 建議給創新項目設置“寬容期”

因為工作關系,年初都有機會參與到全公司的產品和項目部的KPI的分解工作。

公司一般關注產品線的以下幾個指標:

  1. 單位員工產出
  2. 單位產品線利潤率
  3. 產品重要性

很顯然,這三項指標對創新業務來說,都是不友好的。

但是對于新產品孵化,公司通??梢越o予新產品半年左右的“寬容期”。

寬容期里面,公司不會過分計較研發投入,能夠給予一定的人員和技術支撐。

為完成“寬容期”內的新產品和市場對接的任務,建議公司能夠有專項的新產品扶持團隊,幫助進行產品包裝、定價、市場需求驗證以及第一個客戶的拓荒。

?05 產品追隨和差異化創新

如果市場很新,但已經有其他廠家的成功案例,建議新產品先做產品追隨,快速迭代出能夠滿足市面上主流產品能夠覆蓋的大部分能力,形成基礎的可售賣能力。

這時候,再發展差異化創新能力,只要差異化優勢發展的比對手早,就可以抓住一部分客戶的心理,在公司的“寬容期”內完成市場驗證。

最后是提升產品體驗和交付質量,補足核心能力的用戶體驗。

在這里需要說明一下TOG行業客戶需求特點:

核心能力+產品體驗+差異化創新

在一個新領域,最開始客戶需求可能非常單純,就是要滿足某幾個核心功能。

但是為了能讓業務部門的使用評價趨向正面,一般要求產品體驗最優。

與此同時,客戶將會提出微創新的訴求。

所以新產品上市最好按次序滿足以上的客戶需求。

?06 和有效需求方建立聯系

要想產品不被掛,最好能做足可行性分析和需求整理。有效的需求整理,離不開有效的需求方建議。

通常新產品立項,公司都會安排流程的需求溝通渠道,面對最終客戶,產品需要有效識別出靠譜的需求方,避免被誤導,錯誤的識別需求。

大致上,需求方分成以下幾種情況:

(1)主導型

主導型需求方通常有一定的產品經驗和業務經驗,能夠獨立完成粗線條的功能設計,最典型的是下面這樣的溝通:

“其他的功能我不需要,像IM系統之類的功能通通去掉”

“我整理了一份我們的需求描述,你們可以考慮一下”

這樣的需求方最好要珍惜,可以省去很多的客戶調研的時間,幫助你快速完成需求調研。

(2)抱怨型

抱怨型需求方也可以試著嘗試接觸,一般可能是業務部門轉來的,況且有抱怨的地方就有需求。但是抱怨性需求是需要甄別和拆分,特別需要耐著性子刨根問底。

比如需求方說現在業務部門的數據要花很長時間整理,那么你問到底,他的需求可能就是一個數據軌跡和一個數據展示功能。

經常聽客戶吐槽也能收集到不少有用的信息。

(3)旁觀型

旁觀性需求方就比較佛系,可能不太會提什么實質性的需求。對于這類需求方,最好做一些需求驗證,比如把從產品的業務流程展開講給需求方,那么他們可能會給一些中肯的意見。

?07 和公司談強制反向指標

最后一個是想談談新產品變現的問題,這個問題涉及到年度產品目標的達成和產品業績的考核。

沒有任何人能保證新產品第一年就能成為主打產品,產品經理去做新產品孵化是非常危險的,很有可能一年下來沒有什么大的收獲。

如果前面的需求分析,競對分析,需求設計都做的沒有問題的情況下,最后可以和公司談談反向指標的問題,要求公司營銷部門設計推廣目標和計劃。

提反向指標主要是因為解決方案型公司的產品周期一般是一年,年初投入,年尾產出。如果新產品沒有訂單,很可能會在年中被公司取消,轉而投入其他產品,所以這也是為了保全新產品孵化成功的客觀條件。

“死去”的產品不是一文不值,見過很多產品有機會“起死回生”,在市場需求突變后,變成了公司核心產品的例子。

有時候會感慨,接到好產品是需要運氣的,但是努力不是沒有用,確實可以避免很多失誤,資源和精力的浪費。

#專欄作家#

稀奇先生,公眾號:稀奇星球,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擁有十余種標準化產品規劃經驗,7年TO G業務老兵、智能化解決方案產品專家。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剛開始做新產品,產品的定位、解決的需求都很不明確…前期無調研,設計全靠臆想流程和領導想法唉

    回復
  2. 說到心坎上了,去年的項目跟了一年,今年來了客戶又變了,消減了一大半。。。

    來自湖北 回復
    1. 一般TOG新產品的周期都不太會超過一年, 除非是公司戰略級項目。 考慮到自身發展,最好可以爭取戰略級產品,拿不到的話,最好可以多跟幾個 產品,然后快速驗證市場。 要是還是不行,建議換個公司試試 。

      來自浙江 回復
    2. 是關于交通設施的傳感器報警項目,以前也沒做過這種,算是公司想要發展的,但是客戶的老大覺得應該先做設施資產功能,后續在做自動報警,但是交通設施的資產管理其實也沒多少人做過。 總之我們本來在硬件上就投了很多,今年武漢市的預算也不夠了,所以就消減了。 感覺你總結的很到位 ??

      來自湖北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