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學”得做需求

0 評論 7396 瀏覽 31 收藏 7 分鐘

作為產品經理,或多或少的都會做一些不靠譜的需求,雖然不靠譜需求的產生可能有各種客觀原因,但我們不能對此習以為常。我認為大多數的不靠譜需求是因為需求論證過程不“科學”造成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個靠譜的產品經理“科學”得做需求呢?因為最近又開始接觸一些關于科學素養科學思維的文章,聯系自己的工作發現與之相關的內容對我們理性科學的工作很有幫助,因而將其中的內容聯系工作實踐分享出來。

在科學研究中,像假設、證偽、推論這一類的關鍵詞會經常出現?!凹僭O”在科學描述中指為了解釋某一個現象所建起來理論;“證偽”是科學區別于非科學的核心,科學承認自己有可能是錯的,用大白話說就是如果你能證明XXX,那么這個假設就是錯的,這個就是科學的可證偽性;而“推論”,則是在假設理論正確的情況下,應該能夠觀測到的現象或事實。

如果用學術研究的思路來看產品經理的工作,我們所做的無非就是在某個假設存在的情況下,如果這個假設推論出來的結果對用戶或產品目標有益,就根據假設進行產品的優化改進;而如果在需求論證過程中這個假設被證偽,就能夠給出決策不用做這個需求了。那么在實際工作中怎么去實踐這種科學精神呢?

假設

購買力接近的用戶對酒店品牌的偏好應該是一樣的

如果你恰好是個愛思考的人,那么在工作中總會有關于用戶和產品的各種猜測,比如“用戶可能更喜歡XXX”“XXX會縮短用戶的決策路徑”“XXX會讓用戶感覺更好(用戶體驗更好)”,這些猜測就是科學研究中的假設。猜測(假設)是我們不斷挖掘需求的起點,可以這么說吧,一個愛假設的PM不一定最終很牛逼,但不思考不假設的PM絕對做不出來什么讓人眼前一亮的需求。假設可能來源于對一些數據現象的延伸思考,可能來源于以往經驗或者其他競對的現狀,也有可能是來自于對人性或市場環境的直覺判斷,甚至只是腦洞大開。在提出假設這一點上,我的建議是:越多越好。

證偽

如果購買力接近的用戶購買酒店的品牌分布很平均,那么這個需求咱們就不做了

有了假設之后,寫出需求方案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那么是不是需求就可以開始開發上線了呢?當然不是,如果你這么做了,很可能只會落下個不靠譜的名聲。許多需求之所以最終證明不靠譜,就是因為假設本身就是不可靠的。按照科學思想,一個可靠的理論,應該是可證偽而且在現有情況未被證偽的。對產品經理來說,為了讓需求靠譜,也要用盡方法去證偽關于用戶和產品的猜測。矛盾的是,我們不斷想辦法去證明自己的猜測是錯誤的,但真正的目的是確認猜測是可靠的,也就是說,只有那些想盡辦法也不能被證明錯誤的猜測,才是真的可以作為我們做需求的依據的。

常有的證偽方式有現有數據分析和MVP(最小可行性產品,不知道啥意思的可以自行百度)。比如針對案例中的假設,如果數據表明購買力接近的用戶購買酒店的品牌分布很平均,那么假設就不成立;有時候對于一些全新的嘗試,如果無法在當時的情況下找到合適的證偽方式,就可以用MVP方式,它可以在小投入的情況驗證基于假設的需求是否靠譜。對策略產品來說,離線實現也可以認為是一種MVP,雖然有時候離線實驗也不是100%和線上效果一致。

推論

這個需求上線之后,應該能提升5%用戶的體驗,增加10萬的交易額

對于很多新手產品經理來說,效果預估是比較難的部分,其實如果能科學得做需求,做出效果預估是簡單的不能再簡單的事情了。講道理,需求是基于假設而來的,而假設的描述中肯定包含了問題的覆蓋面,如果需求是為了解決假設中的問題,那么需求能解決問題的范圍也會是清晰可見的。如案例假設的是購買力接近的用戶,有購買力信息的用戶的比例肯定是可知的,需求只能解決這部分用戶的體驗問題。而對于體驗提升帶來的交易提升值,我們可以通過參照其他類似產品優化項目得到一個預估值,這樣就能算出需求的預估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有時候從假設到預估會有一些邏輯陷阱,在此不贅述。如果覺得自己在邏輯推導上有缺陷的同學,在做相應工作時盡量小心,也可以去看看書補補課,推薦一本有用但有點無聊的書《邏輯要義》。

說了這么多,在產品經理的實際工作中真的有用么?其實,這些點都是需求文檔除需求方案之外應該重點體現的內容:需求背景中描述清楚假設和價值證明(證偽)內容;需求預估利用推論計算出能達到什么結果;需求風險中寫清楚什么情況下需求要停止或怎么改進。對的,今天的重點是如何用做學術的態度寫好自己的需求文檔,做一個靠譜的產品經理。

 

作者@?hihipm

來源@策略產品經理講堂(公眾號ID;hihipm)

本文由 @hihipm 授權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