熵減思維:產品設計的主旋律
編輯導語:每一個孤立的系統(tǒng),其混亂程度一定會隨著時間的發(fā)展隨之增加,而且這個過程是單向的,像時間一去不復返一樣不可逆。熵代表的是混亂程度,熵增是一個從有序到無序的過程,而熵減則相反,是從無序到有序的過程。那么,如何在產品設計中運用熵減思維呢?
最近剛剛到北京開始新的生活,很多需要適應和梳理的事情。
一方面是生活上,日常的活動范圍要慢慢熟悉、氣候和節(jié)奏都要適應;另一方面是工作上,不一樣的公司文化、合作模式、業(yè)務沉淀,都需要深入研究。
但這種適應會很快結束,或者已經結束了,所以大家不用擔心產品之術未來的輸出,甚至可以更加期待內容的質量,因為我的視角更廣闊了、思考也更多更深入了。
說不如做,整理了最近3點對于產品思維的思考,可以幫助大家解決一些產品設計方面底層原則的疑惑,邀請大家一起品鑒:
一、因勢利導:產品經理應對變化的思維
第一個話題談談變化,現(xiàn)在大多數公司都在講變化,以應對新的市場競爭和組織發(fā)展,所以這是每一個產品經理甚至互聯(lián)網人都要面對的。
變化可能是一次跳槽,一次晉升,一次架構調整,形態(tài)各異。但核心是,你需要打破熟悉的圈層,對已有的經驗重新梳理,摒棄掉不適合新環(huán)境的那些,再快速學習融入。
這對于一個產品經理來說,是看家的本領了。
那么我是怎么看的呢?
一句話總結:不要糾結于當前的事,多看勢。
我們的人生就像一串佛珠,時間是線,構成了一個輪回。一顆顆佛珠就是串在人生時間線上的,我們遇到的那些事情。這些事情可能是自己選擇的,也可能是突然發(fā)生的,甚至大多不受自己掌控。
時間是一刻不停向前的,如果囿于一個個佛珠里,就會錯過當下,錯過串好下一個佛珠的機會。
所以重要的是,把握好你自己的愿景和目標,也就是我所說的勢。讓自己持續(xù)處在一個長期項目中,有一個向上的勢頭,就是在這串佛珠中游刃有余的法門。
我個人來說,基本上每串一個佛珠,我都會問自己在面對的是什么,接下來該如何。所以未來半年我的勢是:
- 習得并驗證最新的產品工作方法論:包括公司文化、組織架構、合作模式、流程和迭代機制,用自己的OKR和產品數據來驗證;
- 讓獨處和自律能力達到質變:作為一個獨處無力的人,要時刻思索社交網絡、社區(qū)、內容對于自己生活的意義和價值,通過調整姿態(tài),達到所為皆順勢的狀態(tài)。
如果你也在焦慮中,不妨嘗試脫離于發(fā)生的事,找到自己的勢,并對自己的生活加以重構,一定可以達到更好的狀態(tài)。
二、少即是多:熵減帶來的可觀收益
今年很火的一個概念叫做熵減,諾蘭的電影《信條》也提過。
這個概念和產品思維很共通,比如好的用戶體驗,會讓用戶的思路和操作變得簡單有序,這就是熵減的過程。再往大了說,能創(chuàng)造熵減的產品經理,才是優(yōu)秀的產品經理。
如無必要,勿增實體等原則,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在產品設計的過程中,一定要秉持熵減這個概念,原因是(對于公司、產品、用戶這個三角系統(tǒng)來說):新功能的價值=產品新增價值,新功能的成本=切換成本+習得成本+心智養(yǎng)成+運營迭代試錯。
最后產品提供的總價值=以上兩個式子之差。
往往我們產品新增價值是一定的,比如幫用戶更快打車、讓用戶24小時內收到貨。
所以產品之間拼的就是對新功能成本的把控,也就是熵減。企業(yè)倡導的ROI評估、張小龍的克制、營銷學的極簡,目的都是降低成本以達到熵減。
落到實戰(zhàn)中,設計每一個功能時,不要把找到需求、痛點、剛需作為重點,而這些恰恰是產品設計的開始和起點而已,產品經理大量的工作要專注于熵減的過程,才是獲取那些能讓你成長的、重要項目經驗的唯一捷徑。
三、以人為本:人生發(fā)展的北極星指標
用以人為本來概括,不是想講人文和慈善,是想提醒大家注意兩個問題:
- 社畜和工具人現(xiàn)象
- 劃水和躺贏心態(tài)
第一個問題是,很多人說自己是社畜或者工具人,其實傳遞了一種躺平了隨波逐流的心態(tài),這種心態(tài)最好是自嘲,不要當真,否則就會畫地為牢讓自己處于瓶頸和流程的怪圈之中。
《半澤直樹》中講到,工作最根本的還是人,人是有主觀能動性可以打破常規(guī)進行創(chuàng)造的,而流程和規(guī)章制度往往是創(chuàng)造之后的運維產物,不能本末倒置受限于現(xiàn)有的模式。
一個入門一年的產品經理,可以專注于方法論、流程、工具。
但入門后,就已經應該把人放在第一位了。具體可以做思維上的轉變,從思考這個產品該怎么做我該去哪看競品,到思考這個產品和用戶發(fā)生了哪些交互,我要和哪些人合作,我們之間要發(fā)生哪些事情,大家的利益和訴求是什么。
第二個問題是,很多同學不敢去小廠,或者傾向于找大廠養(yǎng)老,這在互聯(lián)網行業(yè)其實不太合適?;ヂ?lián)網行業(yè)和傳統(tǒng)行業(yè)的區(qū)別就是迭代快、競爭大,好處就是機會多。
但如果帶著躺贏的心態(tài),就不太可能去own一塊業(yè)務,不太可能有所突破。而沒有突破,在互聯(lián)網行業(yè)是致命的。
很多人可能會反駁我說騰訊的社交、阿里的電商,都是很深的護城河啊,只要進入這種企業(yè)就旱澇保收了啊。
我講兩個事實來解答:
- 社交和電商領域,大量的后來者在嘗試并且成功切入,比如拼多多,所以業(yè)務的護城河是靠不住的。只是看上去競爭力強一些、跑得快一些的模式和產品而已,成也時間敗也時間。
- 強如騰訊阿里,也不斷進行著自我迭代。而迭代的落點,都是人。從組織架構調整到人員結構優(yōu)化、企業(yè)文化迭代,都是為了讓人有更好的上升態(tài)勢,以促進業(yè)務更好的發(fā)展。這點做的不好的,就會被異軍突起打敗,比如海外電商的Ebay。
所以找一個好公司,看的不是現(xiàn)在有哪些護城河、有多大體量(比如千禧年時代的Ebay),而是看哪里有靠譜的人,并且這些人能在哪個企業(yè)大展拳腳,一旦他們實現(xiàn)了這種匹配,這樣的公司一定會脫穎而出。
所以以人為本,要專注于自己的owner心態(tài)和自我修煉,像北極星指標一樣關注。能夠拋開title、薪資、名氣這種虛無的東西,扎根在自己的領域里不斷思考探尋機會,早晚會得到滿意的回報。
四、結語
以上就是最近感觸強烈的三點思考,看似不像方法論和案例那樣可操性強,但都是邏輯完整的智慧光芒(上篇文章所說的智慧大于知識),建議細細品味。
求勢、熵減、得人。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感謝,下篇文章見。
#專欄作家#
花生醬先生,微信公眾號:產品之術,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金融業(yè)資深產品經理,對職涯規(guī)劃與個人發(fā)展有豐富經驗,產品涉獵廣泛,ERP、金融領域較多。
本文原創(chuàng)發(fā)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xié)議
深有體會,向你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