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思考 | 關于智能制造的供應鏈中臺的思考
編輯導讀:網購已經成為了人們的一種習慣,要滿足這些用戶的需求,就需要強大的供應鏈支持。所以,建設好供應鏈中臺顯得格外重要。本文作者將以智能制造業為例,分析如何建設供應鏈中臺,希望對你有幫助。
你好,我是劉大林,這期是關于智能制造的供應鏈中臺的思考,包含未來的發展趨勢,希望對你有啟發。
當供應鏈前端-銷售端的數字化升級程度不斷完善化時,供應鏈后端的生產制造的數字化升級就迫在眉睫。
結合最近了解到C2M的發展以及阿里的云釘一體化的布局,關于智能制造中臺有點思考。
只有更清楚的了解供應鏈,才能更好的規劃出供應鏈中臺的系統架構。
未來,只有三類企業才有可能把供應鏈中臺系統做大做強。
- 是像京東物流一樣的企業,從供應鏈履約起步的企業,通過項目案例將產品域不斷延伸至上游的生產端;
- 是像阿里一樣的平臺,有資本、技術和資源,也有相應的布局,可以打通供應鏈的各個環節;
- 是智能制造企業,有絕對豐富的業務場景和很強的行業屬性沉淀,有能力也有趨勢可以做大供應鏈中臺。
首先,可以從系統的角度理解供應鏈,系統包含要素和關系。供應鏈主要包含四個維度,第一層是銷售(包含逆向)等,第二層是倉儲、配送和倉儲等,第三層生產、加工、包裝等,第四層是采購、供應等。
其中,企業、人員、實物、信息和資金為該系統的要素,他們之間的協同關系是該系統的關系。
供應鏈中有很多節點企業,從某個供應鏈視角分析,都會有一個主導企業,一般是品牌商,控制和帶動整條供應鏈的發展。比如吉利,就是在汽車領域中的供應鏈主導企業,圍繞吉利汽車生產的其他相關企業為節點企業,包括汽車零配件的供應商、物流服務商、經銷商和零售商。
供應鏈也分內部和外部,內部視角是從整個企業的經營活動分析,比如銷售、生產、采購、物流等相關組織單元內的協同關系。
外部視角是從整個業務流程的流轉分析,比如銷售一件商品,需要零售商的銷售、經銷商的批發、主導企業的生產加工、供應商的供應保障等。
這個過程,非主導企業只是參與了供應鏈的某個小環節,比如供應商只供應原材料,可能只會涉及該系統的訂單、物流、庫存和結算等環節。
內外部供應鏈是相互交叉,彼此融合的關系。
從這個視角來看,未來的供應鏈系統一定是本地化和SaaS化相結合的發展模式,主導企業或頭部企業本地化,帶動圍繞主導企業生產制造銷售的相關企業SaaS參與或者是頭部企業的生態(供應鏈節點)企業SaaS參與。
舉個例子:
假如一條汽車生產的供應鏈是由用戶、零售商、經銷商、品牌商、零部件供應商和物流服務商組成。在該條供應鏈中,產生了需求A,大致的業務流如下圖所示:
產品演變階段:
初級狀態:主導企業的內外部均是本地化部署,實現單個企業內的業務流轉。包括法人、銷售、財務、采購、庫存、行政等基本的業務單元之間以及外部供應商和物流服務商之間的所有單據的流轉。
通過主導企業的供應鏈系統的打造,沉淀產品功能,輸出標準化,輸出SaaS級的產品,向中腰部企業復制和推廣。
中級狀態:主導企業的內部是本地化部署,實現單個企業內的業務流轉。包括法人、銷售、財務、采購、庫存、行政等基本的業務單元之間的所有單據的流轉。部分數據上云,為供應商的SaaS化接入做數據接口。
外部通過對供應商SaaS化部署,以API接口實現單個功能的單獨對接,單一業務場景可以形成內外部協同的閉環。
高級狀態:無論是主導企業的供應鏈系統還是非主導企業的供應鏈系統都是SaaS化部署,實現產品能力的流轉閉環。同時形成SaaS生態化,可以在供應鏈系統上找到生態里的需求方和供給方。
供應鏈鏈條上的節點企業的角色定位是隨著該企業在供應鏈中起的作用的變化而變化。一個企業在該條供應鏈上是供應商,在另一條供應鏈上可能就是生產商。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形成SaaS生態,才能讓資源更加集約和高效流轉,減少重復建設的資源浪費。這個也會是高級供應鏈系統最終進化的方向。
同時,該系統存在兩種終端,第一是電腦端,進行數據查詢、訂單創建、訂單取消、下發、物流執行、訂單履約等操作層的動作;第二是手機端,進行簡單溝通、審批流、掃碼入庫/出庫等簡單的動作。
模塊化的功能設置,生態化的平臺架構,可以為供應鏈中上游的環節和企業作數字化和信息化的升級。
以上,希望對你有啟發。
#專欄作家#
劉大林,微信公眾號:供應鏈產品分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供應鏈信息化領域的終身學習者,用商業邏輯分享新產品、新思考和新供應鏈。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