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規劃的部分總結:關于企業

0 評論 14061 瀏覽 37 收藏 9 分鐘

編輯導讀:產品經理在做業務時要進行業務規劃,有清晰的思路和節奏。產品規劃需要注意很多方面,比如用戶、企業、市場等等,本文作者分享了做產品規劃時企業部分需要注意的一些問題,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首先不同時間的不同企業不同產品的規劃都是不一樣的。根據短暫的工作經歷和待完善知識儲備,對產品規劃進行一點思路總結。

我在規劃的時候能考慮到的因素有:時間,用戶,產品,企業,市場,價值,其中市場根據具體事情去了解市場。(有必要都了解下基本概念,挺有幫助的。)

(上圖僅做參考,適合討論不適合理解,為避免造成誤導,特此說明。————- 并且有待完善)

在外包產品時期的產品規劃,由于企業的特性只需負責從業務到產品的規劃,“市場、用戶、企業”則在接到項目前已經由甲方確認好,或者說甲方不在意“市場、用戶、企業”只需要滿足業務即可。因此考慮的維度受限,產品規劃的價值并不是最大的。

(附送一個文章鏈接:產品規劃可以變化,但要把握節奏 關于勞動報酬遞減的說法,因為最終的產出是來自技術,如果階段規劃的價值是最佳的,但規劃的節奏是糟糕的,會讓技術產出降低。所以規劃的節奏很重要,親身經歷過糟糕的節奏和舒服的節奏。)

回顧經歷

在最早的外包企業工作,接手到新的項目后,因為不用考慮“企業”以上的維度,所以在產品做規劃的時候,基本是圍繞“產品”的維度思考,產品的框架功能邏輯流程等等,不能說規劃有錯,只能說是格局的問題,導致只產出產品價值。

后面在ISV服務商工作,因為項目的業務沒有人清楚,所以就需要我對業務展開調研。隨著業務的深入了解,對業務的理解也越更清晰,明白業務的目的,業務的價值后,整個產品的規劃和設計都圍繞這兩點去思考。由于還是屬于外包項目,規劃不用在深入思考,階段的價值也僅增加了業務價值。

目前的工作不屬于外包,雖然產品的前期調研已經有了結論,不過出于好奇還是偷偷調研了一遍,使自己更加了解市場行業,對于產品的規劃也有了新的見解。以及上個月對潮汐APP進行分析,從中也增加了挺多的理解。

以上的經歷對于產品規劃要求并不嚴格,所以并沒有像很多干貨那樣,需要各種規劃文檔和路線圖等等,我基本上能用思維導圖工具就用。以下簡單描述下過程:

企業

企業的戰略定位價值等等都是由管理層制定,我們基本屬于執行者的角色,只要管理層沒有特俗要求,基本按照他們制定的方案執行。

在以前可能就按照他們的目標執行,現在基本都要通過企業的定位戰略,反推市場的情況讓自己的視野可以更廣,幫助自己之后的工作可以有效產出。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專業分析是很難的,但是至少要了解大概的情況,目的只是讓思考的范圍更廣些。因此通過企業定位確認市場范圍,驗證定位是否正確,市場是否有機會等等。

企業戰略,先從定位開始,定位與需求相關,因此作為市場切入點的需求分析比較重要,關系到產品的核心功能和價值:

痛點=持續性*厭惡程度 / 可替代性

使用該公式,將收集到的所有數據對應各自的位置,分析該痛點是否有正確。

  • 持續性:目前負責的是某個領域的工作的工具產品,衡量依據就是以每天工作時長,觸發痛點的場景頻率是多少,反正我那個產品動不動就有觸發。
  • 厭惡程度:我那個的衡量依據就是提高多少工作效率,效率提高的越多那么我定義的厭惡就越高。厭惡度這種東西比較虛,只能用一些客觀的值表示,像可以節省工作時間,節省跨部門溝通次數等等。
  • 可替代性:了解當前市場的解決方案都有哪些?解決的程度?優劣勢等等……

因為我們的產品目前市場競品只有一個,而且還沒有被大力推廣,目標用戶基本沒有使用,在加上相似競品的用戶方向不同,因此可以定為沒有任何替代品。不過在我看來是有替代品的,所以我們要建立更多優勢,讓其他產品很難替代我們。

通過以上的分析了解清楚痛點后,再結合近期了解到的市場三要素,市場規模和容量 = 購買者+ 購買力 + 購買欲望。

其中購買欲望與痛點程度關聯,購買者和購買力與用戶畫像關聯,而市場增長趨勢,政策等可分析購買力的變化,因此我們需要收集更多的相關資料,來幫助我們判斷企業市場規模和盈利空間。運氣好我們的產品直接競品基本沒有,所以購買者和購買力這兩個因素不用擔心。

以上的總結僅僅是當前知識水平的理解,而該內容主要用來總結知識的應用,所以只適合當個趣事看看,分享討論使用不適合運用。

當明白企業的定位和戰略方向后,那么在產品的格局上就會得到提升,自然而然的規劃就非常順利,剩下的工作就是如何挖掘需求,然后合理的安排每個階段的工作內容。

總結

以上是大概的一個產品的規劃過程中,只從企業角度思考的部分總結。這一步驟只是為了理解產品定位和戰略,幫助我們能夠有一個很好的視野,以及清晰的產品發展路線。如何產出最大價值是需要結合用戶/產品解釋,由于思路不成熟就不發了。

(舉個看到的賽車新聞,中國沒有F1賽車手,原因來自各方面,汽車文化/國家政策/汽車普及率等等因素,如果培養一個F1賽車手,那么就需要國家政策支持,然后就是普及汽車文化等等。戰略可能根據當前市場情況,可以先普及中國人汽車文化,然后在聯合汽車廠商提高人民的汽車普及率,這樣可以增加中國汽車文化,并且有助于帶動國家的政策出臺,當國家政策支持中國汽車文化后,中國就會擁有了F1賽車手。)

所以一個定位,一個戰略,然后剩下就看市場情況調整,一步一步的走向目標。所以需要我們實時關注市場趨勢,行業趨勢,最新科技等等,當然如果我還在外包企業,還是那種渾渾噩噩的工作,估計也不會有這樣的理解。

以上屬于個人當前認知的理解,適合探討不適合運用,而且不是最新最全面的。

 

本文由 @Mading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