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談APP非全屏化的革命性設計理念
之前寫了篇文章談談未來 APP 產品設計的革命性趨勢,我突然發現一個問題,文章本身其實是談的一種趨勢,是一種更需要激發想象力的事情,不是一個粗糙的黑白案例就能得出對錯。我們更需要想象一種制造各種可能符合場景的細節然后找到支撐點。但那篇文章拿的都是目前的一些列子,導致了很多朋友的曲解,認為案例就是我想表達的全部,其實那不是我的意思。我這次不拿現有的 app 案例,我想再仔細談一下關于去全屏化趨勢的設計理念。希望能引起各位極客的暢想。以及希望有志之士能一起為推動這一天到來而努力。
為什么要非全屏化?
理念一:滿足用戶被深層次隱藏的心理需求
事實上懂點技術的人都知道目前應用在好的手機上基本都是秒開,打開非全屏化應用的時間應當和全屏化打開應用的時間,在技術上說沒有真正質的飛躍。
而事實上也確實如此,但是,我最喜歡說的但是來了,我的觀點是,有時候要的不是速度。而是一種以為更便捷的感覺,和速度快慢無關。
非全屏化操作帶來的不是速度上的便捷,而應當是場景上的便捷感。比如用電視機頂盒的都知道,切換頻道可以是兩種場景切換,一種是在系統頁面切換(電視節目被縮小到一個小框內),另外一種是直接在全屏的電視節目間切換。
這兩者雖然從本質上呈現的信息完全一模一樣,速度也一模一樣。但心理上的感受就相差很大了。第一種:為了換個節目要脫離這個正在全屏播放節目的場景,進到系統界面場景里面去切換。第二種:換個節目就直接換,在左邊出現一條節目頻道欄。邊看邊換唄。
可能這個電視機案例不是最好的,但是更重要的我是想表達這么個意思,類比到手機上的感覺就是,第一種:為了一個小應用我要在脫離我目前的場景,換到另外全屏的場景下去操作。第二種:一個小應用能快點實現就快點在當下(不換場景)快點實現算了唄。
所以,與真相與技術無關,只和心理感受有關。這是一種需要設計師去把握的很微妙的感覺,不是說縮短時間和減少操作才是便捷,滿足用戶被深層次的隱藏需求這才是交互要給的。
理念二:隱藏復雜
《簡約至上》這本書大家應該都看過。我很贊同其中對于隱藏的設計理念。將簡單的常用的操作呈現在外部,而復雜的操作被隱藏到背后。所以我們可以將小應用的最常用操作放到非全屏化之中,而更加復雜的操作隱藏到全屏當中。
我的理念是將小應用設置成二層模式,第一層非全屏化并且提供常用操作。第二層就是當用戶需要更復雜的個性化操作的時候再進入全屏化去操作。而操作完畢也可以選擇回到非全屏化狀態,這就有點像遙控器被覆蓋的設計了。大家可以感受下。雖然這個類比也不是最好的。
另外我們可以在 ROM 里設置是否默認讓各個小應用非全屏化,給用戶權限。
理念三:部分應用前置可移動
很多非全屏化其實都可以算是偽全屏化,因為一旦你點開某個非全屏化應用,其他應用是無法被操作的。當然這種設計是必要的,但并非所有非全屏化應用需要這么做,必須考慮到情境因素。
部分應用前置可移動,這個效果其實愛奇藝已經算是做了,有朋友說這種設計沒必要。簡直把手機桌面變成電腦桌面了。但是他忽略了,假如用戶一邊聊微信一邊看電影呢?又或者部分用戶在一邊打牌一邊看電影呢?又或者剛戀愛的屌絲想迅速展示自己淵博的學問,邊查英語單詞邊和女朋友語音微信呢?
我們必須像保姆一樣體貼地考慮到這些可能性,所以這個設計理念也有加入的必要。
附:冬吳相對論的 APP 概念版草圖的細節設計
最后我給大家看下在我的理念下設計的用 Windows 自帶畫圖工具畫出來的冬吳相對論的 APP 概念版草圖的細節設計(注:東吳相對論是一個音頻脫口秀節目)。
左圖是普通狀態
右圖說明:當點開后,中間的圖標全部被覆蓋,然后左右兩邊跑出子彈上面分別寫著冬和吳,代表二人思想碰撞產生智慧的火花,最后再在中間爆炸。這種小動畫的感覺就跟滑動解鎖一樣,是一種人文關懷,營造出一種驚喜期待感,對信息進行包裝以體現珍貴(《設計中的設計》)。和冷冰冰的快速的打開應用是兩回事。當然不是所有小應用都這樣設計,還是那句話,看情況。否則就是畫蛇添足。
爆炸完后冬吳相對論的界面就出現了。我們留一個全屏化設置的按鈕給用戶。
當進入全屏化的時候我們也給他們選擇一個回到非全屏化的按鈕。
最后結合我上篇文章寫得關于動態圖標的設計,當你開始聽錄音的時候,你隨便點一下周圍空白處,那么冬吳相對論會自動縮回去,出現暫停樣式圖標。那么等他們播完之后會出現,右邊的圖標樣式。
如果你還想聽別的那么他就會再次跳出來,當然這次不會有動畫。
最后我還要談一個進程自殺,當你長時間不再去按圖標,那么就會自動變回原來圖標,并且自殺進程,在后臺消失的無隱無蹤。
好了這就是我想細談的 App 非全屏化操作,可能還是沒有完全充分達到我想表達的。但是我還是希望能夠向各位極客傳達我的一些讓世界更美好的想法,引起共鳴。
因為達到這種設計需要底層ROM的支持,所以希望和我這方面觀點一樣有人文關懷喜歡異想天開并且英語強悍的朋友一定要聯系我啊,我們給谷歌和蘋果發郵件。我們一起推動這一天的到來。
最后想說,表面變化可能不大只能算微創新,但是這種思維理念,這種態度,我認為就是革命性的。
#專欄作家#
承哲,微信公眾號:shouxifayanzhe,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關注工具產品和人工智能領域,擅長AXURE,興趣愛好看書,思考。
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并請附上出處(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及本頁鏈接。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