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對比 | Uber VS 滴滴出行(二)——個人中心
這會是一個關于Uber和滴滴出行(以下簡稱滴滴)在iOS端的細節對比系列文。
機型:iPhone 5s
版本:Uber:2.144.2
滴滴出行:4.3.12PS:
文中所有觀點僅為本人個人觀點,歡迎打臉。
上期我們討論了Uber和滴滴在登錄與注冊機制上的差別(細節對比 | Uber VS 滴滴出行(一)——登錄與注冊),著重點放在了用戶體驗上。而本期我們將更進一步,從個人中心的設計上,猜測Uber和滴滴的設計初心。
Uber——“650億的工具”和生硬地本地化
首先簡評一下Uber的個人中心:
頭像欄——只是顯示,不能點擊跳轉至個人信息設置;
付款方式——首先這是一個低頻率的功能,但是Uber把它放在如此靠前的位置,從優先級考慮是不合理的。那么只能是其它的可能:比如可能是Uber向自己的合作企業資源交換的結果(中國的百度、阿里,美國的眾多銀行),也可能是美中文化差異(這樣的設計在美國是合理的)
我的行程——每次行程的詳情顯示。獨有特點有二:一是路線顯示,用直觀的行駛路線呈現行程,這不僅是一個UI上的優化,也像一個監管機制,目的在緩解司機和乘客在路線和路費上的糾紛。二是Uber獨有的收據系統。其實,這個電子收據已經沒有報銷的效果了。但是它的存在和Uber的歷史是有一定關系的:Uber是以高端車租用和定制服務起家的,在這樣一個市場,收據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可以給用戶體現身份感,對有報銷需求的客戶,由Uber公司郵寄發票。后來Uber的BOSS發現公司的潛力不止于此,才開展范圍更大的打車業務,走向“共享經濟”模式,這個時候郵寄發票實現起來已變得困難,但是給用戶身份感這一個公用卻保留了下來。
幫助——常規的幫助體系+【上一次行程】(針對特定行程的幫助,比如丟東西,發生車禍等),設計時考慮大部分用戶的思維流程(出事了——需要幫助——發現功能)同時也將另一個思維邏輯(出事了——找行程——點幫助)保留,完善體系。
邀請獎勵——拉新機制。一級出口是郵箱和短信,隱藏在“社交媒體”的二級出口是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沒有考慮到中國使用頻率更高的微信朋友圈、QQ等出口。Uber的產品不可能考慮不到微信QQ,所以猜測原因可能Uber作為百度阿里投資的產品,騰訊關閉了這兩個核心接口,只開放了騰訊微博這樣不重要的接口意思意思。
添加優惠碼——除了直接輸入的功能外,針對自身無碼卻點擊的用戶(即對優惠有需求)有一個外截止“邀請獎勵”的功能
消息中心——系統消息的集中地
設置——個人信息+家/公司設置+賬號類型設置(針對商務用戶差旅需求的功能)
關于——評分+Facebook賬號+法律條款+官網
由上文我們可以看到,Uber的產品定位是“工具”,它的每個功能都在使這個工具更加的方便好用。那么一個工具型的產品能夠估值到650億美元的原因——
一是在過去,Uber是溝通線下的工具,打車場景是最容易轉化的線下支付場景,是千億級支付市場的前站;
二是現在,在Uber做的是激發汽車市場的效率,充分利用大量私家車的閑置時間,比如通過算法匹配,達到一個乘客下車、另一個乘客立馬上車的效果;
三是在未來,結合無人車技術,搭建一個交通系統,Uber擁有大量無人車的所用權,而用戶則行使使用權。Uber不需要去湊社交市場的熱鬧,作為共享經濟的領導者,Ube要做的一個“流”,讓個人與個人去分享、共享、交流、去中心化。
中國是Uber全球第二大市場,訂單量占全球的1/3,然而Uber在中國活躍用戶覆蓋率僅為16.8%,遠低于滴滴快的82.6%,即使其高端市場所占份額更大(用戶收入在12000元以上的占32.1%),在和滴滴的競爭處于下方。個中原因和多種,就產品本身而言,Uber作為一個國際化的產品,在進入中國市場時,并沒有做好本地化。那么什么是本地化呢?本地化絕對不是語言補丁。如果只是將產品的原有模塊保留,僅就語言進行翻譯,就和游戲的語言包沒什么差別了,本地化還應該結合當地人文環境,在符合產品整體風格的同時,設計符合當地用戶使用習慣的產品。在此基礎上,我們看到Uber中國區的APP,特別是個人中心模塊,不僅有大量的歐美用字習慣,而且將西方國家的成熟的郵件體系在中國進行套用,實在是生硬到咯牙。
滴滴——“除了目的地,將一切都交給滴滴”
同樣簡述滴滴的個人中心:
1、頭像——可以直接進入個人信息設置(用戶習慣設計)
2、行程——每次行程的詳情顯示。獨有的設計是隱藏在右上角“更多”中的“緊急求助”功能,APP將對環境錄音并上傳至后臺。我們看出滴滴在乘客安全方面是下過心思的,且因為功能低頻所以選擇隱藏,可是這種功能應該是給緊急用戶快速或隱蔽求助是使用,入口太深反而不符合場景。其實可以采用獨有姿勢喚醒,比如搖一搖,為了兼顧不打擾原則,可以設計在設置里主動關閉。
3、客服——這里的設計是挺奇怪的。在一級顯示中,出現了一些常見問題和“聯系客服”選項,然而在“更多”的二級顯示中是另一些常見問題和另一個“聯系客服”入口。個人猜想滴滴在設計這個功能中考慮到了一屏顯示的問題,方便用戶之間找到處于末尾的“聯系客服”功能,但是并不必要。在此頁面停留的用戶是“有時間,有探究欲望、、有問題需要解決”特質的人,并不需要用一屏顯示去快速展示全貌、突出簡潔??梢詫⑺谐R妴栴}分類直接展示,而“聯系客服”則設計兩個入口(右上角+常見問題末尾)。
4、設置——不討論常規設置和“關于”,僅僅就安全設置(賬號安全、緊急聯系人、行程安全)評論一下,依然是處于乘客安全方面的考慮,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缺乏一個引導教程使用戶去補全這些入口很深的設置,連一個“紅點”都沒有。沒有引導流程,愿意在這些問題上花時間的用戶除了好奇心爆棚的我等產品汪,剩下大部分都是受到過安全威脅的用戶——為什么APP不能主動去完善流程,而是要用戶受過傷害后才去被動發現呢?
5、跳動的 ∧:一級顯示:推薦好友、司機招募、積分商城:前兩個是平臺用戶的引流,后一個是激勵用戶活躍的方式,通過乘車換積分,換購實體商品;
二級顯示:辦信用卡:招商銀行的商業合作
發現:實際是同城服務,包括酒店、機票、周邊游等
社區:BBS:現在是一種提升用戶黏度的社區,用戶基本為滴滴的鐵粉,且大多為司機。未來的想象空間很大:比如旅游游記?
敬老服務:出租車敬老版,一個提升公司形象的功能,媒體價值大于實際價值。
兌換碼:通過2B合作,發給用戶的打車券
就如諸君說看到的,當“滴滴打車”更名為“滴滴出行”的時候,它對未來的戰略目標是就變成了出行生態——囊括到出行這個超高頻場景的方方面面,專車、出租車、順風車、滴滴巴士……滴滴在不斷地拓寬自己的業務范圍,在一種極致的情況,所有的出行工具屬于滴滴,而滴滴為你的出行考慮一切,你需要考慮“點”,即什么時候到什么地方,而滴滴幫你用最高的效率為這些點“連線”。而這些“線”,說構成的龐大數據,就是滴滴最大的商業價值。而在這個過程中,滴滴面臨的威脅不只是Uber、神州專車等同行,這里有政府條例、有其他領域的巨頭、有來自騰訊和阿里等投資方的壓力……祝滴滴好運
交通“流”VS出行生態,這是Uber和滴滴給我們開的盤口。諸君,下注了。
本文由 @熊韜程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