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及測試方法小介紹
“可用性”一詞最早出現在1382年,而第一次以近似于現在的含義被應用則是在1842年左右出版的《布萊克威爾雜志》(Blackwell’s-Magazine)上。在二十世紀80到90年代這大約二十年的時間里,產品設計的專業術語經歷了從“功能性”到“可用性“,再到“可用性工程”,再到“以用戶為中心的設計”的轉變。到了二十一世紀,“用戶體驗工程”這樣的詞語開始在招聘廣告中出現。傳統的可用性包含易學習性和效率等方面,而Patrick Jordan和Don Norman等杰出的同行開始鼓勵可用性從業者跳出傳統的可用性關注點,用更加寬闊的視角關注與用戶相關的各個方面,例如審美、協作、可達性、可信性、說服力和愉悅等。
可用性
可用性是用來衡量產品質量的重要指標,從用戶角度來判斷產品的有效性、學習性、記憶性、使用效率、容錯程度和令人滿意的程度??捎眯愿拍顝亩兰o80年代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由人因工程(Human Factors Engineering 或Ergonomics)領域提出,人因工程主要研究人在某種工作環境中的解剖學、生理學和心理學等方面的各種因素;研究人和機器及環境的相互作用;研究在工作中、家庭生活中和閑暇時怎樣統一考慮工作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適等問題。
關于可用性的定義和概念也在不斷發展。1983年的國際標準ISO 9241第11部分中對可用性的定義是指特定用戶在特定的使用情景下,使用某個產品達到特定目標的有效性、效率和滿意度的大小。有效性(Effectiveness):用戶達到某特定目標的正確度和完成度,效率(Efficiency):當用戶在一定的正確度和完成下達到特定目標時所消耗的與之相關的資源量,滿意度(Satisfaction):使用產品的舒適度和可接受程度。該定義強調特定用戶在特定目標和特定情境下的產品使用過程。
隨著可用性在實踐過程中的不斷應用和發展,可用性概念轉向更具操作性和更為具體的參數指標以及設計原則。Shneiderman在二十世紀80年代,憑借開發經驗和可用性的優秀案例,提出的普遍適用用戶界面設計的八條交互設計原則,至今仍被開發人員看作是可用性設計的最高原則而廣泛運用;同時代由Card等人提出的GOMS(Goals-Operations-Methods-Selection rules)模型提供了可以量化可用性的方式,并且將可用性研究從實驗心理學引入了認知心理學;Lund在90年代提出了更加細致的可用性原則,這二十條原則始終強調用戶在可用性概念中的重要地位,要求開發人員對用戶的需求、背景和評價有深入的了解;同時代的蘋果公司,將可用性概念融入人機界面設計指南,用以指導設計開發圖形界面系統。在這之后,可用性研究主要關注于影響可用性的眾多因素,包括用戶背景、任務設置、環境條件、用戶情緒、可用性的測試方法等。
對可用性進行總結,其包含著4方面特點:
第一,可用性既是用來評估用戶界面和產品是否易用(ease-of-use)的質量參數,也是在設計過程中提升產品綜合質量的方法。用戶對不同產品的易用性要求并不相同,可用性也需要根據不同產品有所改變,而作為提升質量的方法是指可用性包含的一些研究手段,如用戶測試和專家評估等;
第二,可用性與用戶使用產品的功能緊密聯系,用戶使用產品功能的目的是不同的,這時可用性成為是否符合用戶目的,滿足用戶行為需要、認知需要的評判指標;
第三,可用性關注特定用戶在特定情景下滿足特定目的這一個過程,這反映可用性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需要根據具體的產品、用戶、環境情況靈活變化的;
第四,可用性貫穿于整個產品周期之中,為了保證產品的可用性,在產品設計之初就應考慮并投入到可用性工作中,針對已有產品、相似產品的測試評估,或采用原型方式進行測試評估,完善新的設計。
可用性測試及方法
提升可用性最主要的方式就是采用迭代式設計(iterative design),通過產品前期開發階段的反復評估,不斷的獲得用戶反饋,進而修改優化產品設計,直到達到可以接受的可用性水平。這其中的評估過程就是進行可用性測試的過程,可用性測試就是選擇不同方法測試產品使用質量的過程。它的目的是建立評價標準,盡可能多的發現可用性問題,并指導產品界面的設計和改進。
在研發過程中,常見的可用性測試方法包括以用戶為主的測試和以專家為主的測試方式。以用戶為主的測試包括用戶測試(user testing)和有聲思維(think aloud),以專家為主的測試有認知預演(cognitive walkthrough)和探索式評估(Heuristic Evaluation)。
1)用戶測試
用戶測試方法是測試人員要求用戶完成一系列設定的任務,用戶在操作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失誤將被測試人員記錄,在任務結束時對問題和失誤點進行追問,從而快速地發現及判斷產品中的不足,進而進行修改。測試采用的產品可以是最終完成的,也可以是基于不同保真度原型的非完成產品。該方法的目的是通過在產品設計階段用戶參與設計測試,預測最終產品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修正規避風險。采用用戶測試的優點在于可以在特定任務條件下,獲得特定用戶的客觀反饋結果,滿足可用性測試的要求。
2)有聲思維
有聲思維運用于可用性測試過程和心理學、社會學領域研究中,是獲取用戶數據反饋的有效方法。最初由Lewis在IBM公司提出,之后被Ericsson 和Simon進一步修正。該方法要求用戶在完成一系列由測試人員設定的任務過程中,口述出自己所看到的、所想的、所感受的,以幫助觀察測試人員可以獲得第一手反饋,從最終發現問題。觀察測試人員在整個測試過程中被要求,客觀全面的記錄用戶所說的每一句話,不能打斷用戶的行動和表達。該方法的目的是明確“誰”在完成特定的任務時出現了什么樣的“問題”,強調特定的用戶和特定的問題。
3)認知預演
認知預演方法,最初在90年代初由Wharton等人提出,在2000年由Spencer優化了該方法,使其更加有效的適應軟件開發的要求。該方法將用戶行動過程(目的、計劃、實施、評價)及系統反饋,按照任務流程進行步驟劃分,之后由專家(設計人員和開發人員)對每一個步驟進行一系列檢查評估,從而判斷可能出現的可用性問題。
該方法因為可以以低成本高效率的發掘可用性問題,而被廣泛使用于早期開發階段。但是由于是從專家角度來判斷用戶的行為,而專家和用戶有著本質差別,這導致專家和真實用戶所認為的可用性問題存在差異;而且不同專家之間的差異也較大,一般所發現的可用性問題只有20%~30%是一致的,這也使得認知預演方法所得到的結果應用存在一定局限性。
4)探索式評估
Nielsen和Molich在1990年項目合作的過程中提出了探索式評估方法,該方法是非結構化的可用性研究方法,通過研發人員和行業專家,依照可用性原則來評估用戶界面中的問題,不需要設定任務和情景,專家根據經驗和可用性原則完成評估。
盡管探索式評估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現大部分可用性問題,但是該方法也因為受到專家的背景知識、觀點經驗等方面的影響而被質疑,這種由專家評估所得到的結果與用戶測試相比得到的結果差異性大,信度不高。
來源:http://www.baiduux.com/blog/2010/04/06/可用性及測試方法小介紹/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