餓了么設計師的「變化」與「堅持」
編輯導語: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我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便捷,外賣平臺方便了時間不充裕的人們;外面平臺也在更新迭代,不斷進步,餓了么從創(chuàng)業(yè)公司到現在的成熟大公司,中間經歷了哪些改變,設計師對于產品的設計又有哪些改變;本文作者分享了餓了么設計師的變化與堅持的事,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最近歸檔資料時看到一份「餓了么設計師的變化與堅持」的文檔,是給去年「烏魚說眾·燃大會」準備的;距今間隔1年多看內容還不錯,趁有時間就整理了一篇文字版本。
選擇這主題是因為自己經歷過一家從「創(chuàng)業(yè)公司」>「風口公司」>「獨角獸公司」>「成熟大公司」階段,和單純方法論比起來會有獨特線性成長視角;所以就從這個主題來和大家聊聊不同公司階段下設計師的「變化」和「堅持」的事。
一、先介紹下經歷的3個階段
1. 第1階段:小而美狀態(tài)(12-14)
餓了么是從08年就成立了,因為從我角度講所以時間點從12年加入算起,當時算是餓了么創(chuàng)業(yè)階段,開城會謹慎用公式去計算城市區(qū)域是否符合開城條件。
公司內部提倡「硅谷文化」,墻上全是涂鴉,里面夾雜很多硅谷當紅產品&名言。
圖片:2012時期餓了么辦公室
有2句名言印象深刻,特別是第2句在后來辦公室的裝修中都出現了。
Ifyou’reofferedaseatonarocketship,don’taskwhatseat.Justgeton——?Facebook COO Sheryl Sandberg
Thewaytodoreallybigthingsistodoreallysmallthingsandgrowthembigger——? Y Combinator 的 Paul Graham
當時還有類似「10000小時」理念鼓勵大家別怕勇敢去學和嘗試,以及「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概念;印象較深的是很多 BD 把自己也看成是產品經理,對客戶提到和自己感覺的產品問題都是勇敢質疑。
這一時期沒有專職產品經理,產品部只有工程師和設計師,功能一起討論規(guī)劃;設計師當時自稱為「產品設計師」,因為工作范圍比較寬,包含「產品+研究+交互+視覺(界面)」,至于為什么自稱「產品設計師」是叫哪個感覺都不合適;然后發(fā)現硅谷那邊存在「Product Designer」的崗位,感覺職責能力類似也就這樣喊起來。
2. 第2階段:野蠻生長狀態(tài)(15-17)
進入第2階段后,外賣服務進入風口期,城市數量爆發(fā)式擴展,從30到200多個城市,人群覆蓋從學生到白領到全年齡,移動端反超網頁端;同期誕生了蜂鳥和軒轅這樣影響?zhàn)I了么業(yè)務的產品線,伴隨著高速增長也有大量需要解決的問題,日子并不是很好過。
設計工作上除了產品愈加復雜,需求量也暴漲,招聘跟進不上;于是把「產品設計師」拆成了「交互設計師」和「視覺設計師」,同步擴展了「用戶研究員」崗位。
圖片:從產品設計師崗位拆分成3個
當時為了避免大家以技能為主導成為「工具人」狀態(tài),給團隊定了一個「餓了么團隊設計理念」,希望設計師們在設計過程保持對產品和用戶的「尊重」和「敬畏」。
圖片:設計團隊的6個設計理念會放在入職后的新人文檔中
以下是當時的「餓了么團隊設計理念」:
- 【敬畏】餓了么是一個生態(tài),用戶在上面選擇外賣,商戶處理出餐,騎手配送到家;設計師每次設計都會影響生態(tài)起伏,類似蝴蝶效應;我們在設計過程中要有生態(tài)意識,對自己設計負起責任,必須保持敬畏之心,避免對生態(tài)帶來不良影響。
- 【通用】餓了么中包含了不同年齡、文化、地域、人生階段的用戶;用戶中也包含了不同角色和目標,這意味著 UED 第一優(yōu)先級是保障大部分用戶可以正常使用餓了么產品線;所以我們需要做通用性設計大過酷炫的設計,需要不斷審視和審視設計是否通用
- 【直接】Everything 30‘ 是餓了么的目標,由「用戶下單、商戶出餐、騎手配送」這 3 個主要環(huán)節(jié)串聯起來,每個環(huán)節(jié)更快一些,效率更高一些,會讓我么距離目標更近;因此我們需要提供更「簡單直接」的設計,在保證內容信息可及可用情況下,設計中更強調內容,更直接易懂。
- 【事實】餓了么的用戶數量龐大,即使輕微改動也會影響數以萬計的用戶,除了保持「敬畏之心」外,我們的設計需要基于「事實」,避免感覺;通過「事實」發(fā)現問題,找到設計支撐點,最后落地解決,這樣能讓設計真正幫助到用戶。
- 【誠實】用戶和餓了么是互相信任的,當用戶進入餓了么產品線時,信任應該是一切的基礎,在用戶使用過程中,界面不僅代表了設計師的態(tài)度,還代表了「餓了么」的態(tài)度;因此我們要提供「誠實」的設計,可以使用設計技巧來吸引用戶,但不可以為了達成目的進行虛假設計,不應該做引起用戶對平臺反感的設計。
- 【換位】與需求方合作具備換位思考,為用戶做設計需要「同理心」,與需求方合作需要「換位思考」,同理心幫助理解用戶,換位思考幫助我們和需求方更好協(xié)作;我們要尊重兄弟部門,了解他們的目標,角度和立場,站在對方角度去考慮問題,爭取達成一個雙贏的解決方案。
3. 第3階段:逐漸成熟狀態(tài)(18-19)
熬過第2階段來到第3階段后,有收購也有融入,逐步業(yè)務&架構上也有慢慢進入節(jié)奏,業(yè)務方面品類擴充(星巴克、漢堡王等大 KA 進入),新場景上(超市、醫(yī)藥、鮮花、跑腿代購等),系統(tǒng)&產品&人才方面都已經進入成型階段。
在 2019.4 時候參加了「阿里設計員工大會」感受了阿里設計,也對理念「讓商業(yè)美而簡單」做了一些思考,反思了下目前團隊里面設計師的狀態(tài)是不是一種能讓商業(yè)美而簡單的狀態(tài)。
圖片:在阿里巴巴設計員工大會上的集體照,沒征求過個人同意先打碼了
因為招聘原因,人和事之間比例一直持高不下,在繁重壓力下設計師不可避免的成為「工具人」(這里補充下引用的「工具人」不貶義詞,是表達的一種狀態(tài))。
因為當時公司業(yè)務&估值已到一定級別,設計質量上也要匹配到對應級別上去,還想創(chuàng)造一些新設計看能否引領下行業(yè),這些都是當時焦慮&反復思考的事情;于是對團隊組織做了調整改進,首先是擴展了「專業(yè)領域」概念,讓設計師交流不僅僅在一個組中,橫向縱向都有交流。
圖片:團隊人越來越多,專業(yè)分工再一次調整
接著「建流程+建機制+建工具」,目標豎起一些屏障和過濾器,把「不靠譜需求」和「效率(溝通、操作等)」擋一擋,給設計師留出更多時間,還有一些比較細節(jié)的在這里就先跳過。
圖片:部分機制(輿情&設計級別)
圖片:部分機制(過程畫布&客戶中心機制)
好了,大概經歷的3個階段講完,接下來正式分享「變化」和「堅持」。
二、在不同階段都要擁抱的「3個變化」
1. 變化1:拓展知識范圍
無論發(fā)展到哪個階段,我覺得設計師給自己的定位都應該是「解決一個問題」非「完成一個設計工作」。
大部分人入行時都是「完成一個設計工作」,所以會讓很多設計師不斷關注設計技巧&技能相關內容;從公司的第2階段到第3階段開始,隨著產品復雜度的提升和業(yè)務上變化,對于設計師的要求會開始發(fā)生變化,是否能講出「設計策略」、有沒有「設計結果」、能否做「設計驅動」,都是未來從內部選拔人才時很看重的點,設計師要開始從關注「專業(yè)」到關注「專業(yè)+其他」
完成一次「設計策略」,需要有大量非設計相關知識儲備的,對于「業(yè)務知識」「心理學」「數據分析」等都需要涉及,要有能力參與產品和業(yè)務的討論,聊到數據問題上要能看明白圖表;這些都是制定「設計策略」背后的思考基礎,不然很難說服需求接受你的策略。
圖片:設計策略除了專業(yè)以外還需要的知識(內容是示例表現拓展范圍)
看明白「設計結果」也很重要,有些小伙伴經常拿設計和上線后數據拿到一起做正向關聯,有很多數據變化只是因為「加大了補貼力度」實際和設計沒什么關系。
這部分要是看不明白很容易就破綻百出,去討論&溝通問題時也不會得到很好反饋,要能了解上下游「業(yè)務知識」,去看清楚方案中可以提升數據的地方?怎么讓自己的方案除了好看還有效?怎么和運營結合能產生效果?等等等等。
圖片:設計結果除了專業(yè)以外還需要的知識(內容是示例表現拓展范圍)
如果想發(fā)起一次「設計驅動」,那要怎么樣去說服別人把資源留給你「設計驅動」?一般來說資源都是「稀缺」的,憑借激情和熱情是很難得到贊同的。
如果想要去發(fā)起「設計驅動」,還是得老老實實去回答商業(yè)上有什么價值?從業(yè)務上能帶來什么提升?為什么要投入資源去做這個等等等等。
圖片:設計驅動除了專業(yè)以外還需要的知識(內容是示例表現拓展范圍)
詩人陸游說過「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查理芒格在「窮查理寶典」中也講過「多學科思維」的重要性。
「一個具體的問題僅用一種思維方式進行分析和思考,只會得到一個狹隘的結果」,這部分就不展開講,如果感興趣可以直接看書。
把工作經驗和知識范圍基于自己理解畫了一個圖,每個藍色區(qū)塊代表一個階段,隨著工作經驗增加,知識范圍需要不斷的擴大;從「專業(yè)能力」到「商業(yè)價值」一步步往外擴大范圍。
圖片:隨著工作經驗增加和知識范圍也要擴大才對
2. 變化2:保持對大環(huán)境敏感
互聯網每天都有早報晚報周報之類的,每天信息量都不少,像諸如:「下沉市場」「印度」「5G發(fā)展」「AI人工智能」「人均GDP」;其實這些頻繁出現的詞背后是有折射出大環(huán)境情況,在得到信息后能夠對應有一些動作,會對產品和業(yè)務帶來很大的變化的。
比如:印度不斷向全球輸出 IT 人才但是印度手機熱銷榜上是中國公司;中國出境游每年都破新高(今年因為疫情所以除外)滴滴發(fā)力在日本做打車和外賣;2018年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數:2028元/月,下沉市場中還有很多桶金可以挖;這些對大環(huán)境的敏感會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圖片:印度手機銷量、滴滴日本上線服務主要服務中國游客,國家統(tǒng)計局中位數數據
回到小一點的話題上,如果想要做次產品設計上的創(chuàng)新,這些大環(huán)境信息都會給到你很多視角上的補充,若恰好和你思考接近會對于發(fā)起「設計驅動」來說會提供有力的支撐。
3. 變化3:改善時間管理
「時間管理」是個職場老話題,這塊主要交流「時間成本意識」;在經歷的公司3個階段中,會遇到挑戰(zhàn)越來越大的項目,更復雜的組織架構,更難的資源協(xié)調;事情也從同一時間「單線程」到同一時間「多線程」進行,會覺得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工作越來越吃力。
吳軍在「硅谷來信」專欄中提到一個「偽工作者」的現象:
我到了北京,發(fā)現工程師們其實也挺忙的(雖然不如今天的創(chuàng)業(yè)者那么忙),但是產出卻不高,他們自己也很焦慮;我把一些工程師叫到會議室,讓他們把手中的工作都列了出來,他們每個人列出四五項要做的工作,有的人可能更多一點。
然后我問他們,如果完成了其中的一半,你們是否就不再那么焦慮了;他們大部分人都給了我肯定的回答——這也合情合理,工作少了一半,壓力也應該少一半;我告訴他們,當他們完成了兩三項任務后(一半工作),他們手上的任務依然是四五項,不會減少,甚至可能更多,因為新的任務又來了。——吳軍@硅谷來信
在Google內,上述這種每天應付事務性工作的人被稱為Pseudo Worker(后來Facebook學習Google的很多管理方法,也使用這種說法),直譯出來就是“偽工作者”。
這些人每天把自己搞得很忙,他們所做的工作可能也是公司里面存在的工作,但是那些工作(也被稱為偽工作)不產生什么效果。
所以,每當你因總也干不完的工作而焦慮時,不妨試試先停下來,重新梳理一遍手邊的工作:主動地站在對公司業(yè)務幫助最大的角度,站在提升自己能力的角度,當處于工作永遠做不完的處境時,把那些最重要的完成了;試試看,這樣你的工作狀態(tài)會不會發(fā)生改變?——吳軍@硅谷來信
時至今日,我也不確定自己是不是擺脫了「偽工作者」的狀態(tài),但很確定已經有了「時間成本意識」,把時間「成本」投入到哪些地方可以得到更多的「收益」——這部分我會考慮,會去梳理工作中重點事物,哪些「收益」最高,哪些更值得「投入」,看看自己工作流程中各種節(jié)點是否健康。
在我的工作流程中通常有 7 類事情不斷循環(huán):
- 零碎任務:短平快任務,比如快速填個表格之類、總結提綱、周報提醒等;
- 重點項目:以項目為單位建立的類目,并且把重點跟進事項和里程碑節(jié)點都歸類在其中;
- 復盤項目:設計交付后進入開發(fā)的項目會放到這邊跟進后續(xù)的反饋、數據、復盤等處理,加上時間提醒不然會忘;
- 生活任務:工作中生活類事項歸類,比如:拿快遞、報銷提交、飯局類;
- 團隊管理:當前的績效目標&課題相關的事在這,方便隨時查看完成情況;
- 學習清單:待深度閱讀的好文章 & 閱讀和學習筆記等;
- 思考相關:記錄問題和事后的思考點,可引入設計的新內容,團隊下一步可以做的事,各種發(fā)散奇怪想法&未來有機會可以做的事情。
有了這些明確的類目后,通過「時間管理」工具去記錄和維護(設定備注、提醒時間、到期日、子任務、重復周期等等),每天早上看看今天哪些重點事要做哪些其實不那么重要。
如果工作流程改變的話,及時調整下工作流,調整「時間管理」工具然后繼續(xù)運轉,保證事情不在腦袋中,讓頭腦減負留給思考和總結。
三、聊完變化部分,聊聊不同階段都要堅持的3件事
1. 堅持1:專業(yè)能力不能放
剛上面講要拓展知識范圍,怎么這里又說「專業(yè)能力不能放」了?先來介紹下2個理論「摩爾定律」+「安迪比爾定律」。
- 摩爾定律:計算性能每18-24個月會翻一番;
- 安迪比爾定律:硬件廠商們把硬件性能提升后,軟件公司們開發(fā)出更龐大、更消耗資源的軟件,把硬件提升的性能給抵消。
前者說的是「硬件翻番周期」后者講的是「軟件進化周期」,2個理論連在一起后,可以抽象一個結論「每18-24個月是硬件性能提升周期,產品也會在周期中進行大升級,去消耗硬件性能并提供更好的產品服務和更友好的人機界面語言」,人機界面語言對應的就是設計師的職責范圍。
回顧下最近10年設計師的變化:
- 從 Retina 的2x開始適配到不同尺寸的適配;
- 從 Mobile First 設計開始往手表&手環(huán)&平板&IOT各種場景的設計考慮;
- 設計理念從擬物化風格到扁平從裝飾性設計到以內容為主設計再到Wayfinding;
- 設計工具上也從 Photoshop 到 Sketch 到百花齊放等。
這一切發(fā)展其實也不過5-10年,5-10年在一個人中的職業(yè)生涯中只是一小部分,保持專業(yè)學習和接納是非常重要的事。
也有可能會有很多小伙伴會覺得等哪一天做「設計管理者」就可以放下專業(yè)了,這個觀點我個人角度是不贊同。
我理解「設計管理者」很重要的職責是「讓團隊設計質量變得更好,去賦予產品設計理念」;純管理更偏向行政很難參與到這2件事情中,加上平時需要和大家一起評審和決定最佳設計方案,即使有很牛設計師在團隊中,最終的評審和定方案,都需要有專業(yè)上的輸出和體現。
2. 堅持2:保持開放不設邊界
因為經歷過階段1的「硅谷文化」,所以團隊內部一直都挺開放邊界的,考慮問題的視野都從設計范圍擴出去——上到產品運營業(yè)務,下到技術,如果有能力都可以擴散出去。
這塊舉個「用戶體驗要素」的例子,「表現層-框架層-結構層-范圍層-戰(zhàn)略層」這5個層大家應該都很熟悉;對于一個好的產品設計來說,只在「表現層-框架層」打磨是不夠的,容易成為「美工設計師」,往下鉆越深設計理解就越深,如果能一路到「戰(zhàn)略層」一定會對設計最終呈現有好的表現;當然下鉆并不是把活全都包攬,更多是去了解去想明白和理解,最終在設計上表現出來。
圖片:用戶體驗要素圖
分享個案例「餓了么拼單」,時間差不多14年左右;中午點外賣時間,因為有起送價問題,吃一家店小伙伴都會在一起點單,大家會把手機傳來傳去點餐;看到了這個場景后,我們就在想怎么讓這個場景體驗更好,于是在想到「微信群的關系」和「微信中H5頁面和 App 同步數據」這兩個結合餓了么點餐 App 去解決問題,最終誕生了功能。
這件事發(fā)起也是設計師,考慮問題時并沒有局限在設計層面,包含了一些產品和技術層面上的內容。
圖片:14年拼單上線時候的樣子
再來個「訂單天氣」的例子,時間差不多17-18年;中午加了個外賣比預計送達時間晚了點時間,因為下午有個重要會要開有點急躁打了幾個電話催了藍騎士,在拿到外賣時發(fā)現塑料袋上面有很多水珠,才知道外面是在下暴雨,心理有點內疚;如果知道下暴雨晚了點是可以理解的,也不會打電話催(騎車危險)。
也在這個場景下去考慮怎么把這種情感表現在用戶和藍騎士之間,我們先找到外部天氣API供應商查看實時數據獲取能力;為了讓用戶本能層上感知到天氣和藍騎士,我們研究高德地圖的API調整傾斜角,藍騎士做了接近3D形象,天氣做了很強的動態(tài)效果,最終完成了訂單詳情的天氣功能。
這件事發(fā)起也是設計師,源頭是在觸點機會上的觀察,勇敢去研究API和突破限制,并不是僅僅在已有設計范圍去做。
圖片:訂單詳情極端天氣的效果
放幾張 GIF 動起來才能感受到:
圖片:暴雨天氣
圖片:大雪天氣
圖片:高溫天氣
如果想成為一個更好的「設計師」就忘了自己是「設計師」,設計只是掌握的技能之一;當然自己該做好的需求還是要把質量做到位先,接著在面對「主動洞察機會&問題」我們應該是一號位。
3. 堅持3:盯住用戶和生意
在公司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分工會越來越明確,和大部分公司一樣流程是「反饋(數據、輿情、上級、現象、用戶、競對)> 業(yè)務&運營&產品 > 需求 > 設計 > 開發(fā) > 上線」,對于用戶和需求的感知通常來自于上游。
圖片:大部分公司的設計接觸的流程應該都這樣
如果去評判交付設計質量,除了問題和數據之外,我還會從這3點去評估:
- 廣義上的設計質量達標:色型字質構+可用性原則+符合規(guī)范和審美;
- 貼合行業(yè)設計語言&原則:比如物流設計就要考慮到騎士人群特性+業(yè)務特點,例如:物流設計就考慮到太陽光下和移動狀態(tài)下始終能讓騎士一瞥也要看清界面等;
- 是否針對場景去做了解決方案:一些極端情況是非常容易發(fā)生體驗問題的,例如:物流在電梯或無信號場景情況下點擊按鈕后如何給予反饋,導致用戶側也不知道進展,從而引起晚送達。
第1點作為設計師是必須要做好(屬于下限),第2和第3點是提高滿意度和優(yōu)秀體驗的地方(拋開各種補貼之外因素)——這兩點都需要設計師真的「看見用戶和生意」才能感受出來,有句話說道「溫室中感受不到寒冷」。
回到開頭的流程中,設計師要堅持往前移動,視角不能僅停留在得到需求 PRD后,要和產品&運營&業(yè)務是處于「平行位置」,能參與到需求的制定過程;要和上游一起「看見用戶和生意」,不要僅定位在「支持」。
圖片:往前去直接看到和參與制定
看看反饋只能說是「看到用戶」中比較輕度的部分,而且因為業(yè)務屬性不同面向 C 和面向 B 的用戶會不一樣;如果條件給團隊創(chuàng)造接觸用戶的各種機會,培養(yǎng)出對用戶的同理心和視角,過去做的一些案例:
- 去看NPS報告去了解用戶狀態(tài);
- 找內部與用戶的訪談多看看;
- 開拓一些接觸用戶輿情的渠道(找客服、找一線);
- 畫用戶生命周期圖并盡量模擬;
- 成為用戶(在外賣業(yè)務中可以打開眾包成為餓了么藍騎士);
- 跟拍用戶的紀錄片(藍騎士的一天、BD的一天)。
圖片:團隊創(chuàng)造條件的一些案例
四、分享內容差不多就這些,做個回顧
公司在「小而美」到「野蠻生長」再到「逐漸成熟」3個階段中,設計師需要擁抱的「3個變化」:
- 變化1:拓展知識范圍;
- 變化2:保持對大環(huán)境敏感;
- 變化3:改善時間管理;
以及在過程中要堅守的「3個堅持」:
- 堅持1:專業(yè)能力不能放;
- 堅持2:保持開放不設邊界;
- 堅持3:盯住用戶和生意;
以上,就是全部的分享,提到內容基本上都是在團隊「2019年6月」左右的狀態(tài)下思考完成。
感謝看到這邊的大家,這篇字數應該目前文章中最長的一篇沒有之一;但有部分內容還是覺得寫的不夠清楚明白,如果大家有什么問題歡迎留言。
作者:icojump,微信公眾號:邊設計邊嘮叨
本文由 @icojump 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fā)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