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的需求不該做:警惕偽需求陷阱
初級產品經理所需達到的標準是能夠實現需求,而資深產品經理則需要能夠辨析出什么樣的需求應該做,什么樣的需求不該做。
提需求、提想法永遠是最簡單的,任何崗位的人都可以提出很多希望添加的功能、補充的活動等等。但要在所有需求里面,清晰地將需求背后的價值看清楚,則需要基于對產品本身定位的正確認知,擁有具有穿透力的邏輯思維能力,甚至有時還需要也懂運營和整體調動的專業知識。
做產品工作,往往需要面對大量的需求,新需求可以無限遞增,但資源是有限的,這一般都是產品經理的切身之痛。所以,最終將被真正實現的需求一定是經過過濾的。那么,什么樣的需求不應該做呢?
- 不合理的需求。需求本身缺乏所支持的合理立場觀點,導致需求本身不清晰或低價值。
- 找不到合理實現方案的需求。既然是正當的需求,如果沒有合適的產品設計方案,那么也無從實現。
- 有技術實現性難度的需求。就算需求是合理的,產品也有相關的設計方案,但是從技術實現上,有較大難度的,可以不著急實現。
- 容易返工和容易被更改的需求。這次的需求在當下這個階段實現后,緊接著進入到下一個迭代周期時,就會被馬上調整更改的需求,可以重新思考其實現的優先級。
- 具有潛在風險的需求。既然都沒有上述4點的問題,如果一些核心的業務需求,在沒有經過實際的業務操作團隊確認之前,都可視為具有潛在風險。
大家對照著需求列表,如果都不是上述五類,則至少可以先判斷這些需求是應該做的。而至于什么時候做,是本次版本,還是下次的迭代版本?那么這就是需求優先級的問題了。
但是,知易行難,有一類需求其提出的立場理由似乎站得住腳,也有適合的產品設計方案,技術實現的難度和代價也不大,不過這類需求也很有可能是偽需求,它們是不應該被實現的。
偽需求的問題通常并不是完全不合理,而在于產品視野與思維的局限性。僅看到一隅的價值,卻忽視了整體的危害。辨別診斷偽需求,需要我們看得更透徹、思考得更系統。
案例介紹
需求背景:
產品內具有兩種用戶群體——投資人與理財師。投資人可向理財師預約見面咨詢服務的時間和地點。理財師接收到投資人的預約信息后可進行確認咨詢預約的操作,并按期見面提供咨詢服務。
需求聲音:
為了保障讓理財師對投資人提供更好的服務質量,所以要在對理財師發起預約咨詢時加入一條新增的邏輯限制:理財師當前時間如果已有對其投資人的已確認咨詢,則其它投資人在該預約時間段的上下1個小時內不能對該理財師發起新的預約申請。
需求分析:
此需求是一條邏輯的限制性需求,其所提交的立場基本清晰,實現方案也很明確,實現代價應該也不復雜。主要的產品設計包括:投資人預約咨詢下單的時候,對該理財師進行校驗,如果不符合此邏輯,此提供彈窗報錯。如果體驗要達到更好一些,甚至還可以在前端展示當前理財師的可預約時間段,剔除已預約時間并減去上下1個小時??傊?,做起來并不難,但這是一個典型的偽需求。
分析過程:
先看需求價值
咨詢服務的時間段選取并不是更好的咨詢服務質量的必要前提條件。雖然這個需求可能考慮到了,顯示業務中,見面的咨詢服務在去拜訪的過程中可能要花費一些路上的時間。但是真實的服務中,理財師提供1小時的服務咨詢并不一定完全比提供半小時的服務咨詢價值更高。服務的質量與服務的時間及服務的時間段并不存在完全的前后因果關系。
站在更高的角度來思考現有產品體系內的替換方案
在這需求提出之前,產品已確認有理財師的確認預約咨詢的功能操作。所以,最終對于預約咨詢時間與地點的確認主動權仍掌握在理財師手里。那么,我們假設,理財師目前確實已有一個已確認的預約咨詢,如果新增的預約咨詢進來,理財師會自己考慮上路上可能花費的額外時間。如果最終發現無法滿足新的預約申請,則該理財師仍可通過不受理通過此新預約申請的方式來規避掉其中的風險。所以,既然現有的機制已基本能滿足實際的業務操作,何必還要畫蛇添足新增此邏輯呢?
此需求邏輯中的1小時的數值定義較難選定出最合理的設定。在實際的業務操作中,如果距離隔得遠,那就算設定了1小時的間隔,這個時間可能仍然也不夠。但如果距離隔得近,則可能半個小時,10分鐘都可以讓理財師趕到新的地點。所以,此需求中的具體是定義“1小時”好,還是“2小時”好,或是“半小時”,這都沒有明確的合理標準。想不明白的事情,不建議先做。
當前需求帶來的潛在負面危害
限制類的需求一旦做了,就真的很有可能限制掉一些潛在的需求。如果設定了“1小時”間隔,萬一用戶雙方都存在在此間隔內進行預約咨詢的需求。則此限制,就起到了合理需求被禁止的結果,用戶體驗與反饋則十分惡劣。
其他的一些聲音:
也有觀點認為此需求可以起到防刷單和保障性能的作用。那么,此時還是需要更全面的產品視野來分析。看看當前的這版產品內,是否有想過的咨詢服務的獎勵機制與標準。如果當前根本沒有刷單的相關獎勵,那用戶又哪來的刷單動力呢?而對于性能這一觀點,在此場景中最直觀保障性能的應當在于筆數,大可以直接規范在一天之內投資人最大的預約發起量和理財師的最大預約服務接受量之上,但在此需求中反而又是回到了時間段上來做文章,多少有點本末倒置。
合理的需求:
上述的需求依次分析下來,多少漏洞百出。如果僅限制在新增的投資人預約咨詢不得預訂到理財師已定的服務時間段內,那么這個需求還相對說得通。不過也要考慮到后期或實際操作中,是否會出現理財師一對多的方式來提供咨詢服務的情況。如果會有可能會出現,那么連這個需求限制都不應該加進來。
總結:
很多時候不是做的越多,限制加的越嚴格,就一定越有利于產品。做產品工作一定需要宏觀的產品視野來辨別出哪些需求是偽需求,哪些需求不該做,哪些需求可以做但本次不著急做等……選擇與決策是努力的最重要體現。
#專欄作家#
朱宇迪,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魔都某公司產品總監,在金融系統搭建、金融社交平臺及理財投資產品應用領域均有豐富的積累,完整的前后端實踐經驗,擅長差異化競爭與全局視野,并對產品規劃與落地執行有著獨特的見解。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您好,請問是否可以轉載部分內容,會注明來源及公號名稱
受教了
Mark
理財師也有可能約在外面的同一個地方,時間上稍微錯開一點,現實中交談時間本來也是不固定的,具體約定情況比較復雜,大多數還是電話或短信聯系比較方面
回復的很清楚呀,很贊~
您好,您所說的這個需求我之前在APP“河貍家”中有見過,他們的預約時間點是每間隔半小時一個,但我并沒有下單使用并不清楚他們之后的預約機制。不過我作為用戶來講覺得這種方式很好,在時間上來講選擇性更多更精確。也許是因為行業的不同以及提供服務的服務者數量龐大可以弱化這種預約機制的缺點?不知道您怎么看?
用戶體驗的良好可體現在當用戶預約下單時,前端便已展示可供其進行預約的剩余時間段,即理財師的空閑時間段。而案例中討論的并非是表層的用戶體驗,而是預約時間段機制的前后延伸限制。當最終的操作確認決定權仍掌握在理財師手里時,可充分發揮理財師的選擇權。如果最終的實現是幫助了理財師手動拒絕一些本身就沖突的預約,則此出發點正確。但如何衡量哪些是理財師本身有需求,還是無需求,則問文中有提到,1. 是否要剔除已預約的時間段,這里要需求收集“一對多”預約服務的發生情況,如果很低,則可剔除;2. 剔除已預約時間段后是否還要再剔除前后的一段時間,則這點在前期并不建議應該做,原因如文中闡述。
原來回復xx是您手動加上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