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教你詐:關于假寫邏輯的設計思維

0 評論 3022 瀏覽 2 收藏 14 分鐘

編輯導讀:說到數據造假,很多人嗤之以鼻,它帶來的結果往往都是負面的。但是有一種“造假”行為,有正向的引導作用。究竟是什么呢?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對此展開介紹,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提到“數據造假”,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財報或者“僵尸粉”這種字眼了吧,大部分的假數據曝光后的結果都是負面的,讓人唾棄的,目的不純粹的。但是在實際的產品設計流程中,的確存在一種合理的“造假”行為。而今天文章想要探討的,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數據假寫”方式,而且是具有正向引導作用的。

文章標題前半段取自臺灣作家、畫家劉墉先生的系列暢銷書《我不是教你詐》。書中講述了很多一些生活中的小技巧,本文借鑒了這個標題,本質上卻也是對應上了。

大家在網絡上搜索“數據假寫”,更多搜索到的內容是關于測試方法的內容。對于開發和測試而言,假寫數據是模擬測試線上效果的必經之路,很多時候多需要往里面“灌”假數據來模擬驗證上線效果及各種邊界和極限條件。想必每一個設計師在做線下測試環境驗收的時候,也都配置過各種的假數據或者用戶身份吧。

但是本篇文章想要聊的,是一種可以運用在設計中的思維和方法,同時可以應用解決一些體驗和場景問題。文章單純與設計有關,與技術無關。

這里所描述的數據假寫是指一種設計方法,達到用戶體驗細節提升的目標,而非測試過程中的產品功能驗證,也非有目的性的產品上線后的數據量造假行為。

這里的假寫數據不會作為核心指標,也不是作弊或者刷量,對用戶有誤導性的造假數據(如電商刷單等),而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產品目標所展示給用戶的信息,這些信息被稱為“假數據”的原因,很大程度是因為它們不是用戶自己生產的,或者不是面向全量用戶的數據。

假寫的數據在設計上也是有他獨到的作用。

一、追根溯源:設計上為什么要考慮假寫的問題

這個問題的來源,本質上更像是藝術與技術之間的矛盾碰撞一樣交疊無休無止。

在交互體驗上。設計師都很注重反饋設計,畢竟對于用戶體驗的提升有著極大的幫助,而且是產品體驗優異的基礎所在;在反饋設計中,即時反饋又是一個很關鍵的設計點。

顧名思義,即時反饋,就是用戶的每一步操作行為,都能夠立即看到結果,這樣能夠給用戶帶來充分的控制感、友好性或者信任感;“所見即所得”,這句名言在設計師描述自己方案的時候,幾乎成為了一副堅韌不摧的鎧甲。

但是,需要小心的是,當設計師在提“所見即所得”這件事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當前的設計點不涉及到數據請求或者不需要通過訪問后臺接口后反饋,僅通過前端就可以實現的操作,否則可能會被抓住“技術漏洞”而“反殺”。

當用戶的行為涉及到數據傳輸、請求服務器或者后臺審核等涉及后端的行為時,對于“真正”“真實”結果的即時反饋就難以保證了,例如請求服務器會有網絡傳輸的快慢之分,后臺審核也有機審和人審的區分。數據在服務器之間的流動需要時間,這就造成了真正的數據結果無法做到“實時”“即時”傳遞到前端展示給用戶。

在這種不可避免的情況下,真實數據無法實時返回,但是有需要保證用戶操作的流暢性,以及對用戶操作行為的即時反饋,這時在設計上需要考慮使用假寫方法來優化用戶體驗,數據假寫應運而生。

二、假寫邏輯分析

1. 頁面內容假寫——前置假寫

內容假寫,是指當前的假寫內容本身不是用戶生產的,而是通過運營后臺配置的、模擬用戶生產行為輸出的結果。說到這里,想必各位已經可以猜到了,這樣的假寫方式在一些運營活動中比較常見。

活動中的跑馬燈或者彈幕信息,直播中的各種互動效果,很多時候不是真實用戶的操作行為,而是系統自動生成的一些數據源直接呈現的,用戶在此時此刻此場景中更多是信息接收者的角色。

圖片來源:筆者自繪

上圖簡單列舉示意了一下主要應用場景。鑒于產品本身的內容與版權問題,在此不再呈現具體產品截圖。

這樣的假寫內容能夠在產品活動的冷啟動階段很好地營造場景氛圍,讓用戶能夠沉浸其中,快速刺激用戶參與;另外,前置假寫中實際上還涉及一種“按照實際操作量*系數”作為展示數據的產品邏輯,其應用場景也是在頁面上線初期,用戶量較少的情況。此時將實際的用戶量數據乘以一個算法推薦的系數作為展示數量推給用戶展示,以減少當前頁面用戶參與較少的尷尬場面發生。

但是這種假寫有個前提就是在冷啟動階段,實際的參與量較少的情況使用。不過這類信息持續時間會很短,當有真實信息灌入時,即有真實用戶參與進來時,需要將假數據可以立即收回清理掉,使用真實的數據展示,避免造成用戶的信任感崩塌。

2. 用戶操作反饋假寫——后置假寫

這種就和假寫來源相一致了,即與反饋的時機息息相關。

這是平衡用戶體驗與后端邏輯,并且在前端展示的設計方式。其內在機制在于,用戶側看到的還是所見即所得的反饋內容,但是實際后臺的數據還未傳到前端展示,因此很多內容是僅用戶本人可見的,并未將內容發送到全域的流量中。造成這種方式的根本原因在于內容需要后臺審核,無論機審還是人審(關于審核機制,可參考本喵另一篇文章《不該把責任都推給用戶——反垃圾策略下的用戶體驗優化方法》),不同的審核機制造成了不同的展現形式。先審后發,則內容必然需要假寫。

具體來看,后置假寫的形式還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用戶無感知的假寫,另一種是需要用戶強感知的內容。

無感知假寫,是指整個操作流程中用戶不會直接接觸到審核的流程,審核流程是產品為了規避各種內容風險而應用的。

涉及到審核問題,無論機審還是人審,都無法實施對內容進行處理(直接發布或者刪除),因此這是會給用戶先做前端的緩存,用戶能夠看到自己的內容,但是其他用戶是看不見的。當用戶的內容審核通過后,后端可以將狀態直接傳給前端,此時發布的內容狀態就從緩存內容變成實時內容。

但是這個階段,發布者本身是無感知的。

用戶無感知假寫主要涉及以下幾種常用場景。

1)發布評論、發布彈幕

用戶對視頻、文章內容發布評論或者彈幕的場景,大部分會走后端審核流程,但是用戶回復后,一般的用戶內容會立即定位到發布位置,告知用戶已發布成功,但是這僅是針對發布者自身而言可見的,其他用戶并不可見,但是發布者其實很少會關心自己的這條內容跑到哪里去了。

發布者發完內容,看到自己的內容已經出現在內容區了,就會馬上進行接下來的行為,不會緊盯著這條內容。等到一小段時間后審核通過并生效,用戶發布的內容才可以被其他用戶所見,不過這個時候發布者根本不會在意,他們在意的是內容產生的互動效果,而不是內容本身的存在哪里。

2)點贊等高頻、低時效操作

點贊/取消贊等相關行為雖然涉及到頁面數量的實時變化,但是變化后的結果的時效性是很低的。換句話說,用戶是“點完即走”,用戶需要感知到自己的點贊/取消贊的反饋,僅包括行為后與下一次進入時看到的內容。

每次用戶的點贊操作,正常邏輯都要請求服務器接口;但是當用戶多次連續點擊時,系統仍要每次都請求接口,這樣就會導致前端的反應變慢,給用戶的直觀感受就是點贊變化十分卡頓或者反饋延遲效果。

因此,如果想提升“即時”反饋效果,那么在頁面操作過程中其實可以不給 后端傳輸數據,只需記錄用戶進入與退出時點贊按鈕的狀態,把這兩類頁面狀態傳給后端就好。

如此一來,用戶在前端頁面點擊時,能夠不依賴后端接口傳數據,點擊時的動效就可以做到完整展示和即時響應。

筆者自繪:請求數據/不請求數據

聊完了無感知假寫,再聊強感知假寫,就比較好理解了,就是指審核流程是操作流程中的一個環節,也是需要用戶感知到的。審核流程不僅包括內容審核,同時還包括用戶生產內容與產品功能之間的匹配度的問題,清除無效的用戶內容。

例如發布投訴等一些時效性較弱的操作流程,用戶對于結果的反饋本身就存在一定的認知(不是即時的),了解反饋過程需要一段很明顯的審核流程,而這個審核也是存在于功能流程中的,因此需要明確開來。

另外,審核中也可以對一些無效內容進行過濾和篩選。盡管內容都是假寫,但是用戶對此的感知完全不同的,不僅不會引起用戶的焦慮感,還會讓用戶建立更多的信任感。

三、總結

內容假寫,主要來自于前后端實現不一致的問題。前端展示給用戶頁面狀態與信息呈現的目標是所見即所得的實時反饋,但是如果涉及到后端的數據傳輸、機器或者人工審核流程時都需要耗時,從而造成反饋結果的延遲。

這種時間差導致設計時不得不在前端展示形式上做一些合理化的設計,減少流程上給用戶帶來的壓力與不安全感,同時滿足用戶即時性的體驗。設計師在方案輸出時,實際上很多時候都會遇到假寫的問題,如果專門去回溯一下方案中每條字段信息的來源就會發現,假寫的情況還是比較常見的。

#專欄作家#

蝦米&胖喵,微信公眾號:pangmiaodesign,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資深交互/產品設計師,夫妻搭檔,貓奴。曾就職百度/愛奇藝,目前專注于電商、商業化方向的產品體驗設計?!坝胸?,就有一萬種美好!”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