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B端SaaS化路上,挖了多少坑

5 評論 8041 瀏覽 27 收藏 11 分鐘

本文作者以親身經歷為例,回顧了自己在B端SaaS化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經驗,與大家分享。

一、抽象化處理需求是悖論

這是書籍和經驗造就的坑坑。

在很多的書籍或者方法論中,認為SaaS產品應該實現標準的需求,當遇到個性化需求的時候,要把它抽象化,抽象成很多企業可以共用的樣子。

開始的時候我信了,數十次碰壁之后我發現,這可能也是中國沒有一個可以走向世界的SaaS產品的原因原因之一。

聊聊第一個坑:我們做To B的SaaS服務,有一天,一個客戶跟我說,我要看我們公司不同門店的數據,你幫我處理下吧。

那時候使用系統的基本都是餐飲類企業,調研了多家企業又分析了競品,發現這是個標準需求呀,我們挺高興,在系統里增加了一個“門店”的標簽。

好多用戶反饋,你們這個功能好呀,我都能按門店查詢啦,再也不用導出來一點點對賬啦……

隨著業務發展,慢慢接入了好多房地產行業的用戶,客戶說,我得按小區統計數據,你們支持嗎?

我們一看,這跟門店不是一個意思嘛,問人家門店行不行,客戶說:我是小區,不是門店。

我們想,書上說了,要抽象,專門開了10次會議討論,終于確定了一個詞“業務類型”。

那時候覺得自己特牛,終于可以支持多個行業場景啦。什么餐飲門店、物業小區、建筑項目、不同業務線,都往上靠吧!

然后,業務又發展了,有了更多的合作伙伴,更多的行業使用這個產品。

于是,每天每天,電話、微信群、面對面會議,總有人問“業務類型”是什么呀?怎么用呀?

在同一個人第80次問我的時候,我哭了。邊撓桌子邊問:“姐,我如果讓它叫門店你能理解嗎?”

東北小姐姐扯著嗓門說:“那有啥不理解的呀,你早這么叫我都不問你?!?/p>

除了跪下,我還能怎么辦……

這時候我不得不想,抽象,是不是錯了。

如果同一個概念,門店就叫門店,小區就叫小區。

在客戶使用系統前,選擇下行業,系統根據行業區分后顯示對應名詞,是不是這個溝通和學習成本就沒這么高了?

或者,還有哪些更好的方式,能即使用客戶常用的名詞,系統又能兼顧不同情況呢?

SaaS化,到底是把客戶的需求抽象后實現,還是直接實現客戶的需求,系統通過靈活的配置兼容多場景,低學習成本推廣呢?

我傾向于后者。

這篇文章從寫完到發布,經歷了大約一個月左右的時間。

我在網絡言論方面,是個膽子有點小的人,對于這種理論與實踐沖突比較大的情況,總想多方位的求證,在不同的場景和行業里得到證實之后,才敢胡說八道。

在求證過程中,我發現有太多太多名詞無法理解,因為用詞不一致導致大量無效溝通甚至產品推進難度大的情況。

究其原因,是大家在常識方面不一致。

常識,讓有些人心有靈犀,默契自成;常識,也讓一些人,說著同一種語言卻無法溝通。

不同地區、行業、職業、教育背景、原生家庭甚至不同性別的人,都各自有自己的常識。這些在C端產品中備受重視的客戶細分,到了B端,因為業務的復雜性,有時候會被無意識的忽略。

尊重對方的習慣的時候,同樣獲得尊重。不論是人還是產品。

而抽象,屬于一種融合,是進行了深入理解甚至邏輯處理后的結果。首先挑戰人的習慣,其次挑戰人的惰性,再次考驗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

遇到類似問題時,多想幾套方案,不局限于抽象,不拘泥于常識,也許會遇見更多的驚喜。

二、要解決某個場景下某個問題,而非支持某個功能

這個坑,部分原因來自公司的組織架構過于細碎,另一部分原因,可能來自于需求提出人及接收人的認知偏差。

我曾在一個產品群問小伙伴“你們公司有售前、需求分析師、產品經理”這些崗位嗎?

有很多小伙伴所在的公司,都同時存在這三個崗位。

to B 的SaaS服務,常常會包含定制化,項目和產品并存。這種情況下,需要設計及處理某需求的人,接收到的需求,中間被轉了多手的情況,屢見不鮮。

需求方需要從執行人或者子公司中將需求收集上來,這是第一波信息傳遞。這個時候,多數情況下還是在表述執行人在做某件事的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問題,期望得到解決。

如果需求方有IT部門,業務同事會將需求轉達給IT部門,這是第二波信息傳遞。

之后,再由需求方的業務同事或IT同事將需求轉述給供應商的銷售或售前經理,售前經理再轉述給需求分析師或產品經理,中間經過多次的信息傳遞。

產品經理聽到的需求,很多時候會被表述為“希望支持一個功能,方便客戶在做XX的時候更XX”。

中間夾雜了不知道多少人在聽到需求時,下意識給出的解決方案。

如果做信息傳遞的所有人,對要使用的系統都充分理解,并行業知識扎實,所提出的解決方案很有可能是可用的,但這種情況極少存在。

所以,需求保鮮,是一種能力.

對需求的準確表達,能讓SaaS路上的坑少很多。

有些需求,確實需要通過系統支持某個功能來實現,可是還有很多,需要通過服務、培訓等等其他方式實現。

這在信息傳遞的過程中,常常被關注于系統的同事們忽略。

三、某個需求不管怎么實現,都覺得怪怪的,那可能不該你來實現

這是中臺路上好大的一個坑。

不同系統間互相依賴,進度不同步,信息不同步,客戶需求迫切等等原因,最容易孕育畸形。

中臺是這幾年才有的一個概念,概念提的很好,對公司的統一性管理,確實有效。

但因為它是新事物,產品的融合過程中,已有的業務系統,往往會比中臺進度更快。

有些權限類需要用戶體系中臺實現的功能??蛻赳R上就要用,中臺還在開發基礎功能,在中臺重要緊急程度不夠;在業務系統,重要緊急程度卻極高,業務系統有時候不得不單獨創造一個概念,先支持需求,讓客戶可用。

等后續中臺跟上來的時候,發現業務系統的好些概念,跟中臺的功能沖突;這時候再跟客戶解釋,可能已經解釋不通。

怪胎,就這么產生了。

三國有言“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在產品發展過程中,總會包含很多階段性產物。某一個階段覺得很合理的場景,后續總覺得越看越怪,還找不到原因。

這時候,不妨跳出當前這個圈圈,到更大的圈子里俯瞰全局,也許只是路在別人的腳下而已。

四、加法做多了,容易找不到路

這是欲望的坑。

市場機會和開發周期是有限的,欲望是無限的,有時候,接受不完美,也是一種能力。
每一次新做一個產品,總有人覺得你描繪的,不是這個產品全部的樣子。

期望你能描繪的更大更全更廣闊。于是,本是想做一顆玻璃球,讓娃娃在沙發上就能玩耍,公司的銷售能力也是在這個程度。

可是,因為不夠大不夠全,可能最后變成了做一個足球。產品是做大了,好不好的不好說。問題是:去哪里找個足球場供娃娃踢足球呢?又去哪里找一起玩耍的小伙伴呢?

欲望可以有,夢想也是個偉大的詞;一旦脫離了本心和能力范圍,有可能連本可以走出去的那條路,最后都找不到了。

中國很多的企業,活不過五年??偨Y失敗原因的時候,得有多少是因為產品越滾越大,獲客越來越難造成的呢?

小而精未必不美。

精準定位、快速試錯、逐次迭代,對于團隊的資源使用情況及市場把握情況可能更合適。

 

作者:一米;公眾號:產品人兒

本文由 @一米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感覺很多東西都要做成模塊化,針對性的調整,但是做成模塊化也會做的很龐大

    回復
  2. 我們面對企業客戶不光是因為需求價值傳遞鏈路失真,在很多tob的場景內我們忽略了我們的產品在企業整體IT架構中的姿勢,缺乏全局性思考。

    回復
  3. 感覺業務還是需要抽象化,具體問題過于細碎和龐雜,需要抽樣一個類似模型的東西,來找通解。在有了通解之后在去場景里面適配

    如果一直個性化,其實問題解決成本會比較高

    來自四川 回復
    1. 其實我更期待的是,能找到一種共性的方式,去把一些個性化需求實現。
      您提到的業務抽象化是第一步,確實是需要的;
      模型搭建好后,如果能夠通過人機交互或者系統處理,又滿足了每個行業的個性化認知,這是最好的。
      我有了基礎的思路,但如何執行,還在思考。

      來自北京 回復
  4. 個人感覺抽象化和個性化并不沖突,因為抽象化之后,要校驗在各個場景下是否合理,如果不合適就像文中所說,做個性化處理。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