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在幾年前就討論過了,中間又經過了幾次朋友間的PK。之前我講的時候大家比較認同,隨著不斷的站隊,大家的想法已經差異非常之大。所以,想就這個話題再討論一番。
我的想法跟我的成長過程相關,最初我非常沉迷于技術研究,我當時認為做最牛的技術研究,能帶來的自我實現價值就越大。所以當時剛進華為的時候,我非常享受給不同的技術人員分享技術的成就感。但是緊接著我就發現了兩個大問題:一來我不是一個能把技術說的有趣的人(這方面我非常佩服TK(于旸)等人,有技術的同時還能講出花來讓聽眾覺得很有趣易于理解);另一方面,靠我一個一個說一個文章一個文章的去寫,我的影響力實在有限,也就是說并不能將我理解的一些價值傳播開來,最終也就無法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業務。
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將技術形成工具。當時Pangolin和JSky的雛形就是在那時候形成的,我覺得與其讓大家挨個去學習理解深奧的技術,為什么不能讓用戶直接用上能滿足條件已經包裝好這些技術的工具呢?就好比一個武林高手,需要修煉基本功也需要一把好劍,一把好劍可以極大的提升效率。假如我們的目標是要把一座山給劈開,我覺得一把劍的威力會遠比一個內力深厚的絕世高手用肉掌拍腫了更有效率。所以從這個目標過程來衡量,可能我對”江湖”的貢獻會更大更直接一點。因為畢竟我們不是比誰能把一套武術打的更飄逸更好看,有這種想法的人,請恕我冒昧說一句“道不同不相為謀”。
所以當時每天我的睡眠時間不足6個小時,去將技術工具化。我不是編程出身,寫的代碼極其不入流,更談不上高雅高性能。但是,我成功地把技術形成可以直接使用的工具。當一個注入工具有10萬下載量的時候,我知道我離目標多邁進了一步。至少我的影響力和價值更大了一點。在我后來創業的過程中,工具化的軟件給我帶來的收益超出我的意料。
這時,我又發現了新的問題,這種工具化的軟件距離一個好產品差太遠了,基本上它是一個完全技術驅動的產物。有很多人不知道怎么用(我親眼見到很多人不知道如何用Pangolin開始一次注入),很多高端功能用戶可能永遠也用不到。用戶對報表的需求遠遠大于一個高端功能的需求。這些都是當時我實實在在遇到的問題,而且,為專業化的安全人員和企業服務是我的最終目標嗎?我很是思考了一段時間,當時的結論是:我們要將安全更基礎化,去專業化,平民化。讓更多的互聯網企業和公司都能用上免費的基礎服務。所以當時去做iiScan基本上就是這個思路,這個不再是一個為專業團隊提供的產品了,它完全滿足一個“可持續發展”思路的業務或者說產品。我們當時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過度服務的技術功能全部去掉,并非說技術我們實現不了或者沒有用處,而是用戶感知不到價值,這種過度服務非但不能給用戶帶來價值,反而是一種極大的困擾,用戶覺得很復雜太專業,不知道甚至不敢使用。
當我在微博上提出“前10年我專心做技術,接下來的10年我專心做產品”的時候,很多朋友以為我要脫離安全行業或者不做技術。這其實都是一種誤解,我還是每天保持一段時間的程序編寫,我每天都會去看我們的產品展現和用戶反饋。我認為這是一種進化。我希望能做出極致的產品去讓越來越多的人認同,在360有非常好的做產品的土壤。
整理了我對產品的幾個關鍵理解,不一定全對:
1、產品是通過用戶可接受的方式來解決用戶某種價值需求的過程;
2、價值不是我們說的部分,而是用戶感知的那部分;
3、我們作為專業人員,有責任有義務去引導行業發展,需要從產品上的某項功能或者流程去讓用戶接受。我非常認同福特的名言:“如果我當年去問顧客他們想要什么,他們肯定會告訴我:‘一匹更快的馬。’”
4、不能讓用戶感知價值的產品(不論你自認為多么優秀)終將被歷史淘汰,或者直到下一個優秀的產品人員接棒去實現,而你,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先烈。
我跟幾位朋友的爭議在于,他們認為好像做用戶感知價值的產品就等于假價值,他們認為技術導向的價值就等于用戶能感知的真價值。本質在于是用戶導向還是自我導向。
我們擁有非常專業的團隊,我們能實現非常復雜的功能,但是我們更重要的是去讓用戶能夠對我們希望帶來的價值有感知、形成認知。如果沒有,我們需要去調整方式,調整到用戶可接受覺得很酷的形式。而非說:嘿,你們太小白了,太不專業了,你不是我們的用戶。
所以最終衡量方法是誰的產品能在市場上讓用戶更接受,誰能形成更大的影響力,誰能做出最大的產品來推動行業的發展。這些,你說了不算,我說了也不算,用戶說了才算。
來源:產品中國