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戶體驗之名,談談企業協作平臺的產品設計
編輯導語:今年上半年因為疫情的原因,各企業都用起了企業協作平臺的產品,比如釘釘、企業微信等等;除了這些熟知的產品以外,一些企業也著手此產品;因為是多人協作,所以在功能等設計方面要更注意;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企業協作平臺的產品設計,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今年的新冠疫情突發,讓企業級協作產品的賽道熱鬧了起來;前有釘釘、企業微信,后有飛書帶刀入場,其他廠商看了眼紅,趕緊行動起來;所以在這片一眼望不到頭的草原上,你還能看到百度的如流、美團的大象、網易的popo等等。
如今疫情控制的結果也算喜人,經過大半年的時間的市場錘煉,現在這些個企業協作平臺也需要被懷揣著審視的目光來看看接下來要走的路。
按照公司的要求,我在工作中頻繁的使用到“釘釘”這款產品,接觸的這4年多時間大概也就是企業協作平臺的發展史了,我試著總結了一下:
起初產品設計的初心也許僅僅是為了員工之間的交流,依托公司的組織架構,不需要在添加好友/通過驗證之類的繁瑣流程直接溝通,有事說事賊方便;特別是消息回執(就是被萬人唾罵的“已讀未讀”)更看出來了釘釘對溝通“效率”的重視。
坦誠的講,釘釘這點我很認同,我自己也是一名用戶體驗設計師,過去做企業級應用的核心就是圍繞“效率”去做的,始終把用戶路徑的長短作為我個人無形的KPI,面試跟人吹牛X的時候也是舉例說的這些。
但B端的設計就僅僅是所謂的“效率”么?唯效率的設計就一定好么?
01?效率的背后也許是姿態的傾斜
你有沒有不想打開釘釘(甚至某一時間想卸載掉)的沖動?阿里巴巴當初推出釘釘這個在線辦公協同產品,出發點是為了方便企業內的辦公協作,溝通記錄、文件資料、流程審批、員工名錄等都能有效得到管理,防止丟失并隨用隨取。
后來味道變了,以“釘一下”為例,發起者可以無限次的對接收者發送信息并以“增強提醒”語音的方式提示。
看的出來,這種交互設計本著觸達無障礙去做的,但卻忘記了設計使用門檻,從而造成了“誰有事誰牛X的局面”,如果沉下心來研究,會發現在這過程里情緒的變化是及其明顯的:
企業管理學里有一條著名的學說“峰終定律”(后被廣泛應用到用戶體驗領域里),大概是意思是:“在一段體驗的高峰和結尾,體驗是愉悅的,那么對整個體驗的感受就是愉悅的”。
那么釘釘的這些個機制可能就是峰終定律的反面教材了,每一個企業級協作平臺企業都在標榜自己的創新和功能的全面;殊不知這就是典型的通過產品功能機制進行極致的微觀管理,間接加劇雇傭關系的僵持;甚至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控制…員工和企業的關系我不好說,但這些企業協作平臺真真實實的在彼此關系上掃滿了鹽。
02?固化的設計理念
翻看了眾多大廠的B端設計原則和設計理念,無一例外,所有的被沉淀下來的“原則”幾乎都是“效率”,甚至一提到跟B端相關的設計就永遠是“效率!效率??!效率!?。 ?/p>
以效率為核心的設計幫助任務流更高效的完成,就這點無可厚非,我自己也是一名用戶體驗設計師,過去做企業級應用的核心就是圍繞“效率”去做的;始終把用戶路徑的長短作為我個人無形的KPI,面試跟人吹牛X的時候也是舉例說的這些。
然而不同于C,企業協作平臺是企業要求員工統一使用的協作產品,為了方便信息集中管控,絕企業員工被迫通過一次學習后逐漸轉為不用動腦子的肌肉記憶;B端員工只想要“干完活”,C端的“圖新鮮”是發自內心的去找樂子;所以當被強迫完成任務的情況下,高效大部分情況下是一個偽命題。
03?設計原則要講究“真人性”
通過審視的目光去看當下的設計原則,企業級協作平臺經歷了起始期的“溝通剛需”和發展期的“功能堆疊”后,未來應該多考慮“員工與組織”/“員工與企業”的大命題;希望是以“橋梁”的姿態出現,以幫助雙方更好的完成工作為目標去設計:
這其中有兩點需要著重注意:
1)效率從人性出發
先說個題外話,過去,我們在求職時期的路徑大概率是到某幾個招聘網站上挨個填寫個人信息/工作經歷/獲獎情況,但伴隨著 OCR技術成熟,一個word/pdf上傳,自動識別了所有信息,幫助企業和候選人大幅的解放了勞動力。
與之類似的是:日報周報月報,除了工作總結偏腦力勞動需要人工產出之外,工作內容這種條目的列舉完全可以幫員工包辦了,畢竟釘釘上記錄了大量的工作文件和日志;單靠一個周報模版絲毫解決不了問題。
2)情感化設計不能只停留在表象上
之前跟釘釘的設計師有過情感化設計的交流,對方對情感化的理解更多體現在人文關懷上,特別是在打卡這個功能上,超過幾點下班打卡后會有一句暖心的話激勵員工。
對此我還是保留意見,理智支撐我不許叫這個設計為情感化設計;因為美好的文字和漂亮的圖形都只是表象而已,并沒有幫助用戶解決問題,所以頂多就是圖形設計,說的好聽點是graphic design。
我理解的情感化,從始至終要以解決用戶問題出發,與其有時間畫畫漂亮的圖形,不如去做業務的橫向打通,幫助在深夜快點打車回家來的更實在。
04 總結一下
總的來說就目前國內像這種B端企業級應用真的還就是處在功能打通的階段,未來去balance雇傭關系的大局面市場還是很大的;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賽道還有的一拼,期待更多的大廠入場來改善僵持的雇傭關系。
本文由 @負能量補給站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