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設計師,我是如何一步步找到業務增量的

0 評論 12742 瀏覽 23 收藏 10 分鐘

編輯導語:設計師在日常工作中也需要了解產品以及用戶的多方面信息,并且會做一些作品集,但是很多設計師在面對關于用戶或者產品的細節問題時卻答不上來;隨著市場的不斷增長,設計師其實也需要對業務的各方面深入了解;本文作者分享了關于設計師是如何找到業務增量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通過本文你可以學到設計師是怎樣擁有產品思維的。

現在大家在做作品集的時候都知道要做項目背景介紹、用戶分析、競品分析、用戶體驗地圖、AB test等等各種方法,且作品集都看來很牛;可真到問到一些細節問題的時候,卻答不上來,甚至在問一些為什么要做用戶調研等等情況的時候,也是一臉霧水;只知道其他人都這么做,自己也就照著做就成,卻不知道這些方法對自己真正的好處是什么。

而市面上對設計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要“懂業務”,要“設計賦能”,要“做增長”等等。

但對于一幫美學出身的設計師來說,短時間內突破自己,達到產品經理的水平,實在是有點強人所難,但這并不代表著咱們就一點機會也沒有。

今天來介紹下筆者今年在工作中所做的一個設計,利用設計的基本功以及生活的常識來達到提升了意外的業務提升的目的。

一、項目背景

項目目標提高用戶對搜索的使用率,增加使用搜索的用戶或者搜索的用戶留存率。

作為設計師,我是如何一步步找到業務增量的

二、分析過程

剛拿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閣主也不不知道怎么去做,因為這塊業務已經很熟了,對各種信息的敏感度都已經降低。如果自己的感覺靠不住,就可以使用一些既定的方法。

1)先還原用戶的使用場景,將用戶所經歷的頁面都呈現出來。在這個基礎上看能否發現一些問題。

比方說用戶體驗地圖等等,筆者在這里也大概運用了相似的方法,將各個流程的頁面都截圖出來,放在sketch進行觀察;當然結果是失敗的,沒有找到刺激點。

作為設計師,我是如何一步步找到業務增量的

2)通過對比競品發現靈感。翻找市面上各個競品,比方說MT、PDD,行業的先驅可以研究比方說淘寶等等。

在分析的過程中發現PDD的搜索,在返回到上一頁的時候會多出一個模塊,這個引起了我的注意。

作為設計師,我是如何一步步找到業務增量的

但當時并沒有分析得很深入,覺得這樣模塊的出現,從體驗的角度上來看,多出的模塊可以推薦給用戶相近的詞,讓用戶減少再次輸入的精力;然后自己做了類似的demo(或者說是交互稿),拿去跟產品經理商議,看看有沒有別的發現。

那有的同學會問,不是所有的產品經理都會接受設計師所提過來的方案的。

當然啦,如果對方不同意,那作為設計可以做一些用戶調研,比方說拿著動態的demo找周邊真實的用戶去快速測試一下,拿一些真實的用戶反饋再來跟產品經理說;這也就是調研的作用,即收集證明,佐證自己的方案。

其中,還有個技巧,就是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你如果更能知道產品經理真實的需求以及他們所遇到的問題,想方案的時候站在他們的角度去想,用節約開發資源、邏輯簡單、且言之有理的方案去跟對方討論,那么也會省去很多自己去做調研的時間。

當然,不是說調研不起作用,嚴謹的調研對設計來說也是尋找靈感的途徑,這是另一個話題。

三、出結論

當前面的鋪墊做好之后,就可以將當時的demo進行UI細節優化,進行視覺稿的產出。

1)定方案,上線做AB test看成果

一個方案上線,一定會做好數據測試的準備,用真實用戶的使用效果數據來決定是否需要全量上線這個功能。

作為設計師,我是如何一步步找到業務增量的

該方案上線后,確實漲了(具體數據不便透露),出乎意外的好。那是不是到這一步就OK可以交差了?設計師就已經推動功能上線然后就可以去邀功了?NO!

2)找原因,挖掘效果好與不好的地方,并做好總結。這一步才是最關鍵的!

為什么效果會好?當然,這個原因也是跟產品經理一起商議進行猜測的。

該方案除了減少用戶重新輸入的麻煩之外,另一方面是無意中將流量進行了二次循環運(如下圖分析)用,同時也是給了算法更多的發揮空間,將用戶的需求進行了更精準的聚焦。

作為設計師,我是如何一步步找到業務增量的

比方說如果可以出4個詞,前3個是近義詞,最后一個進行縱向品類的擴展,搜“奶茶”推薦個“飲料”的詞,是不是也是一種可能。

流量模型是閣主從用戶的體驗流程上發現的,算法的總結是產品經理進行總結的???,這就是配合能給設計師帶來的作用。

基于這樣的結論,那我們是否可以去挖掘更多的可能性?是否可以將這樣的規律再次用到其它地方,最典型的就是搜索默認頁。

作為設計師,我是如何一步步找到業務增量的

同樣,除了將一個規律多次運用,能否在這基礎上進行更多形式的挖掘;比方說分析用戶回退的理由,是不是因為價格原因導致未下單等,不如嘗試增加一些優惠信息來達到吸引用戶再次點擊的目的等。

這些也是迭代方向可以考慮的,弄個流量循環的2.0、3.0版本?

從上面的案例可以發現,自己每一步的過程都不是生搬硬套的,而是在實際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驗證方案——總結規律——改善方案”;這就是典型的設計師的方法論。

能夠發現是因為從各個地方都在找突破,經驗是一方面,更多的其實是平時工作做的足夠多。像這樣的嘗試平時工作一直在做,成功概率也就不到1/10吧。

但只要成功,你就能找到自己的業務價值所在,也能總結出一些業務的規律,進而發展成方法論(比方說流量循環式模式)。

四、總結

做業務的思維方式分為2種,一種是按照前人已有的模型(包括KANO模型、各種數據漏斗分析等)來進行;另一種是利用設計的專業知識,來找線索,如本文案例。

前者偏產品層面思維,后者偏向于設計層面知識——但兩者可同時存在。

時間久了,會發現模型更適合解決一些生疏或者新上手的項目(因為長時間負責項目的時候,各種case和數據都比較熟悉了),看起來高大上。而真正的靈感,就是來源于一些細節的思考和對業務的琢磨。

做設計做得越多,越發現“偉大就是一點點的改變慢慢積累起來的”。

30歲前不要慌,30歲之后慌也沒用,每天做一點點就夠了。

歡迎在留言區交流~

#專欄作家#

Sophiallg,微信公眾號:Sophia的玲瓏閣,大廠體驗設計師,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專欄作家、簡書互聯網優秀作者,分享實用的互聯網設計技巧和職場經驗。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 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微信公眾號或下載App
評論
評論請登錄
  1. 目前還沒評論,等你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