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標簽從0到1,我踩了這些坑(入門篇)

4 評論 14690 瀏覽 79 收藏 13 分鐘

編輯導語:用戶標簽是構成用戶畫像的核心因素,是將用戶在平臺內所產生的行為數據,分析提煉后生成具有差異性特征的形容詞;如今在這個大數據時代,我們在網上都被標簽化,那構建一套成熟的標簽體系和畫像后臺需要注意什么呢?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用戶標簽從0到1踩過的坑,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用戶標簽,其實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新鮮概念了。

各大公司在推進精細化的過程中,無論是技術方還是業務方,都已經從過去粗放的“流量運營”思維,轉變為如今人人都在談論的“用戶運營”思維。

這時,用戶不再是整齊劃一的流量,而是有一個個血有肉的個體。

但受限了于客觀條件,我們無法一一去接觸我們用戶,了解他們的習慣喜好;只能從他們產生的行為和數據,去抽象、總結出特征規律,這就引入了“用戶標簽”這個概念。

當用戶被打上的標簽越來越豐富、越來越精準,也就越貼合人本身,勾勒出一個個立體的形象了。

鑒于市面上已有許多理論知識,豐富的實戰分享,我也就不班門弄斧了;本文只講講那些在執行中,新手容易遇到的踩坑點,幫助大家排雷。

一、切勿“大而全”標簽

剛接到這個項目時,我已開始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了。

從畢業開始做用戶研究,腦中已經構建起了一個框架,希望通過這次從0到1的機會,將美好藍圖實施落地;于是我洋洋灑灑寫下一個功能強大的腦圖,頭腦風暴出用戶的所有特性,目標是構建一套成熟的標簽體系和畫像后臺。

這樣的結局自然是當頭棒喝,第一次需求評審就遇到了很大阻力。

現在想來,有兩個問題是需要提前想透徹的:

1)雖說標簽需要做得精細,但始終是有主次的,當前為什么會用到標簽,具體用來做什么?

2)在需求調研階段,什么樣的調研是意義的?你會發現有許多做得不錯的第三方平臺,標簽體系非常成熟全面,但像第三方平臺這樣的to B公司,為了適用于所有的公司業務,追求大而全;而以我們當前的業務量來說,是否需要做到如此全面?以當前的資源來說,是否有能力進行開發和維護?

實際上,我們現階段是從0到1,要想一步到位是不現實的,應該按照業務需求進行取舍。

所以,真正有效的方法不是窮舉法,而是由業務場景進行倒推:我們發現,當前標簽首先會運用在消息推送上,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場景是,圈選預流失用戶,通過app push、短信等方式進行召回。

目的與場景明確了,接下來就是流失標簽的定義了;作為PM,我立馬與運營進行了溝通,了解一線業務人員對于流失的理解。

這時,很容易又踩到了第二個坑:詢問技巧。

錯誤方式:

  • 我:咱們現在要對用戶打標簽用于召回了,你覺得“流失1天以上”和“流失30天以上”,哪個更合適?
  • 運營:我覺得都是需要的,不同的流失程度我都會關心。
  • 我:好吧…..那針對活躍標簽,你覺得“最近7天登錄”“最近14天登錄”“最近30天登錄”,哪個最合適?
  • 運營:那肯定都要啊,這都是我們平時會關注的指標;emmmm…..天數能不能不要固定?我們能自定義是最好的。

與業務方溝通會發現,在對方對標簽不甚熟悉的情況下,會誤將標簽與業務指標相混淆,從而顯得“貪心”起來——什么標簽都想要。

這時,你需要轉換一種提問方式,得到最有價值的答案:

正確方式:

  • 我:咱們現在要對用戶打標簽用于召回了,平時你想對哪些用戶進行召回呀?
  • 運營:我想想…..我平時看數據,大多用戶會在前期流失,3日留存率就只有xx啦!是我的話,我會在3日這個節點去召回。
  • 我:soga,那我們可以提供“流失3天”這個標簽,方便你進行召回操作。

精簡標簽之后,留下最重要、最迫切的一些標簽,作為第一期的實現內容。

之后你會發現,一些基礎標簽,已經能滿足百分之六七十的需求啦;這樣既不會造成開發資源的浪費,也避免業務人員在使用時,面對著海量標簽猶豫不決。

二、用戶標簽的分類

如果看過很多文章會發現,大家對于標簽有非常多的不同描述,也少有文章有去認真講解這個認知前提;這也導致初期容易對標簽的理解產生混淆,因為從不同的維度去認識,標簽有著不同的分類。

經過一些整合后,我認為大致可以從五個角度去理解標簽:

1. 從更新頻率來分:靜態標簽、動態標簽

例如“性別”這個標簽,一般來說是不會隨著時間變動的,所以它屬于靜態標簽;而“最近一次訪問時間”會隨著每次用戶登錄而更新,也就是動態標簽。

2. 從主題上分:屬性標簽、行為標簽等

隨著業務的進行,標簽往往會越來越多,而“主題”幫助我們從業務角度對標簽進行歸類,方便后續有秩序地補充新的標簽。

例如我可以分為“屬性標簽”和“行為標簽”,將“性別”“年齡”這樣描述用戶的自然屬性的標簽歸于“屬性標簽”,而將“近30日下單次數”這樣的涉及到用戶下單行為的標簽歸屬到“行為標簽”。

主題的劃分并沒有規定,不同的公司可以根據自己的業務需要進行歸類整合,避免標簽體系雜亂。

3. 從層級上分:一級標簽、二級標簽等

同樣,層級也是為了業務理解更加有序才產生的,例如上述的“近30日下單次數”可以作為“二級標簽”,歸屬于“近30日行為”這個一級標簽;那么下次添加“近30日登陸次數”這個標簽時,就可以同樣歸于“近30日行為”這個一級標簽之下。

當然,如果業務邏輯復雜,可能還會有三級標簽。

4. 從開發方式分:統計類標簽、規則類標簽、算法類標簽(又稱:事實標簽、模型標簽、預測標簽)

這一種分類方式是從技術開發角度區分的。

“統計類標簽”(有些又稱為“事實標簽”)是從底層數據表中取出原始數據,進行簡單的加減乘除運算得到的標簽;例如“最近一次登錄距今天數”這個標簽,就是將用戶的最后一次登錄時間與今天做減法,得到距今天數,它反映基本事實。

而“規則類標簽”(有些又稱“模型標簽”)則是進行了業務定義后的標簽;例如“流失用戶”這個標簽,基于我們的業務認知,可以將“最近一次登錄距今天數”大于30天的用戶定義為流失用戶,不同公司會有自己的定義方式;例如“抖音”這樣高頻的社交產品,他的流失的定義一定會嚴格于“攜程”這樣低頻的出行產品。

“算法類標簽”(又稱“預測標簽”),顧名思義,就是需要利用算法才能得到的標簽了;例如電商產品常通過用戶的下單行為,去猜測用戶的性別;通常算法類標簽涉及復雜的邏輯與權重,開發難度大,在所有標簽中占比不高。

5. 從生成規則分:單一標簽、復合標簽

一般來說,上述的統計類標簽可以說是單一標簽,而規則類和算法類標簽就是需要多個單一標簽組合而成的復合標簽。

我們將上述的例子放在一張表里,得到下圖:

搞清楚標簽的分類之后,團隊在搭建過程中對齊口徑,再去制定相應的標簽值就容易推進了。

三、用戶標簽與畫像的關系

起初在開始做標簽的時候,我一度混淆了標簽與畫像的概念。

平時,我們常把兩個詞捆綁在一起說,但是標簽=畫像嗎?我們先來看看百度百科的解釋。

度娘的解釋是:畫像需要“利用標簽將用戶形象具體化”,意味著——畫像需要建立在標簽的基礎之上,存在依賴關系,但又不盡相同。

標簽是對于用戶,更偏底層的一種描述,當我們給用戶打標簽時,此用戶的數據表中填充了“26歲”“女性”“北京”“白領”等標簽值。

對個體用戶而言,我們一般不將其標簽稱為畫像,而叫做“典型用戶”,用于直觀闡述我們的核心用戶是什么樣的,或者用于客服回訪時,快速了解用戶的相關信息。

而我們常說的用戶畫像系統,一般針對的是一個群體。

當每個用戶都被打上標簽之后,通過統計的方式將一個群體的特征進行匯總,才是我們想要得到的畫像——當前我們的活躍用戶主要來自哪些渠道?主要位于哪個年齡層?從而可以反向推導出哪些是最適合我們產品的用戶,調整廣告投放策略。

如果說標簽是底層數據的標識,那么畫像可以說是一個應用場景;同樣,標簽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應用場景——分群。

上述場景中,當我們要進行一次app push時,業務人員需要利用標簽,選擇精準的目標用戶進行推送,從而達到最高的ROI;例如電商常見的,針對“偏好短裙”和“偏好美妝”的女性用戶,編輯不同的文案和折扣信息,從而吸引點擊、下單轉化。

綜上所述,標簽與畫像有一定的聯系,但又不完全一致,切勿混為一談。

標簽的使用場景,還需要我們在深入業務的同時,不斷去挖掘,讓其價值最大化,才是我們所說的真正的“精細化運營”。

 

作者:人間練習生,一只成長中的產品汪;公眾號:人間練習生

本文由 @人間練習生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你好,模型標簽你們是寫死的嗎?還是可以給運營同學配置?

    來自廣東 回復
    1. 你是說規則標簽嗎?目前是寫死的,后面會做成自定義的形式

      來自廣東 回復
    2. 對的對的。感謝~

      來自廣東 回復
  2. 思路很清晰,收藏了

    來自上海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