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是一門學問
編輯導讀:為什么早餐賣7塊覺得貴,午餐賣8塊就很便宜?為什么同樣的產品不同平臺定價不一樣?產品價格到底應該由什么決定?本文作者從自身案例出發,梳理總結了自己關于產品定價的幾點思考,與大家分享。
最近經歷了幾件挺有意思的事兒,給大家分享下。
第一件事兒是關于一碗熱干面
我一般早餐都在家里解決,隨便喝點牛奶吃點面包啥的。上周一沒來得及在家里吃,到公司看見園區大門外有個早餐攤,還有熱干面賣,就要了一碗,結賬才知道這一碗面賣7塊,覺得真是貴啊,現在一份早餐都這個價了么。
到了周五,中午沒什么胃口,去食堂不知道吃啥,就到買面的檔口,稍微瞅了一眼價格,各種面價格大概13~18不等。雖然價格單上沒看見熱干面,但進來時看見有人在吃,想著這個食堂就這一個買面的檔口,應該是他們他家賣的,就跟老板說來一碗熱干面。結果還真有,這一份面分量很足,價格8塊。八塊錢解決一份午餐,真是便宜。
同樣一份熱干面,早餐賣7塊覺得貴,午餐賣8塊就很便宜,很有意思。
第二件事兒是關于一把午休床
這個月公司搬了新辦公室,工位寬敞許多。就想著買個硬板(之前都是買那種軟布的,稍微睡久一點就腰疼)的午休床,中午可以睡的舒服點兒。于是乎就去JD上看看,就發現這款,價格還不錯,原價280,秒殺價146,號稱是242天最低價。我再領個京東PLUS的券,折后只要141就能搞定,沒做過多考慮,當時就準備下單了。
在付款之前,突然尋思著要不去淘寶也看看。不搜不要緊,一搜嚇一跳,這玩意兒在淘寶定價只有128,還有個30塊的券,券后只要98。
這尼瑪,京東上146塊242天最低價簡直就是個笑話。我還仔細的看了看,JD和天貓上這兩家店都是官方旗艦店。
這是大數據殺熟還是定價差異,我不得而知。如果是定價差異的話,這倒真是個很有意思的事情。京東賣146塊仍然能在搜索結果中脫穎而出,而且可以長期維持價格銷售(242天最低價),到了淘寶就只賣98。
原因出現在哪里?
我大膽的猜測下,大概可能有這么幾種原因吧。
第一個原因JD客戶對價格不太敏感,淘寶客戶對價格敏感。
第二個原因,京東平臺抽成較高,商家必須要賣這個價格才能保證利潤。對競爭對手也是如此,所以大家的價格都高。
我更傾向于第一個原因,京東客戶對價格不敏感,不愿意為幾十塊錢浪費時間去反復比價。但這并不代表JD客戶就傻,不愿意浪費時間比價說明JD客戶時間成本比較高,也就是普遍收入較高。這類客戶往往不在于一點點價格差異,但是對品質和服務要求會較高,一旦出現不滿意,希望能夠立刻馬上得到解決,甚至是直接訴諸退貨。
其實生意中也會遇到類似的事情。同樣產品,不同渠道的價格會出現較大差異,客戶也能夠接受。
一方面是因為客戶對價格不敏感。客戶價格不敏感的原因是多樣的,最主要大概有這么幾個。
第一個就是客戶本身的利潤很高,不在乎這一點兩點的成本提升,只要東西好,不在乎多出一點錢,反正掙得足夠多。
第二個就是客戶本身不了解行業的產品價格,就像我如果不在JD和淘寶兩個平臺同時去搜索就不知道還可以便宜這么多。如果供應商不找多個供應商詢價,或者好了多個供應商詢價,但供應商都不是源頭工廠。
第三個是很多時候價格不敏感客戶要求較高,價格中本身包含了較多的服務。
另一方面是使用場景不同造成的差異。一碗熱干面早飯7塊貴,午飯8塊覺得便宜,為什么?因為午飯往往都要吃十幾塊的,現在只要8塊,自然便宜。
商品也是一樣的,很多的時候,產品到了這個場景中,價格就上來了。舉幾個簡單的例子,京東的價格比拼多多貴,不影響銷售,這是正常的。但是如果拼多多比京東貴,甚至只要是不便宜,就肯定很少人買。
還有,國內有很多的工廠,生產很多的產品。貼上不同的品牌,價格就不一樣。在不同的賣場,價格也不一樣。同樣一款餅干,在山姆會員店(沃爾瑪高端商超)賣,包裝上印上Sam’s Club,和在沃爾瑪賣,印上惠宜的品牌, 價格肯定不一樣,但都能賺錢。
消費者也不會去深究,京東重度用戶必然用淘寶少,山姆會員也很少逛普通沃爾瑪,更不會去比價。
這兩部分客戶之間的重疊少,商家便有了操作空間。高凈值客戶要的省事兒省心,普通客戶要的是省錢靠譜,分別滿足就好了。
像我們這種夾心尷尬層,畢竟是少數,又要省事兒又要省錢還要服務好,確實也很難滿足。自己做產品時也深有體會。
#專欄作家#
胖子里德,微信公眾號:硬件產品經理雜談,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智能硬件產品經理,創業者。分享硬件產品經理技能及日常創業思考。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準備看長篇大論的
膚淺
看完之后,第一感覺說的很好,但仔細一想又總結不出有用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