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即滿足?只是在寂寞中強言(顏)歡笑!
看下圖,用過的人都知道是哪個APP,上線至今UI上至少調整了3個版本。上圖是主頁的UI結構。內容量過大,處處都是重點,又何來重點。
聽,可以作為一個重點的入口。
個人一直推崇<聽>這個輸出形式,在手機端上關于聽的產品非常多,內容主要以音樂、小說、評書、相聲等為主,其次是歷史、新聞實事、教學講解等。而且內容普遍可以找到,也易于傳播,所以變現的方式更多依賴于內容的生產者,平臺的優勢越來越不明顯。運營是目前為數不多的手段之一, 怎樣更有效地與生產者捆綁在一起,才是平臺的出路?!牎怯脩舾兄獌热?的一個途徑,相比‘看’來講,情感表達更直接,感受環境效果更加真實立體。那么什么樣的內容跟情感、環境更加緊密呢?或者說更能誘發情感地表達?什么是痛苦的,什么又是自豪的,什么又是恐懼的?
那么知識點是否可以與情感相聯系呢?成體系的知識相關的音頻內容比較少,用戶獲得的渠道也不多,大部分是應試教育內容,英語、其它語言類、歷史、數理等。首先人獲取新知識的能力不同,最算理解力強,如只從聽這一方面就將知識理解,要求也是非常苛刻的。那學習知識的最初原因是什么?為了證明自己比別人更聰明?為了給身邊的異性證明我比他強?為了找一份高大上的工作?為了高高在上俯視別人那充滿羨慕的眼光?顯然這都不是學習知識的正確理由,真正的理由往往藏在暗處很難發現,如星星之火,小但可以燎原,那是對未知的一份好奇之心。
當情感在適當的程度表現出來,就會誘發人們的好奇心,程度適中非常重要。想想自己有時候在看恐怕片時,雖用手遮住了眼睛,但還是不免好奇地偷看幾眼,但如果程度重,你就關掉了,輕了就會覺得沒有意思。想想有人微笑著朝你面前走來,莫名其妙地打了一你巴掌,你一臉茫然,憤怒地咆哮,預要動手,難道你不好奇為什么嗎,你會默默地裝作什么也沒有發生走開嗎?適度的情感會誘發人們的好奇心。
那么聽在作為學習和認識事物過程中,刺激情感,強化好奇心就非常重要。如音頻中適當地加入影響情感的元素,誘發用戶對知識好奇心,配合其它內容資源形成統一的知識結構,有節奏地輸出給用戶,那么變現的效果會更有力度。
提升獲取知識效率,則是重中之重。
從產品最初定義開始到目前上線運營,核心功能三點:知識點推薦、概念認知重新定義、提升知識獲取效率。但從主頁內容上看,比較直觀的是知識點推薦,概念認知重新定義是需要用戶去閱讀和聆聽才能感知到的。對于提升知識獲取效率來說,是比較薄弱的。
上圖是產品的結構圖,紅色是app沒有的內容,這部分功能的缺失,使整個產品與用戶的連接薄弱,知識點的傳達程度不深。
1. 用戶內容評論:
app中提供的內容,是沒有用戶評論的,無法看到用戶購買后,對產品的有效反饋。其他用戶不知道內容是否是如簡介所解釋的那樣滿足需求,或者是簡介真實劇透,又何來觀看興趣面對這一錘子買賣,app開發者自己也無從知道。單方面只是得到內容編輯人員自我進行的內容評估,好就是好,壞就是壞,但真是如此嗎?
收藏和分享只是用戶簡單的行為點,無法形成有效的反饋意見,在這兩個非常簡單的行為中包含了用戶太多的行為初衷。
2. 同業專家內容評論:
也是對內容進行評估,就像是為書寫的推薦或者序文,從作者以外的專業角度進行分析,給用戶指導意見。
3. 板塊興趣小組:
相信大多數用戶肯定是對其中的一到二個方面的內容比較感興趣,但他們無法在這里認識其他對這方面感興趣的人,也無法跟他們進行交流。學習知識關鍵在于實踐,得到進一步理解,但無法與人交流是非常辛苦的,因為我們都不是神。在這個充滿欲望的時代,很難想像,如果只有你一個人在健身房中鍛煉,面對汗濕全身的自己,問到,正確的姿勢做到了嗎?這樣的健身計劃是不是適合自己?鍛煉方法科學不科學,有沒有更好的方法?我這么辛苦她知道嗎?能堅持一周,OK,你做到了,已經超過95%的人,你已經是神人了,看你神人能做多久?
4. 重新架構
知識如果是碎片化的,其實并沒有在認識上有所成長。只是個簡單的概念而已,不見得記得住,也不知其所以然,很可能還會形成片面的理解。所以要將碎片化的知識架構起來,給用戶輸出有體系的知識網。層次的高低對于不同的用戶,再做區分。
本文由 @Arvin Lee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那么這個app叫啥呢
得到
整篇文章都僅表現了主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