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產品架構設計方法與核心設計原則,你需要知道這些

5 評論 12625 瀏覽 97 收藏 15 分鐘

編輯導讀:產品架構是對商業模式中核心業務場景的抽象,是整個產品的“骨架”,體現了商業模式的運作和實現方式。而對產品架構的設計是通過業務規則來建立產品的內在邏輯,是產品工作中重要的一環。本文作者根據自身工作經驗,分享了一些產品架構設計方法與核心設計原則,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什么是產品架構

產品架構是對商業模式中核心業務場景的抽象,體現了商業模式的運作和實現方式,產品架構設計是抽象業務場景,通過業務規則建立產品內在邏輯的過程。

二、以X產品為例介紹產品架構分層

如下圖所示,首先對X產品做一個背景介紹,現在要設計一個電商平臺X,目前只支持自營業務,而且一部分系統已存在(支撐后臺及其服務)。

圖中總共包含4部分: 應用層、服務層、技術架構層、支撐后臺。其中,產品架構主要涉及的是應用層、服務層、支撐后臺,技術架構層是一個簡化的技術架構,添加其目的是為了展示一個全景,讓大家了解一下與產品架構與技術架構的關系。

應用層和服務層體現了“小前臺、大中臺”的戰略思想,是產品架構的核心。當然,并不是說沒有中臺就沒有產品架構,只是這是當前主流的產品架構。如果沒有中臺,服務層就是單純的API,就需要把這部分的服務能力提到應用層里,在此不做介紹。

產品架構與技術架構層的關系:

應用層、服務層、邏輯層、數據層,4層體現了技術上MVC框架的設計思想,是一個邏輯遞進關系,越往底層走越偏向技術實現。

技術架構可以劃分的很細,在此不做詳細說明,主要介紹技術實現原理:應用層通過一次用戶操作獲取數據,然后通過服務層把數據傳輸到邏輯層,邏輯層通過代碼實現的規則對數據層數據進行處理,處理完之后再反向通知到應用層,反饋給用戶,這樣也就實現了一次用戶交互。

三、詳細介紹X產品的產品架構組成

先解釋下“應用層(小前臺)”和“服務層(大中臺)”中“大小”的意思,“小前臺”其實并不是真的小,只是相對中臺小而已,因為中臺包含的服務特別多(如果不理解服務的意思,可以把“服務”改成“能力”),承載的業務也豐富,而不同前臺產品都是有不同定位的,可能一個中臺服務于十幾甚至幾十個產品,所以就是小前臺、大中臺。

那么前臺到底是什么?大家應該對阿里中臺戰略有所了解,如果用阿里的產品矩陣來距離的話,就包含了天貓、淘寶、菜鳥物流、1688等等,但是這部分只是面向前臺用戶的產品,其實還有對應產品的后臺,可能面向各類商家,也可能面向內部管理,這些后臺對中臺來說也都是前臺。說白了,只要是由中臺提供服務的產品或系統,對中臺來說都是它的前臺。

這里存在一個誤區,就是很多人認為中臺在前臺和后臺之間,那就要分清“后臺”到底是名字上有“后臺”,實際是一個由中臺提供服務的前臺,還是產品線上用于支撐該產品的后臺產品。這也就是為什么“平臺后臺”會出現在“小前臺”的原因了。

應用層包含了各種各樣的前臺,不同形態的產品,可能是App端、Web/PC端、H5、小程序,這些不同形態的產品可能面向2C也可能面向2B。

服務層主要包含兩部分:基礎服務(或者叫內部服務)和外部服務。

基礎服務就是要完成X產品需要設計的服務,外部服務就是已經存在于其他產品,可以直接使用的服務(該圖的內外服務不代表實際設計時的劃分,要根據實際情況劃分,數據中臺也不是必須的,在這里占了個坑)。

服務中心提供的基礎服務可以單獨對應用層提供服務,也可以跟外部服務進行組合,形成一個新的服務,對應用層提供服務。

對服務本身的設計不屬于產品設計范疇,但是為了能夠理解產品內在的邏輯,都要對服務有所了解,這是中后臺產品經理的核心能力之一,我會在后面做簡單介紹。

支撐后臺分為兩部分:可直接提供外部服務的后臺系統和支撐X產品數據流轉的后臺系統。

在此解釋兩個概念:

  • 服務產品化:當服務層的能力越來越強時,就可以把不同的服務組合,打包成一個新的產品提供給愿意為其買單的用戶。圖中CRM就是服務產品化的結果。
  • 產品服務化:當自身的產品做到極致,而且很多其他企業也想要擁有這種能力時,就需要把自身的能力開放出去,然后就出現了“開放平臺”,這是一個典型的開放能力的產品。在開放平臺里,有企業內各種各樣的產品能力,其他企業可以通過對應的API獲取到對應的能力,比如支付、地圖,這就是把支付產品和地圖產品服務化了。

四、產品架構設計方法

X產品的產品架構圖可以簡化成下面這樣(服務中心內的內容體現了其可支撐的業務能力,在畫整體架構圖時可以簡化掉):

根據上圖來分析產品架構的設計方法(以下為一步步細化的過程):

1)確定當前產品與其他產品的關系

該產品與哪些前臺產品有關系?是否涉及到建設中臺服務?哪些服務是可以直接用的?哪些是需要新建的?數據是否流轉到其他系統?

也就是把三層涉及的產品關系梳理出來

2)梳理涉及的業務場景與功能模塊

分析產品在各個業務場景下需要什么功能支撐,此處不需要像做前臺產品詳細設計時分析的那么細致。

3)抽象化服務中心的邊界,確認其可提供的業務能力

根據第二步中涉及的實際業務劃分服務中心(也有稱呼叫“子系統”或“服務領域”之類的),并把能提供的核心業務能力填充到服務中心(劃分的原則后面介紹)。

4)將業務能力抽象出業務實體,轉化為支持前臺功能的服務

其實把前三步梳理清楚,整體的產品架構也就出來了,這一步主要是為了詳細設計單個服務中心內部的架構,這一步既體現出了你對業務的理解力,也體現出了你對產品真正的設計能力。

以下以促銷中心為例做分析:

先把各種方式的促銷業務流程畫出來,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出,前五種促銷的整體流程都是一致的,只是促銷的方式和條件不同。而優惠券卻跟促銷不同,而且流程上并不兼容,所以促銷中心抽象出兩個業務實體:促銷活動、優惠券。

有了實體以后,最標準的基礎服務就是對實體的“增刪改查”,以下為促銷中心的產品架構圖(包含了跟其他服務中心的服務關系) ,如下圖所示,什么“滿減、滿贈、立減”已經消失了。

通過這幾步細化下來,也就對服務與服務的關系,服務與產品的關系比較明確了。這樣在做產品設計時,根據實際的業務設計前臺功能就行了,端到端考慮每個產品應該如何設計。

五、因產品增加導致架構變化示例

按上面的思路來分析,現在X要支持其他商家入駐到平臺銷售商品,而且要做一個CRM產品,就形成了如圖所示的X產品體系的產品架構圖:

通過圖中添加的綠色字體部分可以看出,因為業務范圍擴大了,所以補充了對應的商家中心,而且平臺后臺變成了商家后臺,雖然新增了一個CRM,但是服務層并沒有變化。中臺在新的業務到來時在進化(增加了商家中心),而在支撐一個新的產品時中臺卻可以不變,因為在整體架構設計上中臺已經支持了多前臺,除非新的前臺有特殊需求,這就體現了“小前臺、大中臺”的靈活性。

在此,解釋另外一個概念:

SaaS(軟件即服務): X產品剛開始用戶量很小,但用戶量大增后需要做一個新產品“CRM”用于管理用戶。如果這個CRM是給平臺管理全部2C用戶的產品,就是一個平臺級“CRM”,如果這個CRM是給所有2B客戶單獨管理自己的2C用戶,那么這就是一個“SaaS CRM”。SaaS的關鍵特點是數據隔離,雖然各個商家用的同一個產品,但是不同商家的數據不共享。釘釘、企業微信都是典型的SaaS產品。

六、服務劃分和核心設計原則

最后回顧一下整體架構圖,來看一下服務的劃分和設計原則:

1)服務重在定邊界,遵循高內聚、低耦合原則

高內聚是從服務中心的業務來說的,在一個服務中心內的業務應該是相關性和依賴性很高的;而服務中心之間應該是業務隔離性比較大的,即追求盡可能的低耦合。

2)服務抽象化,盡量通用

抽象是從眾多的事物中抽取出共同的、本質性的特征,而舍棄其非本質的特征的過程。將業務能力轉化成對應的業務實體就是抽象的過程,即對相同或相似的業務能力提取出共性的特征,抽象出可以提供給不同前臺的公共服務,盡量做到服務通用,個性化需求由不同的前臺實現。

3)可擴展性

在服務的設計時不能只滿足當前業務需求,還要考慮服務對未來業務的支撐,這樣可以減少未來對服務的修改。比如說對商品品類層級的設計,理論上來說可以無限層級擴展,但是考慮到前臺的易用性和實際應用,不會設計很多層級也不會只有一層,而三級就能滿足絕大部分業務場景了。所以在設計時也要注意另外一個原則:不過度設計。

4)可復用性

即服務可以多次重復使用,服務的抽象化程度高,可復用性也會越強。在支撐新的業務能力時,優先看是否存在可以復用的服務,如果沒有,再考慮現有服務是否可以通過改造(再次抽象服務或擴展服務能力)達到這一目標,最后才考慮設計新的服務。

5)漸進性建設

漸進性的建設原則是從降低風險和實施難度這個角度出發,推薦小步快跑的方式逐步推進,而不是轟轟烈烈地推翻重來,試錯的成本更低。

 

本文由 @Zurl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后半部分寫的很不錯,我的產品架構方法論要更新了

    來自江蘇 回復
  2. 這個圖用什么工具畫的呢?

    回復
    1. PPT…

      來自香港 回復
  3. 如果用阿里的產品矩陣來“距離”(舉例)的話

    來自美國 回復
    1. 優秀…給你點贊

      來自北京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