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 關于平臺的見解

1 評論 4871 瀏覽 24 收藏 11 分鐘

編輯導語:平臺作為一種新興商業模式,不同用戶利用平臺與其他人進行互動,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是參與者,有時也會產生價值;本文是作者關于平臺的一些思考,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最近貝殼的上市,引發了一系列對平臺的討論,鏈家到貝殼的過程成了很多企業內訓的研究對象,先把地產中介業務從1做到N,然后再回頭去做行業網絡的從0到1。

關于平臺,說一些看法。

一、平臺解析

平臺是一種“基礎設施”,為各業務模塊提供操作系統。

概念引用:

平臺由以下三種基本組成模塊構成:

  1. 參與者:包括創造價值的生產者和使用價值的消費者;在不同的場景中,參與方身份可以相互轉換,一個參與者可能有多個角色;
  2. 價值單元:生產者創造的價值,是平臺最重要的要素,平臺的開端是對價值單元的創造;例如抖音的價值單元就是無數的短視頻、滴滴的價值單元就是可用的車輛列表、智聯的價值單元是真實的簡歷;
  3. 過濾器:連接用戶和價值單元的連接器,可延展為平臺各角色間的連接器;例如百度的搜索推薦引擎、頭條的文章推薦規則、用戶運營活動等。

1.?連接

平臺的核心能力是鏈接。

平臺本身不把控資源的所有權,通過鏈接的方式,重點在分配資源;相較于管道式的業務模型,平臺著重于網狀的結構分布,重點在于鏈接各業務單元,不尋求取代各單體的存在,區別于傳統業務模式就在于此。

2. 開放

平臺是開放的,不同的開放程度有不同的優劣;例如安卓平臺的開源模式,是一種開放程度比較高的模式,好處顯而易見,用戶無強硬限制,誰都在平臺上創造更多好玩、好看的應用。

IOS平臺較為封閉,所有的應用遵守同一套規范,好處是規范化、系統化,所有應用看起來整整齊齊;缺點就是在這樣的平臺框架下,跨越式創新的探索比較難實現。

3. 平衡

平臺中的各元素動態平衡,依賴共生。

平臺直觀表象就是集群規模效應,不難理解,平臺的核心受眾集群后,形成的規模效應比單體的存在更有價值;例如想找個餐廳,第一想法可能是打開美團、抖音、小紅書等APP去搜尋,網絡密度的增加,推動單體及平臺的“抱團”發展。

對用戶來說,搜尋成本的降低、比較成本降低、售后成本降低等便利,降低了交易的難度,用戶消費的難度降低愉悅度增加,和平臺間產生更多的粘性。

平臺第二個直觀表象是系統效應,各參與者關聯存在,協同共贏;例如根據美團的消費記錄分析,可對商家會員提供多種產品,如增加精準曝光的推送、供求鏈條的撮合等。

平臺的系統效應是逐步建立的,和開放程度也有密切關聯,平臺組建的初期切入的是核心用戶群,隨著開放程度增加,多用戶角色多交易場景的分布,自然生長出相互關聯的系統;平臺需要提供的,就是關聯的場景、工具,甚至促進關聯的手段。

4. 非中心化

平臺不是中心化控制,區別于自營模式,平臺是規則制定者,仲裁角色。

平臺是規則的制定者,要求平臺個單體在部分環節遵循平臺規則,促進各單體原本業務推進的更好。

  • 交易環節,平臺有指定規則,平臺參與業務交易的手段多樣,常見的背書交易,多采用交保證金模式、代收款項的模式。
  • 售后環節,平臺更多的作為仲裁者,評判責權,推動解決售后問題,重度參與售后的模式,平臺可能成為雙方的催債角色。

另一個層面說,每一個平臺建立的公域流量墻,是中心化的存在,平臺消滅了中間商,自己成了最大的中間商,這樣的分析也成立,分析角度不同。

二、平臺構建思路

構建平臺,需要兩個層面,一個是橫向成網,第二個是縱向連接。

  • 橫向成網注重建立平臺成員間的關系,常見的手段是會員體系、信息匹配、撮合交易;
  • 縱向連接注重的是業務端,把整條業務線的角色功能做連接,構建完整的交易鏈條。

對于平臺來說,橫向鏈接是目的,能成網絡效益,縱向鏈接/管道模式是手段,出基礎數據,二者缺一不可。

構建平臺自然就有了從橫向切入還是從縱向切入的選擇,兩種方式有點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最終還是由具體戰略選擇決定。

1. 橫向切入

選擇橫向切入,典型的是2C的平臺,如外賣、購物、信息匹配等,邏輯就是先把用戶籠絡在平臺,再把用戶分畫像分角色進行業務屬性的深入;多存在于消費互聯網階段,初期做信息展示連接交易,進一步做需求資源匹配撮合交易,最終成為綜合性服務平臺。

這樣的路徑選擇,在平臺效應完全不明顯時如何吸引第一批用戶愿意加入,是拉新階段最難解決的問題,沒辦法的情況下只能選擇免費準入;平臺構建的是一張關系網,從關系網中再抽取業務交易場景,從單一場景切入,后逐步擴充場景網絡。

2. 縱向切入

縱向切入,往往是先有一個確定的業務場景,通過提供信息工具的方式賦能業務線;系統用戶到一定量的時候,找到用戶間的業務場景,再做橫向連接成網,平臺化,這樣的方式大多在產業物聯網階段。

很多業務saas系統供應商,現階段都在做平臺化轉型。

多階段的系統用戶間有多種業務關聯,如做供應鏈系統的廠商,采購倉儲管理系統的客戶和采購運輸管理系統的客戶,一個有倉一個有配,自然有業務連接場景;但是,做系統的人大多沒有業務運營能力,在鏈接成網的階段會遇到系統思維和業務思維的碰撞,是一個很大的阻力。

三、平臺基礎

1. 信息對稱為基本屬性

互聯網信息技術出現后,信息對稱已經成為平臺的基本屬性,無論是2C消費互聯網時期的人與人、人與信息、人與商品的信息互聯,還是2B產業互聯網時期的各種技術賦能、信息傳遞,解決的核心痛點都是“信息不對稱”。

對現在的平臺來說,依靠信息技術傳遞信息,已經成為基礎標配屬性。

2. 信任傳遞為基底

平臺建立了兩條信任的方向,一條是交易雙方信任平臺,是平臺建立的基礎信用形象;第二條是交易雙方互信,當然也是由于平臺的背書。

交易雙方互信的問題是個大難題,尤其是2B平臺,很多業務需要實地考察后才能繼續推進,雙方見面后發現和平臺上展示的不一樣的時候,信任瞬間崩塌;有些場景內,交易雙方本身就是競爭對手,涉及到爭奪客戶、服務質量的問題,信任傳遞更為棘手。

3. 利益分成為核心

平臺最終會涉及到交易,交易后的利益分成是平臺的核心。

橫向連接中的交易,場景屬性更多是匹配費、信息費,平臺作為交易方提供對應價值的利益,甚至超出價值,才能讓平臺延續;縱向連接的交易,有多種業務角色,多種業務場景,如何讓不同角色在不同場景下分得既得利益,平臺做為交易服務方,構建利益分成核心機制。

4. 平臺協調為連接器

在交易中,平臺兼備協調方的角色。

交易的建立、推進、糾紛、售后,都和平臺有關系,協調雙方產生交易,出現問題后協調解決,平臺都是連接器般的存在。

四、最后

總結對平臺的理解:

  • 平臺構建的是一個開放的基礎設施,核心能力是鏈接;
  • 平臺的存在,提升鏈接效率,觸達更多協同場景。

 

本文由 @謝宇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如果內容更有深度一點就更好了~

    來自廣東 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