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支付基礎(二)——白話票據支付

3 評論 7186 瀏覽 46 收藏 14 分鐘

編輯導語:我們平常買東西支付一般都被稱為C端支付,也就是個人支付;相反企業支付也就是B端支付,企業支付由于資金往來眾多,所以一直都還是沒有完全解決的領域。本文作者從企業支付存在的問題出發,結合具體場景,分享了票據支付的相關使用設計,供大家一同參考學習。

一、企業支付的特征

企業支付與個人支付有截然不同的特征,個人支付一般是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如線下消費,電商平臺購物(付款即發貨)等。企業間支付可能出現先付款,6個月后發貨,或者先發貨,6個月后付款的情況,企業間支付的特征差異非常大,因而一般與個人支付分列兩個產品,用于區分兩者的功能和需求。

企業支付的特征:

(1)大額交易:企業間支付常見大額交易,如大批量采購,大額貨款等,因而多數企業間打款主要以網銀進行大額的轉賬交易(網銀轉賬有正式的銀行憑證和回單),或者B2B平臺的支付工具進行小額支付,較少使用現金。

(2)交易憑據:企業間的交易一般有貿易合同,供貨合同和采購合同等材料支持,在保障法律權益的基礎上進行大額采購和交易。

(3)避免占用現金流:現金流對于企業來說非常重要,因而企業優先考慮應收貨款交易,票據支付和申請銀行的授信額度等,對于有議價權的企業,他們會壓榨供應商的貨款賬期和交貨期限,爭取自身現金流流通性的充足。

(4)四流合一: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和國有企業,會注重自身交易的信息流,資金流和發票流三流合一,甚至加上物流的四流合一,確保交易的合法性。
以上的企業支付四個特征非常重要,任一個不符合都可能會導致這個生意談不攏。比如企業可能因為賬期不符合要求,資金流不符合要求,三流不合一等終止了合作。

本文要討論的是企業支付特征的第三點,避免占用現金流,此時則引出了票據支付的概念。

二、什么是票據支付?票據支付怎么用?

根據《票據法》的規定,票據可以分為支票,本票和匯票。其中本文討論的是匯票,商業匯票分為商業承兌匯票和銀行承兌匯票,可能沒有接觸過的小伙伴已經繞暈了,接下來我們先針對銀行承兌匯票(下文簡稱銀票)進行場景演示。

首先先定義一下銀票,理解為向銀行申請授信用于支付。

場景一:利用存單和抵押物等獲得銀行授信額度

(1)A企業信用比較好,企業規模比較大,它在建設銀行有30萬的1年期存款,建設銀行可以根據這家企業的30萬定期存款,控制存款資產和授信100萬的額度,也就是當A企業需要對外支付100萬的時候,銀行可以先墊資100萬對外轉賬支付,開出一張100萬的銀票,企業A在約定的日期給我還100萬和利息。

(2)B企業規模比較小,可能它需要繳納70萬保證金或者存單,才能拿到100萬的授信。

(3)C企業規模比較少,信用評級比較低,可能需要繳納70萬的保證金+房產抵押或者工廠抵押,才能拿到100萬的授信。

好的,場景一完成了,總而言之就是企業在銀行有一定量的存單或者抵押物或者其他各種形式等等,用30萬存單拿到了100萬的授信額度(這里差額的70萬被稱為授信敞口),接下來企業可以用這個額度進行支付了。

?場景二:企業的票據交易

以企業A為例,現在企業A需要購買一個供應商a的100萬貨物,而且議價能力比較強,所以企業A要求供應商a現在交貨,但6個月后付款。因為議價能力弱,供應商只能默默同意。

那6個月后付款,不能光說啊,不能靠一份貿易合同啊,到時候你跑路了誰給我付錢呢?

那企業A可以找到銀行,為供應商a開具一張銀票,金額為100萬,兌換時間為6個月后。(也就是說,只要你6個月后來找銀行,銀行不會跑路吧,我見票付款)

那供應商a的權益也有所保障了,開心地收下了這張銀票。

場景二結束了,我們來看看各方的利益情況。

  • 企業A:付出了30萬,買了1年期的銀行存單,獲得30萬的利息,且暫時不用付這100萬貨款。(獲利最大)。
  • 銀行:收到30萬的銀行存單(存款也是銀行網點的重要考核指標),賺到一些開票手續費,開出了100萬的銀票,但暫時實際沒有動用資金。
  • 供應商:制造出100萬的貨品,付出了貨品的成本,只收到一張100萬的銀票,亦即是應收款項(最慘打工人)。

總結如圖:

好,那交易已經完成了,接下來可能出現三種情況:

(1)第一種是供應商a乖乖地等6個月之后去銀行兌現100萬現金。

此時,各方情況的利益情況是這樣:

  • 供應商a:銀行見票即付,順利拿到100萬現金,收回了貨款,非常開心。(被壓榨了賬期)
  • 銀行:企業A需要在票據到期前支付票面款項,也就是收到了A的100萬,支出了100萬,如果到期前沒有支付,就是企業A欠著銀行的錢,需要開始給你算利息哦,獲得了這個期間30萬的存款和利息差。(獲得手續費收入和存款)
  • 企業A:30萬存單順利獲得利息,延后了6個月才支出100萬。(獲利最大)

小總結:此時,最簡單地,這張銀票從發票到取現的流程就全部閉環了。

(2)第二種是過了2個月,供應商a資金短缺,急需把這些銀票變成現金。

此時供應商a可以找任一家銀行或者貼現平臺進行貼現,也就是提前兌現唄,那肯定要收你點費用了。怎么收呢?

此時,過了2個月了,還有4個月才能拿回100萬現金對吧。那銀行給你貼現,是不是相當于給你100萬貸款4個月,那就可以算利息了。

比如在京票貼現平臺上試算,100萬由廣發銀行開出的銀票,4個月后到期,按年利率最低2.95%,收取利息9800元。(公式=1000000(貸款總額)×2.95%÷360(每日利息)×120(4個月就是120天)=9800元),那這筆利息直接在放款里面扣掉了,你可以獲得約99萬現金了。我們來看下此時的利益各方。

  • 供應商a:順利獲得了99萬,損失了1萬利息,但是提前4個月拿到了貨款。
  • 貼現銀行:相當于放了一筆風險很低的貸款(兌現銀行一定會付款,破產幾率不高),不過貸款利率也不高,才2.95%,到期找兌現銀行要錢就行,賺了1萬利息,但需要4個月后收回本金100萬。
  • 企業A:跟第一種情況一樣,正常還錢給兌現銀行就行。
  • 兌現銀行:換了個名詞,就是當時開票的銀行,也是跟第一種情況一樣正常到期兌現就行。

小總結:那第二種情況略為復雜了,涉及多了一方,同時也有一些財務公司或者個人收銀票和貼現,相當于一筆固定收益的投資了,同時利率是根據兌現銀行變化的,比如你的兌現銀行是個大行,那風險非常低,利率也低,但如果你的兌現銀行是個城商行或者當地的小行,那風險略微升高,風險也變高了一些,收益與風險并存嘛。

(3)第三種情況:三角債,也是票據支付的流通性。

現在過了2個月了,供應商a拿著那張100萬的銀票,他也要去采購100萬的原材料用于生產,那他是不是也可以去壓榨比他議價能力低的供應商b。

好,那就我買你100萬的貨物,4個月后給你付款,為了保障你的權益,把這張4個月后到期的銀票付給你。那么此時利益方是怎么樣呢?

  • 供應商a:相當于把100萬應收款項付出去了,釋放了資金壓力,順利拿回了等值于100萬的原材料,相當于無損失。
  • 供應商b:發了100萬的貨,拿到4個月后到期的銀票,世界上又多了一個最慘打工人。
  • 企業A和兌現銀行:與原來第一種流程無變化。

小總結:那第三種情況就說明白了,票據可以流通,而且有沒有發現,票據越流通,損失越小,比如b又給了c,c又給了d,那d拿到銀票可能只需要1個月就能兌現,這樣100萬的銀票相當于100萬的現金流通了,大家皆大歡喜,都沒有損失。

是不是有了政府所倡導的“用票據盤活供應鏈金融”的小票據,大作用的感覺!

三、總結

企業A源頭:30萬保證金正常獲得利息收益,延后了付款100萬的賬期,只需支出部分票據手續費等。(受益最大,這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企業A拿到100萬貨物,馬上銷售,賣出了120萬,然后歸還100萬,凈賺利潤20萬,這樣有點空手套白狼的意思了)

承兌銀行:表面看只獲得了30萬的保證金存款,收取了手續費,承擔了信貸風險。但實際上還會要求企業A的在該銀行開立基本戶,沉淀資金,同時如果保證金是70%,甚至100%呢?白白存款又不用馬上支出,純賺利差呀(受益還行)

  • 貼現銀行:如果有人來貼現,收取了低風險低利率的貸款。(收益與風險一致)
  • 供應商abc:如果順利流通銀票則無損失,不流通就要承擔貼現費或者賬期。(沒什么收益,只能根據自身情況降低損失)
  • 接盤俠供應商d:如果兌換日期可以接受,則無損失收回100萬,如提前兌現,則支付貼現費。(沒什么收益,只能根據自身情況降低損失)

從金融業的角度來看,做貼現業務有穩定的收益和低風險,因而目前有很多銀行進駐互聯網平臺開展了銀票兌換業務。

基本的模式就是:用戶上傳銀票——驗真(目前多數是ECDS系統統一的電子銀票,避免紙質驗真的麻煩性)——銀行自動化報價——用戶任意選擇一家銀行貼現。

票據支付是企業支付和供應鏈金融不可避免的話題,因而衍生了更多的票據的轉讓,銀行間的轉貼現,基于票據的放貸和保理,基于零散票據的規整信貸等,本文與大家暫時分享至此,水平有限,如有錯漏,歡迎指出。

#相關閱讀#

企業支付基礎(一)——當我們談企業支付時,是在談什么?

 

本文@就是愛睡覺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說得通俗易懂

    回復
  2. 非常棒的概念普及

    回復
  3. 請教下,企業在平臺注冊成商家后,我們平臺自動分配商家一個虛擬的資金賬戶(用于入金出金轉賬),資金賬戶的支付密碼,是每個員工都可設自己的支付密碼嗎?還是一個資金賬戶只有一個支付密碼?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